从旱涝急转看三峡工程的“机会成本”
进入6月以来,南方降雨逐渐频繁,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已接连遭遇两轮强降雨袭击。国家防总会商分析认为,近期降雨呈现范围集中、强度大、历时短等特点,给部分地区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中,湖北、湖南、江西局部暴雨引发的灾情较为严重。气象专家说,目前如果降雨持续,旱涝急转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而从前些时候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罕见大旱,现在又出现严重洪涝灾害等情况来看,三峡工程是没发挥多大防灾作用的。同时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少地方水利设施老化,又限制了当地防旱抗涝能力的发挥。湖北阳新县水利局副局长刘道荣说:“全县七成以上的小塘堰、小水库、小涵闸等小农田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大旱来了,发挥不了蓄水灌溉效益;强降水来了,淤塞的小塘堰不能满负荷蓄水,带病运行的小水库更不敢多蓄水。”
笔者不禁设想,如果当初不是选择建设三峡工程,而是在长江中下游各省加强中小水利建设,那么现在的结果又会如何呢?
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是衡量决策效益的机会成本问题。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其中的机会是决策者可选择的项目,若不是决策者可选择的项目便不属于决策者的机会。而加强中小水利建设显然是水利建设中与三峡工程一样,可以选择的水利建设项目。
虽然笔者能力有限,没有办法算出加强中小水利建设的综合价值会有多大。不过若是选择加强中小水利建设,起码不会有三峡工程那么大的生态等副作用,现在长江中下游各地的旱涝灾害应该也会轻一些,实际价值应该也会不错吧。因此三峡工程除了生态成本等外,如果再考虑到机会成本,那么就更难说是利大于弊了。
不过就算加强中小水利建设对国家社会“纯收益”高于三峡工程又能怎么样呢?毕竟许多决策者并不会只考虑决策的国家社会效益,同时还要考虑决策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比如早就知道财政资金过多用于三公消费,就会失去增加医疗、教育、科技投入等的机会,以致许多问题难以解决,但现在结果又能如何呢?
况且三峡工程起码也算是直接效益巨大,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防洪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世界最大的水电站,综合工程规模最大等等。工程的综合形象可谓是世界第一,岂是那些中小水利工程所能比得上啊!
当然,现行政府也还是在试图减少三公消费,节约财政开支的。不过在历行节约,减少财政资金浪费的同时,也需要多重视其他各类决策的机会成本问题,尽量将财政资金投入到对国家社会综合效益更好的领域为好啊。
:陈健敏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