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妨先看几条相关时讯,然后再继续讨论。
【1】两步走削减赤字2.5万亿 美国国会两党在最后一刻达成妥协
据中新网2011年8月1日电 据外电报道,当地时间31日晚,美国国会两党在最后一刻达成妥协,避免了债务违约打击处境不佳的美国经济。朝野两党通过谈判协定,首先政府承诺未来十年削减约1万亿美元赤字,第二步是两党议员组成的国会特别委员会将于今年11月23日前制定方案,再至少削减赤字1.5万亿美元,而众议院与参议院将于12月23日前就有关方案投票。若国会无法通过这一方案,那么将自动进入削减赤字的程序,同时债务上限也将再次被提高1.5万亿美元,但国会保留否决提高上限的权力。
【2】通胀忧虑已由低收入家庭向中等收入家庭扩散 一半居民采取节衣缩食
据中国新闻网2011年08月01日报道,上海市统计局日前发布的上海消费者信心调查显示,今年二季度,上海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07.7,比上季下降1.3点,比去年同期下降5.7点。从不同收入水平看,二季度,高收入家庭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13.4,比上季下降0.1点;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家庭消费者信心指数分别为105.2和103.8,下降3.1点和1点。中等收入家庭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幅度较大,表明消费者对通胀的忧虑情绪已由低收入家庭向中等收入家庭扩散。
对整体经济、就业状况、家庭收入和生活质量信心下降是主因
影响消费者信心回落的主要因素从构成总指数的5个分类指数变动情况看,整体经济、就业状况、家庭收入和生活质量4类信心指数的下降是影响总指数回落的主要因素。对生活质量提高的信心跌至近三年来最低点。物价的持续、快速上涨,加重了消费者生活负担,有近一半居民采取节衣缩食减少日常消费数量或换用廉价替代商品降低消费品质来应对物价上涨。这表明本轮物价上涨对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已造成较大影响,消费者对生活质量提高的信心不足。
购房意愿继续减弱 购车意愿维持低位徘徊
在2011年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政策下,虽然房价得到一定程度抑制,但仍居高不下,市场观望气氛浓厚,消费者购房意愿继续减弱。据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日前发布的上海消费者信心调查报告显示,受成品油价持续上涨、私车额度拍卖价格攀高、用车成本不断增加等影响,消费者购车信心回落。2010年四季度以来连续两季下降,目前消费者购车意愿维持低位徘徊。
【3】“世界工厂”遇双重打击 “东莞模式”已走到尽头?
据《新世纪》-财新网2011年08月01日报道,7月下旬,南方酷暑,具有“世界工厂”之称的南方城镇东莞,阳光普照。但对于生活在这里的商人和工厂老板而言却如临严冬。在金融危机的冲击后,他们苦熬数年,前面仍不见曙光。
“寒冬难熬” 已经不是用一般意义上的经济调整周期可以解释
就在一两个月内,两家具有数千员工规模的厂商相继倒闭。亦有更多不知名的小企业悄悄关停。由此引发东莞企业重现2008年“倒闭潮”的热议。东莞官方这边厢急于辟谣,称不存在“倒闭潮”,那边厢却也难掩焦虑,称现在“更困难”。“2008年金融危机,只是外部市场恶化。而如今,外部市场未见好转,国内成本大幅提高,东莞面临双重打击。”东莞一名官员对财新《新世纪》说。
东莞的产业形态,既是出口导向型,又以中小企业为主力军,对外部环境变化最为敏感。对企业主而言,经营上起起伏伏已是常态。有人想着:“熬过了这段时间就好了。”不但要熬多久,他们心里无底。亦有人选择撤离:“这已经不是用一般意义上的经济调整周期可以解释了,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东莞到头了。”
“两头在外”受制于人 陷入被动有苦难言
东莞是外向型经济体,其产品三分之二以上都是销往海外。理论上讲,生产成本上涨,可以通过产品涨价的方式转移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但在东莞这个“世界工厂”,企业却是有苦难言。正是东莞传统的加工贸易型经济模式,令他们面对外部环境时,陷入被动局面,并越陷越深。“东莞企业以来料加工型为主,两头在外,原材料掌握在外国人手里,涨不涨他们说了算;销售市场也同样掌握在外国人手里,降不降也是他们说了算。”上述电器行业外贸公司的老总显得非常无奈。
一名在东莞经营十几年的台商也深有体会。他曾经是一家电子制造厂的股东之一,于去年底便卖掉了工厂的股权,转战深圳发展第三产业。“我们的利润,从最初的30%,下降到15%,再降到5%甚至是零利润,别说涨价了,几乎产品每年都是在降价。”一种比较突出的观点是:东莞模式已经到头。持有这种看法的厂商不少。“不敢说东莞会就此没落,但它的顶峰早已过去。”上述台商指出。他选择了撤离。他的说法是,“不赚钱的生意,可以做一段时间。但现在到了谷底,必须要止损。”据其透露,他认识的台商约30%已撤离东莞,约有一半心里想着撤离。一名商业银行东莞分行的职员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过去东莞的塘厦是台商的聚集地,“现在整个都撤出去了”。
但亦有不少企业认为东莞模式虽然艰难,但仍可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们原来那种方式,还是可以继续维持和发展下去。”上述电器行业外贸公司的老总说。为了挣扎图存,他采取的做法是减衣缩食。
产业升级转型“不是由中国说了算”
事实上,多年前东莞官方和企业主都已经将产业转型提上日程,企图避免目前这种困局。提出的思路,或转内销,或做品牌,或做研发,方向明确,也用心良苦。资料显示,1998年前,东莞的GDP和广东省的南海、顺德、中山相当,而2010年,东莞的GDP几乎相当于三个地方的总和。而现在,作为农村城市化典范的东莞,加工业发展的高峰期已经过去,依靠外单拉动发展的时期已经过去。但在实践中,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转型都面临重重困境。
来自企业界的反馈更为直接:“转型不了,没人才与资金呀。原材料与核心技术都控制在欧美手中,不是由中国说了算的。转型不过是专家理论,需要50年。”一名受访者不客气地说。
【4】网闻博评:金融资本的“虚拟经济”,是对劳动创造成果的“乾坤大挪移”
人的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包括金钱货币本身也是人的创造,而绝不是金钱货币创造人及物质财富,这是一个基本的社会经济常识。但人们在“原始拜物教”的意识思维驱使下,却很容易把作为物质财富交换工具的金钱货币,视作物质财富的化身。久而久之,“原始拜物教”便进化升级为“拜金主义”和“货币崇拜”。而在所谓信息高科技的市场经济全球一体化时代,这种“拜金主义”和“货币崇拜”,就直接被接轨成“美元崇拜”了。
所谓从传统实体经济到现代金融经济,再到“世界虚拟经济”的时代跨越,就是这样一步步完成的。而美国所引领的西方资本主义“负债经营”先进模式,便是当今“世界虚拟经济”的最高境界。所谓的美债危机和欧债危机及日债危机等,也都是“世界虚拟经济”游戏巅峰上玩出的“焰火”。虽然是“负债经营”,但却能实实在在地坐享超前消费的富裕奢侈,这才是“世界虚拟经济”的“绝技专利”。可见,“虚拟经济”并不“虚拟”。那么这个“世界虚拟经济”的财富盛宴,又是怎样“无中生有”的呢?
根据能量守恒与“物质不灭”定律,我们就很容易发现,西方发达国家“虚拟经济”的“无中生有”,必然来自于世界贫穷国家的“由有变无”。所谓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仅仅只是以“无形之手”进行世界产业链的生产地与消费地分工和市场资源要素的全球流动配置,最终“等量等价等值”地完成了这种财富的物权转换与跨国转移。美债危机引发中国人对外储“血汗钱”的关注,便是对这种“世界虚拟经济”的直觉感受。
显然,美国国会两党的“民主政治”作秀和“艰难妥协”,仅仅是延缓了美债危机的爆炸性冲击,而绝不可能根本消除这种“负债经营”的“虚拟经济”隐患。同时,也只是以此来掩盖形式上的“美债违约”。可事实上技术性的“美债违约”,却早已发生了。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所导致的美元贬值,已经在持续“蒸发”着中国所持的巨额美元债券和美元外储。不过,如此造成中国所持美债价值的“蒸发缩水”乃至“消失”归零,用一句“市场有风险入市须谨慎”的口诀,也就可以把你轻轻打发了!
如果说中国人最后只能自己怪自己,那么谁让你接轨上了市场经济这辆国际高速专列呢?
【5】都是“向钱看”惹的祸
故此,亦如网闻博报小社员在此前的《全体注意:外管局给咱“带了个话”》、《讨问公道:中国高铁有无“中国芯”》及《美债危机:中国如何“一招制敌”》等《日出西边/风动中国》系列文章所述,回望来路,从“向钱看”争先富,到接轨市场化私有化“国际惯例”,到形成出口导向型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再到贫富两极分化和“黄赌毒黑腐假”沉滓泛起的“道德滑坡”,直到现在的美债危机和“输入性通胀”危机,我们辛辛苦苦做出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大蛋糕”,却原来并不定吃也不定用。顶多,只算是给救美国救欧洲救世界作出了负责任大国的贡献。
为何会这样呢?难道我们不正是从“向钱看”开始,便把“GDP大蛋糕”和美元货币真当成了自己的财富吗?可到头来,自己真金银白的物质财富,却被“虚拟”给了西方富国,而自己仅仅只是落了一堆好看的数字和不断贬值缩水的纸钞!
现在,中国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和“输入性通胀”还看不到尽头。与其说这是以“东莞模式”为代表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已走到了尽头,倒不如说是“向钱看”的思维模式已经陷入绝境。拜物拜金,反而失财。自私自利,反倒自损自残。若要突破“钱眼”思维的迷障,实现从以资为本到以人为本和以劳动为本的人性复归,恐怕还是得从克己奉公的道德进化与精神觉悟开始。
所谓有无相生大道无形,你可以不理不睬但你却必须接受这现实的制约!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