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我意外乱弹到“变心板”
——源自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龙门口村尊老消息的联想
马望野
===================================================
下面是一篇读来让我唏嘘不已的文字,不信,您也来读一读;
++++++++++++++++++++++++++++++++++++++++++++
山村老年人三餐免费吃
大力发展村中经济资金收益“反哺”村民———
++++++++++++++++++++++++++++++++++++++++++++
本报讯记者昨日了解到,门头沟区斋堂镇龙门口村的老人因为村里新建了免费食堂,过上了“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
昨日上午11点15分,寂静的龙门口村突然热闹起来,老年人走出家门,互相招呼着“吃饭去喽”,向村委会前的一条小巷汇集。位于小巷里的一座砖混结构的屋里已是菜香满鼻,红烧肉、扁豆炖肉、拌凉粉、拌豇豆外加鸡蛋西红柿汤,样样都冒着热气。
据悉,龙门口村的这个食堂,对本村55岁以上女性、60岁以上男性一日三餐全部免费,甚至十一、春节等节日都不休,照常服务。资金全部从村里影视基地、种植等收益中支出。从3月份成立至今,“除了家里来客人,我们一天三顿饭都在这里解决。”老人们说。当记者问起天天吃食堂不腻吗时,老人们都笑了,“不腻不腻,现在食堂每顿都换着花样做,每顿都是新做的,特好吃!”
龙门口村的老人们从村经济里得到的“免费”还有更多,包括每人每年5000元且以每年500元的速度递增的生活补贴;每户免费建造45平方米的新房;每户免费配置液晶电视、空调、冰箱等五大件;每年500元的电费补助;免费上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等。“这一年到头,我俩的养老生活根本不用花钱,剩下的都贴补孙子、孙女们了。”吃饭的老人王俊清算着账,“周围村子里的人现在看着我们都‘眼红’,都想把户口落进我们村!”而回忆起以前的生活,王俊清的老伴高淑云说,食堂之前就是个乱石岗,村里连个厕所都没有,过年也没钱买肉吃。村里的老支书干了20多年,临近退休却找不到一个接任者。“因为太穷了,谁也不愿意接这个烂摊子呗!”
据悉,现任村书记韩增会是在账面上仅有86块钱、外债6万多元的情况下,自掏30万元,与村民立下了这样的军令状:要让全村父老乡亲实现“从白开水喝上荤汤子,从荤汤子吃上肉星子,从肉星子到大口大口吃肉”。几年来,大力发展了村集体经济,并将集体经济所得“反哺”村民,让村里人过上了外人羡慕的生活。“现在村民吃上肉已经不是问题,我们接下来要考虑如何让老人们吃得健康、活得健康!”韩书记说。
(《北京青年报》2011/08/29 ■撰文/解 丽:《山村老年人 三餐免费吃》 ■摄影/王赤忠)
这篇文章为什么会让在下特高兴呢?并不是因为自己也是老年人,知道老年人受到优待就来了劲。而是想到了下面几层意思:
一,即将走到了人生末路的老年人,竟然进入了温饱不虞的境地,真是好极了!一般说来,在这段岁月,拼搏了大半生的老人们,已经心疲力竭,力不从心,更何况有的是疾病缠身,鳏寡孤独,不能不依靠后来人和远房亲戚以至邻居隔壁的帮助和照顾了。如果自家孩子和亲友们有能耐,有爱心,那当然不会发生什么问题。要不是这样,后果就不堪设想。先不说别的,能够“吃得健康、活得健康”,对于弱势群体,特别是无依无靠的老年人来说,那就是一件天大的事情。现在村里给解决了问题,老人们说不出的那个高兴,小辈们也说不出的那个高兴啊!不仅如此,“老人们从村经济里得到的‘免费’还有更多,包括每人每年5000元且以每年500元的速度递增的生活补贴;每户免费建造45平方米的新房;每户免费配置液晶电视、空调、冰箱等五大件;每年500元的电费补助;免费上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等。‘这一年到头,我俩的养老生活根本不用花钱,剩下的都贴补孙子、孙女们了。’吃饭的老人王俊清算着账,‘周围村子里的人现在看着我们都“眼红”,都想把户口落进我们村!’”一个人,生老病死,是谁也难以抗拒的自然规律。到了该走的时候就轻松地走掉好了,如此这般,多惬意啊,乡亲们已经给去了后顾之忧嘛!
二,老人们能够得到这种待遇,并不是躺在国家身上得来的。那是靠自家村里集体努力挣来的。这里有记者的报道为证:“资金全部从村里影视基地、种植等收益中支出。”“现任村书记韩增会是在账面上仅有86块钱、外债6万多元的情况下,自掏30万元,与村民立下了这样的军令状:要让全村父老乡亲实现‘从白开水喝上荤汤子,从荤汤子吃上肉星子,从肉星子到大口大口吃肉’。几年来,大力发展了村集体经济,并将集体经济所得‘反哺’村民,让村里人过上了外人羡慕的生活。”当然,村里的集体经济能有如此长足甚至是辉煌的的发展,是和党的共同富裕政策分不开的,也和当地党组织的努力奋斗落实分不开的。我们的感激和称赞。应该首先献给他们。
三,看来,村书记韩增会生来是个忠诚老实人,走的是条光明正大路。他和他的同志们,心坎里装的是“全村父老乡亲”;他们头脑里想的是“大力发展了村集体经济,并将集体经济所得‘反哺’村民”。在下多次在不同的媒体宣传上,以至研究单位的学术成果中,看到和听到一种主意:要努力培养中产阶层,理由是,他们在经济上富裕起来之后,就不愿意在政治上发生动乱,社会便能够稳定了。据说那振振有词的论点,乃因为全世界发达国家都是这样走过来的。这种想法,乍看起来,好象也是来自良好的愿望,而且还似乎不无道理。我也曾考虑过,中产阶层多了,那就是脱贫的人多了;中产阶层越多,脱贫的人就越多,这当然是再好不过的好事了。可是一转念,那些短期内或长期里脱不了贫的兄弟姐妹、父老乡亲,依然要咬牙苦熬、吃力挣扎,那日子有多难过啊?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从脱贫开始去改变世界呢?脱贫的人渐渐多了,那不就是中产阶层也慢慢多了;脱贫的人越多,中产阶层就越多。这不也是一条路子么?不能脱贫的人,最愿意改变自己不能脱贫的困境了;他们要求脱贫的积极性,比任何一个阶层的人都大;组织和支援他们发挥这种积极性,难道就不能让他们脱贫啊?我们不是听说过,大概是五十多年前,有个三条驴腿发家的故事么?三家没有人待见、没有人帮手的贫困户,联合起来共同劳动互助生产,结果收成比任何一家都好。最后吸引了全村的乡亲共同合作,组织起来改变了家乡的面貌。如果希望社会稳定,为什么不可以走一走这条路呢?您就不担心不能脱贫的人,可能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么?他们的人数更多,他们的要求更迫切啊!万一他们不愿意久居人下强烈要求向上流动流动,那么社会能长久稳定吗?想问题,做工作,为何不看焦点,不抓要害,不从源头开始?就像门头沟区斋堂镇龙门口村的那些共产党党员那样,首先把立足点和出发点端正、站稳呢!
四,这是题外话了,也请恕鄙人还要唠叨两句。
先说一件自己经历过的事。那是三年困难时期,油料很少,公交车也很少,上班,除了骑自行车,只能靠公交车了。公交车上的那个挤啊,就像相声演员姜昆在他的段子里说的,人都压缩成“相片”了。所以,有的人要是脚没迈上公交车的踏板,总要对前面的人叫唤,往上挤啊!可是只要自己的脚一迈上公交车的踏板,嘴里的声音就变了腔调,对着后面的人叫唤,你别挤了!后来这个迈上车时的踏板,便被戏称为“变心板”。那知识版权,好象也应该属于说相声的姜昆同志吧?
再说一件自己听说过的事。那是我上高小的时候,一次上同学家去玩。他家是当地的一个地主(这是后来的称呼,其时的称呼是财主)宅院,高墙炮楼,煞是威风。不懂事的孩子们,问起原由,老太爷很开明,耐心地给我们这些小家伙讲起“古”(方言:故事)来:老早年间,记不清是哪个朝代了。有一次,收成不好,闹饥荒,穷人家没了吃的,就来“吃大户”。反正是乡里乡亲的,吃完走开就算了了。可要是遇上外地前来的逃难的一帮帮流民,找不到吃的,屋里的东西一抢而空,不把你家烧了就算万幸。所以,老辈子就把院子修筑成这样了。当时在下年纪还小,听过了就过去了。后来进了初中上历史课,知道黄巾起于“五斗米道”,李闯王聚众的口号是“迎闯王,不纳粮”,才开始明白了一点世事,也就是知道了农民暴动的原因所在。再后来长大了离家参加解放军也与此不无干系就是了。
年老多思,夜深梦杂。我估摸,世事无常,变化莫测,把这些古董摆在这里,对未来的后生崽也不一定没有参考价值吧!
(2011/08/30)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