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争鸣 > 网友时评

习近平7年上山下乡回忆的意义

郭竞翔 · 2014-11-30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今天,国内很多的大型网站都刊登了习总的回忆录性质的文献《我的自述》。很多网站选取的题目是《7年上山下乡对我锻炼很大》。这一次的报道与以往的风格不同,以往关于领导人的报道都要增加一些褒扬性质的评论。有的还要把习总的言论努力的向邓小平理论上上去关联。这一次的报道,都是不夹杂个人评价的报道。通过这次的报道,我们不难发现一些问题。

  以往,官媒对上山下乡的评价一直是负面的。认为,这一政策荒废了一代人。使他们失去了读书的机会、过度开发了农村的土地、激化了社会矛盾。今天习总的回忆录使我们应当真正正确的看待上山下乡运动。

  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后期,中国共产党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

  上山下乡运动最早可以追溯到 1955年,六十名北京青年组成了青年志愿垦荒队,远赴黑龙江省去垦荒。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于 8月30日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会。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在欢送会上把“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的队旗授予这批青年。中共政府鼓励当时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自愿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去锻炼自己”,把邢燕子等人做为典型模范在青年人中大为宣传。 真正有组织、大规模地把大批城镇青年送到农村去,则是在文革后期,毛泽东决定给红卫兵运动刹车的时候。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几乎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上山下乡运动真的如以往官媒评价吗?否!评价一个决策要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下进行。如果评价历史决策的时候穿越到现在的环境之下进行,不仅不能得出正确结论。而且还是 非常荒诞的、可笑的。

  55年,国家经过几年的建设把从国民党手里接过来的、因战乱而千疮百孔混乱不堪的城市初步治理成为社会稳定、人心稳定的城市。消除了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主要威胁之后,国家建设就摆在了国家工作的首位。当时,城市的人口迅速增长,而工业体系还在起步发展阶段。当时的就业机会根本不能满足就业需求。并且,农业生产由于缺少科学技术也发展缓慢。尽管农村勒紧股腰带也难以满足全国粮食需求。当时还要备荒备战,留足战备粮,时刻提防帝国主义的围堵甚至是围剿。所以不能认为上山下乡就是摧残、折磨了花季少年的美丽青春,知青一代遭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这是整个民族、国家付出的代价,是整个民族心中的痛、永远的痛。按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一代人的命运、言行都要受当时所在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并受国际环境的制约。例如,我们的父母一代是“逃难的一代”,在当时国土沦陷、国难当头的环境下,不要说根本没有读书、学习的条件,就是吃饭、生存都很困难;而我们知青,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必然是“吃苦的一代”,在建国不久、百废待兴,粮食困难、饥饿威胁、就业无门、内乱外患的重压下,大规模组织上山下乡开荒建设,是可以理解的,某种程度上说还是必然的;正因为知青一代的艰苦奋斗,为日后的改革开放创造了条件,才使知青的子女成了今天“享受的一代”。

  就读书而言,不能认为由于是上山下乡的缘由才使知青失去了读书的机会,因为当时留在城市的同龄人也没有读书的机会。当时国家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的必要生活。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渐进,就是在改开之后,我们的教育不是也是由收费教育向义务教育转变的吗?我们的义务教育不是也是由六年向九年过度的吗?就如一个人吃了九个饼子才吃饱,功劳不能都算在第九个饼子身上。况且知情的下乡,对农村的科技普及和经济发展绝对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对知青而言,也更加丰富他们的知识,并且磨练的意志。而这些正是城市知青所缺少的。正如习主席所回忆的那样。习主席的回忆中说:我1969年从北京到陕北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记得父亲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走上社会后,对这一点的体会就更深刻了。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就开发农村土地而言。几乎不许再做解释,经过三十多年的改开,任何一个人都知道什么叫做过度开发土地了。农民与开发商的斗争在网络上几乎没有停止过。农民的土地迅速减少不是在下乡时期。恰恰是在改开时期。下乡时期,农村的耕地面积大幅增加。这里面很多都是知青的功劳,而知青得到的仅仅是和农民一样的口粮而已。改开时期,农民的土地在开发商雇佣的恶奴威胁之下不得不变成了做作高楼。开发商赚的脑满肥肠,农民被从土地上赶走。有人跳楼自尽、有人引火自焚,有人选择报复社会、有人和官员同归于尽。和这些比比,就知道什么叫做过度开发,什么叫和农民争抢土地资源了。

  还有人说由于下乡运动,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矛盾,甚至认为矛盾激化。如果矛盾激化是因为知青和知青的父母,那只能说明,人们的思想认识还需要提高。人们一时还理解不了国家的需要,理解不了国家面临的困难。这需要国家多做这方面的教育,而不是放弃正确的决策。

  今天,习总的回忆被媒体低调刊发。鲜有专家评述。看来,媒体的宣传也是由选择性的。对自己口味的大肆渲染,不对自己口味的就低调处理或者置之不理。那些学者和专家也是,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就上蹿下跳的四处宣扬,否则就闭口不谈装聋作哑。这是对习总的回忆录的态度,如果换做是别人。恐怕要被专家围起来大骂了吧。看看,这就是专家,这就是当今的学者。心里想的都是什么呢?恐怕非学术那么简单吧!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昆仑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 1
  • 2
  •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3册全)
  • 一师毛泽东要为天下奇
好物推荐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走着走着,初心为何不见了?
  2. 为什么“专家”和“教授”们越来越臭不要脸了?!
  3. 陈丹青说玻璃杯不能装咖啡、美国教育不啃老,网友就笑了
  4. 扫把到了,灰尘就会消除
  5. 双石|“高台以后,我们的信心的确缺乏……”
  6. “马步芳公馆”的虚像与实像
  7. 【新潘晓来信】一名失业青年的牢骚
  8. 为什么走资派还在走?
  9. “当年明月”的病:其实是中国人的通病
  10. 子午|是谁在鼓吹用连花清瘟防治流感?
  1. 到底谁不实事求是?——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毛泽东年谱》有感
  2. “深水区”背后的阶级较量,撕裂利益集团!
  3. 孔庆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纪念131年韶山讲话
  4. 历史上不让老百姓说话的朝代,大多离灭亡就不远了
  5. 大萧条的时代特征:历史在重演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确“惊艳”,可有谁想看续集?
  7. 疯狂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发现的时候已经怨声载道了!
  8. 到底谁“封建”?
  9. 该来的还是来了,润美殖人被遣返,资产被没收,美吹群秒变美帝批判大会
  10. 两个草包经济学家:向松祚、许小年
  1. 北京景山红歌会隆重纪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龙:不换思想就换人?贪官频出乱乾坤!
  3. 辽宁王忠新:必须直面“先富论”的“十大痛点”
  4. 刘教授的问题在哪
  5. 季羡林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6.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认为“颠倒历史”的“右倾翻案风”,是否存在?
  7. 历数阿萨德罪状,触目惊心!
  8. 欧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纪录片
  9. 我们还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资格这样发问!
  1. 毛主席扫黄,雷厉风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彻底关闭!
  2. 剑云拨雾|韩国人民正在创造人类历史
  3. 到底谁不实事求是?——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毛泽东年谱》有感
  4. 果断反击巴西意在震慑全球南方国家
  5. 重庆龙门浩寒风中的农民工:他们活该被剥削受冻、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吗?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确“惊艳”,可有谁想看续集?
红色旅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