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本是高山》被骂了,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为什么说有意思呢?因为对于这类主旋律电影,一般的批评都是嫌“煽情”得太过,嫌弃剧情太“主旋律”。比如吴京的电影《战狼》,这样一部激发爱国主义情怀的电影,票房也能排上中国电影史上最高,却被许多人批评嘲弄,至今还有人戏称吴京为“吴远诛”。
可唯独《我本是高山》这部电影,批评的角度却是嫌电影还不够“红”,批评没有展现出人物的党性、人民性,批评电影充斥的是小情怀和小格局,这倒还是挺奇怪的。
《我本是高山》电影海报
怎么到《我本是高山》这部剧,画风就变了,是这些影评人、这些自媒体的党性觉悟突然就变高了么?恐怕不是吧。
你要说有没有人在带节奏?我不敢下定论。但大多数人估计都是亦步亦趋、人云亦云,别人这么评价这部电影,他们也跟着这么说。传播学里有一个理论叫“沉默的螺旋”,意思就是说如果舆论场上有一种声音占据主流后,那些反对者因为受到压力,倾向于沉默,导致一种声音越来越主流。
这恐怕是这部电影的主创们始料未及的。
说实话,我不相信主创人员没有去张桂梅老师的学校采过风,这点专业精神他们应该还是有的。哪怕是没有去深入了解、面对面和张桂梅老师吃住几个月,但总看过张桂梅老师在央视的专访吧?
张桂梅谈共产党人信仰
张老师多次接受央视采访时,都毫不避讳地主动谈到了“党性”的问题,谈到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比如张老师谈到,在学校难以坚持下去的时候,她发现剩下的人中有6名是党员,就在学校里面画了一面党旗,6名党员在党旗下宣誓。主持人还问她,一直撑着您的东西是什么?张老师回答,是共产党员的信仰,是我对党的承诺。
搞过文艺创作的人都知道,原型人物说的这些话、故事都是很生动的,但为什么电影里没有采用这些生动的素材?很明显是主创人员选择性地忽略了。当然,加工创造倒也无可厚非,毕竟电影是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就可以合理想象、合理改编。
那么为什么创作人员选择性忽略了这部分内容?归根到底还是为了迎合受众、迎合市场,迎合大众的趣味。
张老师受邀观看电影《我本是高山》
因为在你我每一个普通人的身边,真正以共产党人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的人不多了。注意,共产党人≠共产党员,共产党员是一个身份概念,共产党人是指真正有共产主义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身边的共产党员可能有很多,但共产党人还不多,那些类似江姐、焦裕禄等可歌可泣的共产党人的故事已经很少出现了,以致于观众们不接受,或者说主创人员们“认为观众们不接受”张桂梅老师的党性精神之源,创宁愿去杜撰“思念亡夫”这个相对“人性”的表达方式,回避了“党性”的存在。
这是主创人员的错吗?也是也不是。但最根本的还是大众的审美趣味在这里,是大家“错”了。
加强党性修养、为人民服务,现在我们许多人只在庙堂上说,在开会时说,在台面上说,但私下里、在日常生活中,却很少有人提,很少有人把党性修养融入日常生活,仿佛生活中提这些就有点“怪怪的”。
什么时候生活中谈党性修养不再那么尴尬了,主旋律的电影就能拍得更理直气壮了。
相关文章
- 从张桂梅校长到《我本是高山》,之二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艺
- 在现实的共产党人中,确实存在着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人
- 不理解共产党人的人,塑造不出真正的英雄形象
- 四评《我本是高山》: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青年人
- 警惕别有用心的人挥舞“极左”的大棍企图将社会主义引入歧途
- 三评《我本是高山》: 对批评的批评—为什么把一个基于伟大共产主义信仰的故事矮化为基于爱情的故事?
- 《我本是高山》与武训传是意识形态教育领域激烈阶级斗争
- 对《我本是高山》的争论应该再激烈些,求得彻底澄清思想混乱
- 再评《我本是高山》:犯了几个致命错误
- 谭吉坷德|从《我本是高山》读懂胡锡进
- 评《我本是高山》:张桂梅支教的动力之源?
- 国产电影的气质为什么越来越“猥琐”?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