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读书交流

朱云汉:挣扎中的台湾民主

朱云汉 · 2007-06-30 · 来源:本站原创
台湾独立与历史罪人 收藏( 评论() 字体: / /
朱云汉:挣扎中的台湾民主
朱云汉 著 何斌 译

 
 
      朱云汉教授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政治学博士(1987),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系客座副教授,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政治学所特聘研究员、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政治经济学、东亚政治经济、民主化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曾三次获得台湾科学委员会研究杰出奖,以及担任(台北)中国大陆政治学会理事长、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的执行长。目前还担任 Journal of Democracy,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Pacific Affairs, China Review,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等重要国际学术期刊的编辑委员会,以及“亚洲民主动态调查”国际学术合作项目的负责人。《挣扎中的台湾民主》是朱教授参加2007年4月于耶鲁大学举办的“台湾国际研讨会”所提交的论文。朱教授在文中对台湾岛内目前的政治状况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认为台湾民主化的经验对于中国大陆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朱教授认为,目前在台湾岛内,民主制举步维艰,面对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悬而未决的大选结果,无休止的党派争吵,混乱的国家定位,高层的腐败,经济的停滞。各个党派出于自生利益考虑的所作所为,使得政治精英们对政治体制的开放性和公平性产生了怀疑。而在基层,对政府的监督也不像以前那样令人放心。特别是在立法领域,大多数公众认为民主责任制并不能很好的监督政治领袖和议员们。而对于造成目前台湾民主困境的根源,朱教授认为其根源于台湾民主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种种限制,而这些限制则来源于国家定位的两极化,现有宪政和选举制度的缺陷,独裁主义的残留,对独裁制的留恋等。
         
        朱教授在其另一篇文章《国民党与台湾的民主转型》中,对台湾民主转型的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在独裁制下执政长达四十多年的国民党,为了让自己的执政地位在多党竞争体制下得到重新巩固,同时推动政治体制与政党体质的“双重转型”。首先,在政治体制方面,台湾是在第三波民主浪潮中唯一一个由“党国制”过渡到“支配性一党体制”的社会。其次,在政党转型方面,国民党将自己从“准列宁式的革命性政党”,逐渐转型至选举导向的群众性政党。国民党之所以愿意进行民主转型,主要是由于以下考虑:第一、官方意识形态与宪政制度内蕴含之间具有调适弹性;第二、党组织可以弹性吸纳经济社会结构快速变迁过程中新兴的社会力量;第三、国民党领导层在更早时期所推动的本土化政策;第四、国民党在地方选举中所累积的经营基础与选举实力。同时,国民党主导的民主转型得以顺利完成得力于三个支持因素:成功的经济发展、健全的国家机构建设与两岸关系的制约。这一转变为党外力量进入执政体系提供了条件,也最终成就了陈水扁2000年的大选胜利。
         
        台湾的权力交替
         
        2000年的权力交替极大地改变了台湾的政治格局,结束了国民党在台湾长达几十年的一党独大状况,也使民众对民主制充满了信心,为进一步促进台湾民主制的完善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公众也对其给予很大期望。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在随后的2001年立法院选举中,民进党在立法院席位中所占比重得到提升,而国民党所占比重则出现了下降(见表一)。但初掌政权的陈水扁过高的估计了自身的能力,在处理与国民党、亲民党的关系上,显得不够灵活,使得两派之间关系紧张。而国民党和亲民党则利用其在立法院的权力,阻碍陈水扁政府的各项措施。这为接下来其执政的失败买下了伏笔。
        表一:立法院席位分布情况
        政党
        1998年12月立法院选举过后
        陈水扁第一任期初期
        2001年12月立法院选举过后
        2004年12月立法院选举过后
         
        席位
        比例
        席位
        比例
        席位
        比例
        席位
        比例
        国名党
        123
        54.7%
        115
        52.0%
        68
        30.2%
        79
        35.1%
        亲民党
             --
             --
        17
        7.7%
        46
        20.4%
        34
        15.1%
        新党
        11
        4.9%
        10
        4.5%
        1
        0.4%
        1
        0.4%
        民进党
        70
        31.1%
        66
        29.9%
        87
        38.7%
        89
        39.6%
        台盟党
             --
             --
             --
             --
        13
        5.8%
        12
        5.3%
        其他
        21
        9.3%
        13
        5.9%
        10
        4.4%
        10
        4.4%
        总计
        225
         
        221*
         
        225
         
        225
         
        *四位民进党的立委在进入内阁后退出立法院
         
        对民主制热情的衰退
         
        尽管民众对陈水扁政府期望很高,但其在首个任期中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这使得民众对民主制的支持呈现下降趋势(见表二)。而在韩国也与台湾相似,对民主制的支持度不高,这表明,尽管台湾和韩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但民主制要在这些社会得到支持似乎更加困难,因为这些社会的民众经历过看似不太腐败且高效的温柔独裁制统治,并在这一时期实现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而民众对民主制的失望则是由于在民主制的治理下,社会管理水平却似乎出现了下降。
         
        首先,在经济方上,台湾经济停滞不前。2001年,台湾遭遇了自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在过去的五年中,台湾在主要经济直指标上的发展均落后于新加坡、香港和韩国。不仅如此,民众对台湾经济的未来也是去了信心,这是由于,首先,政府濒临破产,赤字不断升高,而财政收入则不断减少。各政党为了争取选民,不顾财政限制,不断扩大财政支出。其次,台湾在东亚经济体系中越来越处于边缘地带。随着中国大陆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于中国大陆,即使台湾本土企业也纷纷纷纷把投资重点转移致中国大陆。
        表二:台湾日渐衰落的对民主制的支持
        视民主制为最佳政治制度的公众(百分比)
        地区(调查年份)
        民主制是最好的政治制度
        独裁制有时好于民主制
        无所谓民主制或非民主制
        样本量*
        台湾(1998)
        55.5
        12.9
        15.3
        1219
        台湾(2001)
        40.4
        23.2
        25.9
        1415
        台湾(2003)
        42.2
        24.0
        25.8
        1164
        韩国(2003)
        49.4
        33.2
        17.4
        1500
        蒙古(2002)
        54.0
        25.9
        18.5
        1144
        菲律宾(2002)
        63.6
        18.0
        18.4
        1200
        泰国(2001)
        83.8
        10.5
        5.0
        1531
         
        资料来源:表内的大部分调查由台湾教育部等国家机构发起,由EBA(East Asia Barometer, www.eastasiabarometer.org)资助。1998年对台湾的调查由国立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组织,而2003年对台湾的调查则由台湾选举和民主调查项目计划(Taiwan Elec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Survey (TEDS) Project)组织,这两者都由国家科学委员会资助并发起。
        * 样本量包括回答不知道和拒绝回答的人,这类人的比例为总量减去以上三类回答者的剩余。
         
        其次,在政企关系上,公众本期待民进党能够一扫国名党执政时期政企关系上的不正之风,但事与愿违。选举胜利后,陈水扁的选举资助人立刻走上前台,被邀请加入国家政策建议委员会。为了进一步巩固其执政地位,民进党频繁干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高层人士人事变动,并更换钢铁、电子信息、传媒等领域国有企业的高层人员,在此过程中任人唯亲,大肆“染绿”。与此同时,民进党与国民党开始争夺各大企业的支持,并承诺为其提供庇护,通过运营BOT模式项目,间接使其支持者受益,打压反对者。
         
        在政党关系上,蓝绿阵营间的争斗,使得政府的正常运作受到影响。在立法院中,国名党往往以各种理由否决民进党的提案,而民进党控制的行政院又以各种借口拒不执行立法院的通过的议案。这种无休止的党争使得政府效率低下,经济停滞等社会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而在制度设计上,台湾的半总统制难以应对这一问题。
         
        陈水扁首个任期的四年中,蓝绿阵营越加分明,意识形态上的区分也越加明显,两个阵营之间的相互信任也在相互之间的争斗中消磨殆尽。而2004的大选正是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中进行的。民进党希望更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而国民党则希望夺回失去的执政权,加之一些特殊事件的出现,使得公众对此次大选的合法性产生怀疑,公众也由此对民主制的公平性产生了怀疑(见表二)。台湾民主的经验表明,民主可能导致较高的社会经济成本并引起公众的不满,这无疑对中国大陆的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表三:公众对三次总统选举公平性的看法
         
         
        1996
        2000
        2004
        分类
        公平(%)
        数量
        公平(%)
        数量
        公平(%)
        数量
        未投票者
        85.0
        80
        78.8
        66
        37.7
        167
        获胜方投票者
        93.2
        606
        85.9
        433
        77.6
        732
        失败放投票者
        61.9
        331
        76.8
        557
        11.0
        609
        总计*
        82.4
        1017
        80.7
        1,056
        46.3
        1508
         
        资料来源:1996年和2000年的选后调查由国立台湾大学的研究团队完成。2004年的选后调查由台湾选举和民主调查项目计划(Taiwan Elec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Survey (TEDS) Project)完成并资助。这三个调查都由国家科学委员会发起
         
        * 拒绝回答是否投票的受访者被排除
         
        对中国大陆的影响
         
        台湾在很多方面可能影响中国大陆民主的未来。首先,在客观上,台湾和中国大陆具有相似的文化环境。台湾是第一个在以中华文化为主流的社会中建立民主制的地区。特别是,台湾由一党制向多党制转型,并保持了高速的经济增长,这对中国大陆具有很强借鉴意义。其次,在主观上,中国大陆学多学者认为是国民党的转变是中国大陆共产党今后的发展方向,而且台湾的经验也为中国大陆老百姓、学者乃至中国大陆共产党的领导者们所关注。第三,台湾的政治社会团体,如学术机构、媒体、NGO等,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着中国大陆。台湾NGO和中国大陆NGO展开合作,在中国大陆实施项目。不少台湾电视节目主持人也应经在中国大陆家喻户晓。台湾的经验正被中国大陆所吸收和借鉴,中国大陆学者对其所进行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在政治选举、法律等方面。
         
        台湾的民主将对中国大陆产生很强的示范意义,如成功,则会促进中国大陆的民主改革,如失败,则会减缓之。但就目前来看,更倾向于后者。另外,如果台湾一味强调去中国大陆化,则会招致中国大陆的反感,把台湾的民主与分裂等同起来,使其借鉴意义大打折扣。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 1
  • 2
  •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3册全)
  • 一师毛泽东要为天下奇
好物推荐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胡锡进硬怼平原公子,这释放了什么信号?
  2. 李克勤|“深切缅怀毛主席,您永远的学生王光美”:刘少奇的妻子晚年的说法做法意味深长
  3. 郭松民 | 也说“沪爷撑起一片天”
  4. 改开以来民间“顺口溜”拾穗(一)
  5. 美国加州大火烧出了房地产金融骗局
  6. 选择题:到底谁让老百姓吃饱了饭
  7. 奴颜婢膝的学生与急眼了的老师
  8. 卧龙大桥扩宽:南阳人民的耻辱!
  9. 研究和评价“文革”,是否应该跳出个人恩怨、得失的小圈子?
  10. 洛杉矶大火如此猛烈,能烧醒中国那些殖人吗?!
  1. “深水区”背后的阶级较量,撕裂利益集团!
  2. 大萧条的时代特征:历史在重演
  3. 央媒的反腐片的确“惊艳”,可有谁想看续集?
  4. 疯狂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发现的时候已经怨声载道了!
  5. 张勤德|广大民众在“总危机爆发期”的新觉醒 ——试答多位好友尖锐和有价值的提问
  6. 到底谁“封建”?
  7. 两个草包经济学家:向松祚、许小年
  8. “当年明月”的病:其实是中国人的通病
  9. 该来的还是来了,润美殖人被遣返,资产被没收,美吹群秒变美帝批判大会
  10. 掩耳盗铃及其他
  1. 辽宁王忠新:必须直面“先富论”的“十大痛点”
  2. 刘教授的问题在哪
  3. 季羡林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4.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认为“颠倒历史”的“右倾翻案风”,是否存在?
  5. 历数阿萨德罪状,触目惊心!
  6. 到底谁不实事求是?——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毛泽东年谱》有感
  7. 陈中华: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没革命的必要
  8. 孔庆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纪念131年韶山讲话
  9. 我们还等什么?
  10. 他不是群众
  1. 车间主任焦裕禄
  2. 地图未开疆,后院先失火
  3. 张勤德|广大民众在“总危机爆发期”的新觉醒 ——试答多位好友尖锐和有价值的提问
  4. “当年明月”的病:其实是中国人的通病
  5. 何涤宙:一位长征功臣的历史湮没之谜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确“惊艳”,可有谁想看续集?
红色旅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