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paper.xplus.com/papers/shcb/20100614/n59.shtml 来源:太原《生活晨报》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部政论电视专题片《河殇》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尤其是该片对四大发明的严厉质问以及对象征中华文明的万里长城的深刻质疑,使得整个社会陷入无限反思。一个曾经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扮演过世界经济“火车头”和“创造者”角色的民族,到底是何原因在500年的岁月里逐步走向衰落?答案虽然众多,但令人信服者寥寥。
然而面对必须不断发展的现状,从历史文明的足迹中发现答案必将裨益于当前的 “世界经济一体化”。于是两种观点在近年来起着主导作用,一种认为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已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以平和、平等为主的发展模式,只是由于近现代西方的入侵导致其中断——显然这是对中国曾经的文明进行了肯定;另一种观点是对中国曾经的文明进行了彻底的否定——上千年的专制与独裁统治注定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 “一塌糊涂”,因而必须被现代文明所抛弃。两种观点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越来越模糊。而对当前的世界格局,我们既不可能重新踏上500年前的道路,也不可能走西方的道路——历史到底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五百年来谁著史》一书给了我们一个清晰的答案,这个答案就在中国500年的发展历程中。
《五百年来谁著史》一书的运用大量的历史资料,如宋代以来的 “开中法”,商人代替国家介入组织社会,明代实行“一条鞭”,“择其可税者而税之”等等,向读者展示了500年来“制度无为”的局面。即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国家能力却在不断下降。在此“双向发展”过程中,从基层组织、财政金融、世界大势三个方面入手,说明500年来中国走向衰落并不是历史的偶然事件,而是“国家能力”上的缺失,造成了无力解决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最终告诉我们:“最简捷地解释这500年来世界史的消长,其核心实际上就在于‘国家能力’这一点上。”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对史实的引用和探讨中,对晋商在历史中的命运作了重点关注。
在这本书中,在提出个人观点和见解的同时,更向我们传输一种学习的精神和战略的思维方式,那就是用世界的眼光看待发展的问题,用历史的眼光发现和探寻发展的答案。或许,这就是新任省委书记袁纯清同志向全省干部推荐此书的缘故。
附录——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