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个《管理学刊》!
赵 磊
(西南财经大学《财经科学》编辑部)
2011年5月14号,我应邀到河南新乡参加了由中国经济规律研讨会和新乡市人民政府主办,由新乡学院承办的“《管理学刊》建设研讨会”。
坦率说,之前我对《管理学刊》知之甚少。然而,当我随手翻阅发给会议代表的样刊时,我眼睛一亮:国家发改委的夏小林撰写的《中共中央关于国企改革的重要决策不容篡改》,赫然登在2011年第2期上。这篇批评吴敬琏的文章在网上盛传,倒也罢了,可它却出现在公开的学术期刊上,这自然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
众所周知,如今除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国外理论动态》、《当代经济研究》,以及《海派经济学论坛》等少数几家杂志外,我国公开发行的许多经济学期刊拒绝刊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文章,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
于是,我一口气读了下去:《刘国光经济思想扫描》、《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之后的理论经济学》、《批判与创新:著名经济学家卫兴华教授素描》、《关于当前劳动收入分配问题释疑——访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程恩富和余斌教授》、《美元:美国霸权兴衰的“晴雨表”》、《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更需国企“进而有为”——兼评近期“市场能否调节”决定国企生存论的反作用》、《略论新中国六十年来工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巨大成就》……
要说这些文章与当下流行的“庸俗经济学”有何区别,那就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同在中国的土地上,人和人的区别“咋就这么大哩”?无它,“屁股决定脑袋”,基本立场不同。
如今的杂志就像浇了化肥的庄稼,满世界疯长,就是没啥营养。这本出生不满两年的《管理学刊》,为什么能有如此高的境界,在多如牛毛的期刊界中崭露头角呢?掩卷思考,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有“坚强的灵魂”。刊物的灵魂是什么?就是主编。如今很多刊物之所以平庸,就在于缺乏坚强的灵魂。这些刊物虽然也有各种大牌教头做主编,可是在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冲击下,这些主编要么“魂不守舍”,要么早已“魂飞魄散”了。《管理学刊》很有幸,它的主编程恩富教授,不仅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而且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正因为《管理学刊》有一个坚强的灵魂,所以她的内心才如此强大,才敢于坚持真理,才能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
二是有“鲜明的特色”。特色是刊物存在的基本理由。短短两年,《管理学刊》已经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个栏目:全球经济管理、国民经济管理、企业经济管理、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与流行的经济管理类刊物不同,《管理学刊》贯彻的不是主流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教条,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逻辑。
三是有“给力的”。一支好的队伍,是刊物活力的源泉。《管理学刊》的既有德高望重的学界前辈,又有充满活力的中青年学者:于光远、李成勋、周新城、杨圣明、丁冰、李炳炎、胡乐明、何干强、杨思远、程启智、余斌、王中保、朱富强、郑志国……。有这样一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队伍,就一定有不同凡响的《管理学刊》。
如今刊物都削尖了脑袋与国际“接轨”。在我看来,一个刊物要做到“规范化”和“形式化”,其实并不难,难的是刊物能有真正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前沿意识,而这三个意识,都要取决于刊物能不能坚守自己的灵魂和立场。
看看当下流行的那些“没有数学就说不了话,没有模型就写不了字”的刊物吧,别看它们的封面印着“cssci”、“中文核心”、“中国期刊方阵”之类的吓人头衔,其实早已经“魂不附体”、“灵魂出窍”了。这种刊物除了王顾左右、见风使舵外,你还能指望它们说真话么?
或许因为我也是期刊界中的人吧,离开新乡前,《管理学刊》编辑部主任袁宝菊教授诚恳地希望我提点意见。我说:虽然我也有20多年的编辑工作经历,可是面对年轻的《管理学刊》,比较自己曾经编辑过的那些期刊,我真的感到汗颜:“cssci”也好、“中文核心”也罢,“神马都是浮云”!
回到成都后我认真想了一下,要说建议不敢当,不过我倒有三个期望:
(1)在程恩富教授的主编下,我相信,几年后,《管理学刊》一定会成为我国经济管理类中的一流期刊。当然,这个“一流”,决非当下流行的“庸俗经济学和管理学”的那个一流,而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一流。千万不要小看这个一流,在目前,做马克思主义的一流不仅需要学术水平,更需要学术勇气。所以,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阻碍,我都期望《管理学刊》能够始终如一,将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贯彻到底,决不动摇。
(2)“管理”是这个刊物的关键词,她的栏目也是围绕着管理学来展开的。在我看来,迄今为止,真正“以人为本”的管理,真正有资格称为先进的管理方法,是毛泽东时代提出的“鞍钢宪法”。与眼下流行的“解雇”和“量化”相比,“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境界,就在于它追求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少数几个管理者的全面发展。遗憾的是,这样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管理思想,在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已被借鉴,如今在她的本土却人间蒸发了。所以,如有可能,我希望《管理学刊》在合适的时候开辟一个讨论,为《鞍钢宪法》提供一个讨论平台。
(3)《管理学刊》目前采取的运作机制,已经成功地吸引了学界的眼球。从发展的视角来看,我觉得《管理学刊》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比如,是否可以通过“学术主持”的形式,充分利用和调动刊物拥有的学者队伍和学术资源;是否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形式,主动引导和深化学术的关注点,等等。
总之,我期望追求真理的同仁和朋友们都来关注《管理学刊》,我期望能有更多的马克思主义学者都来给力《管理学刊》。当然,这种期望首先要“从我做起”,这篇随笔,就算是一个开头吧。
( 2011年5月19日 )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