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自然科学,丰富哲学思想
~学习经典著作,不迷信经典作家
~学点历史,古为今用
~学点外语,洋为中用
~学点文学,调节生活,扩大视野
~关于读书的方法
学习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作为党员干部乃至普通人,我们到底该学点什么呢?这也是很多年轻朋友喜欢问的问题,我该学什么呢?学什么才对我有用呢?我想,走进毛主席谈读书,一定可以从中获取学点什么的启发。
学点历史,古为今用
毛主席早在1938年就说过:“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还说,要说服人,就得懂点历史,多讲历史,看透历史,就能看透未来。
毛主席读史书是出了名的,大家熟知的批注二十四史,熟读《资治通鉴》17遍,中国历史小丛书,《纲鉴易知录》等等无一例外都读。不但读的史书丰富,而且随时随地争分夺秒地在看书。
学习历史,不单纯是为了记住历史知识,而是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古为今用,用古人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启迪我们实践的发展。这就是一种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优秀历史遗产,为实现革命斗争和建设发展服务,而不是沽名钓誉,迷信古人,死人抓住活人,而是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活着的人。比如在当时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左”的问题时,毛主席就一直精读陈寿的《三国志》,并针对当时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讲了其中的许多人物,而最多的就是曹操和郭嘉。
并针对当时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讲了《三国志》中的许多人物,讲得最多的是曹操和郭嘉。
郭嘉是曹操的重要谋臣,毛主席说此人足智多谋,协助曹操南征北战,策谋帷幄,出了许多好主意,值得我们学习。当时袁绍的兵力大于曹操。郭嘉曾投奔过袁绍,但时间不长,就看透了袁绍的弱点:“多端寡要,好谋无决。”袁绍就是这样打了败仗,而曹操听了郭嘉的计谋,就打败了袁绍。郭嘉足智多谋,曹操能够问计于郭嘉,听取他的意见,果断作出决策,这说明曹操是知人善用、多谋善断的人物。毛主席由此联想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中,许多领导干部不是优柔寡断,就是少谋武断、独断专行。
因此,毛主席说,一定要多谋善断。多谋就是要和各方面去商量,听取有独到见解的好意见,“谋”是基础,没有多“谋”就不可能“善断”。善断即善于作出判断。判断有三种情况:正确判断;武断;断得不及时,即事后诸葛亮。要当机立断,不能犹豫不决。还说,不要“多端寡要”,头绪太多,不得要领,抓不住中心,每个时期的工作都应该有中心,脑子里经常要装几个大问题。1959年4月上海会议,毛主席更明确地向到会的高级干部推荐读《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再次谈到党的领导干部工作方法上要注意多谋善断和留有余地的问题。
从1958年11月到1959年4月,毛主席反反复复向党的高级干部推荐《三国志》中曹操多谋善断、郭嘉足智多谋的史实,是他汲取历史中对现实斗争有意义的东西,也是毛主席学习历史,古为今用的活例子。
我们读历史就应该向毛主席学习,而不是整天在历史的故纸堆里翻弄故事,搞权谋诈术,逗笑取乐,迷惑大众,教坏人心,赚取流量。
学点外语,洋为中用
学外语,就是崇洋媚外,就是不爱国?这是当前很多“爱国党”的论调。我们可以反对英语在中国教育考试体系中占比过重,甚至处处用英语等级卡住一些人才的问题,但是不能不学外语。
1958年9月间,毛主席在停在邯郸的专列上召集河北、山西、河南、陕西、甘肃五省的第一书记开小型座谈会,讨论“大跃进”中出现的问题。一天中午在火车上的会议室吃饭。同桌吃饭的有一位30来岁的年轻人,主席介绍说:“他叫林克,是我的英语教师。”主席说:“我每天总要花时间请老师教英语,现在算已有了点成绩,譬如过去不晓得‘一分为二'英语怎么说,现在会说了:“one divides into two.’而且在老师的帮助下,现在我已能阅读《纽约时报》了。”他还说:“我们不是要和美帝国主义作斗争嘛,你不了解它,怎么和它作斗争呢?美国有坏的东西,也有好的东西。坏的腐朽的东我们要抵制;好的先进的东西我们要学习借鉴。你不懂得美国的语言文字,就不容易做到这两条。所以我建议各省第一书记都要学点英语。中央可以给你们个英文秘书。”
实际上,时间再往前推到20年代,毛主席组织湖南留法学生时,就自学英语和法语,一直到生命尽头,他都十分注重外语的学习。而学习外语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国革命和建设,服务中国人民的利益。
时间来到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掌握一门外语,对于一个中国人的前途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就显得更具战略远见了。
毛主席还这样说过,将来中华民族应该是世界上具有最高文化的民族。其标志之一,就是每个中国人至少要懂得一种外国的语言文字;其目的之一,就是要使每个中国人都能学习外国的一切好的先进的东西,这样中华民族不是就能成为世界上文化最高的了吗?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就应当向毛主席一样,学点历史,学点外语,还要进行这方面的扫盲和普及工作。在毛主席看来,中华民族要文化复兴,要真正成为世界最高文化的民族,绝不是少数精英或知识分子有文化就可以了,而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有文化,都要具备继承发展我们民族自己东西以及学习外国先进好的东西的能力。
“凡是外国好的东西,我们都要把它拿过来。这是我们祖先早就做过的。唐朝宫廷中有七德舞,据说有六七个节曲是从外国来的,只有一个是中国的。”
毛主席从来不排外,也从来不闭关,自始至终争分夺秒地在吸收古今中外人类一切先进好的文明成果,为中国实际所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学点文学,调节生活,扩大视野
工作生活要张弛有度,生活需要调节,生活调节不能靠打麻将,跳舞、酒局、女色等低级趣味来完成,需要有点积极向上的东西,学点文学可以调节生活,还能扩大视野。
毛主席自己就是世界伟大的革命诗人,他的诗作不仅在国内有口皆碑,经常被人们引证传唱;而且在国外影响深远,受到极高的评价。
1958年,从南宁会议到成都会议,毛主席都谈到了文学问题,尤其是诗词问题。开会期间,毛主席请与会者吃饭,他说:“我三十年没进饭馆了,今天我请客。”这时,他诗兴勃发,由杜甫草堂、武侯祠的楹联,联系谈到昆明滇池大观楼的长联。他说,这副长联上下联共180字,气势磅礴,文情并茂,对仗工整,韵味极浓,很值得一读,可以开阔胸襟,扩大视野。他信手拈来地念了几句联语:“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之后,他凭自己的记忆书写了这副长联。(附对联)
昆明大观楼楹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者吴仅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足以看出,毛主席不但文学修养极高,结合具体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造诣更是惊人,记忆力也让人汗颜。
毛主席谈到新诗的问题。他说:“中国诗的出路,民歌,第二古诗,二者的结合,产生第三个东西,就可创造出新形式来。形式是民族的,内容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太现实了没味道。”
要收集民歌,其办法,一个机关,一个工厂,每人发几张纸,要他们写出来,用几天之内送来。从前我在农民讲习所就是这样。可以搞几百万几千万首,然后从中选择,比一比哪省的民歌好。
从农民运动讲习所到建国之后,毛主席一直关注民歌,并在自己的诗词创作中注意从民歌中汲取营养,特别在他晚期的诗作如《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七律·送瘟神二首》、《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杂言诗·八连颂》等等,每首都独具匠心,豪放自然,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使人感到毛主席把古诗和民歌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作了创造性的探索。
毛主席说:“打鱼的人,手里有纲,网有许多眼,那是目。有一本朱子纲目,说到纲不举目不张……文学艺术你们管不管呀?我是十五年没有管了。在延安时,看了《逼上梁山》的戏后,给齐燕铭写过一个信。过去舞台上叫老爷、少爷、小姐、太太统治。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舞台上的人民是渣滓,这是一个历史的颠倒,现在要把这个颠倒扭转过来……我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了话,说是有人听,切不可以为有那么回事。……当然批评胡风,批评武训传,那是个别事件,那是目,不是纲,没有抓纲。你们要抓文学艺术工作,要纲举目张。”
毛主席对中国文学的研究,造诣之深,是古今罕见的。他在各种会议上,联系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和认识问题,谈《红楼梦》,谈《水浒》,谈《三国演义)谈屈原,谈鲁迅,等等。文学功底深厚,讲话风趣幽默。
毛主席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之文化自信之路,更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探索了道路,做出了成绩和成果。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