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选自中国青年出版社1966年出版书籍《在广阔的天地里锻炼成长》。
编辑同志:
我们在三年前从学校毕业后,怀着满腔热情参加了农业生产。但近来,我们思想有些变化,向往着城市,后悔当初不该参加农业生产。因为过去和我们一道初中毕业的同学,如今都从技校或其他学校毕业了,有的被分配在城市工作,有的继续进高等学校深造,他们都会有远大前途。而我们成年累月地泥里来水里去,怎么能和他们相比呢!
江苏无锡 孙敬瑞 孙炳海
敬瑞、炳海同志:
三年前,你们从学校毕业后,就热情地参加了农业生产,而且一直在坚持着。这说明你们在改变农村面貌的斗争中,已经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使自己得到了一些可贵的锻炼。
你们在来信中说,近来思想有些变化,后悔当初不该参加农业生产。这种思想问题的产生,的确是值得警惕的。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前途问题是青年们所关心的一个问题,而每一个青年,自然都希望自己有个合乎理想的美好的前途。那么,什么样的前途才算合乎理想,我们究竟应当怎样看待前途问题呢?
我们知道,一个人对于前途问题的看法,是由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决定的。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的人,对于前途就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在地主、资产阶级看来,升官发财,不劳而获,穷奢极欲,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大多数人痛苦的基础之上,就是他们所谓的“美好”前途。有一些人,虽然不是地主、资本家,却有着严重的资产阶级思想,在他们看来,花费较少的劳动,获得较高的名誉、地位和物质享受,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等等,就是“理想”的前途。这种人追求的前途虽然和地主、资本家有所不同,但是核心也还是自私自利。
和上述看法完全相反,无产阶级革命者从自己的阶级地位、历史使命出发,以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为指导,总是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前途、广大人民的前途联系在一起。把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看成是千百万人民群众集体的事业。把个人的力量和集体力量汇合在一起,为争取整个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解放而奋斗。
从这个根本观点出发,革命的青年,必须把个人的前途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三座大山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灾祸遍地,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大多数儿童和青年都不能入学。即使一少部分有机会读书的青年,其中的多数也免不了毕业即失业的厄运。这时,青年只有积极参加民族民主革命斗争,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争得全民族的解放,争得全体人民生存和民主、自由的权利,才能争取到个人的前途。
现在,我国人民早已从旧社会解放出来了,我们的国家已进入了一个历史上空前飞跃发展的新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各个战线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劳动人民已做了国家的主人,生活不断改善,儿童和青年入学的人数大大增加,青年离开学校后就能投身到各个建设战线上去。
这样的事实,有力的证明:只要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前途、国家的前途是光辉灿烂的,青年的前途也必然是无限光明的。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试想假如我们的国家不是今天这样,而是依然被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着,我们作为劳动人民的子弟能够进中学读书吗?能够像今天这样从中学毕业出来,站在为集体为祖国劳动的光荣岗位上讨论什么是正确的前途吗?显然是不能的!
现在的青年,生长在社会主义时代,受着毛泽东思想的哺育,前途是不可限量的。但是无论是国家的或青年的美好前途,都不会自行到来的。毛主席教导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有些青年人以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应当什么都好了,就可以不费气力享受现成的幸福生活了,这是一种不实际的想法。”
现在当我在老一辈革命者缔造的基业上,考虑前途问题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想一想如何勤勤恳恳地进行劳动,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为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为全世界的革命事业尽可能多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踏上农业劳动岗位的青年,就要考虑自己怎样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施展出自己的全部才能。
“一滴水只有放在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可见个人的前途,离不开集体的前途;同样的,“涓涓之水,汇成江河”,国家和集体的前途,也不能离开大家的共同努力。劳动在农村的广大青年,奋发图强、积极生产和工作,农业生产就会更快地提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更快地改观,整个国民经济也就会多快好省地发展。如此,我们的前途就会更加美好。
只要我们看清了个人的前途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前途的关系,也就会明白:一个人是在城市工作或是在农村工作,是当工程师或是当农民,总之,不论从事哪一种职业,担负什么工作,都有远大的前途,董加耕、赵耘、邢燕子、侯雋、张韧等知识青年,他们懂得了知识青年参加农业劳动的深远意义,就毅然决然地到农村去;他们在农业战线上认真改造自己,积极劳动和工作,受到群众的爱戴和称赞。谁又能说他们的前途不如继续升学的青年前途远大!
归根结底,在我们的国家里,已经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国家的前途是无限美好的,只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每个人都是有远大前途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衣食之源。农村又是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劳动在农业战线上的知识青年,担负着特殊的光荣使命,因此,前途也是无限远大、无限光明的。
你们在来信中谈到,参加农业劳动,成年累月泥里来水里去,不如继续升学。我认为,所以会有这种看法,主要是由于受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旧思想的影响。目前我们国家还存在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这是几千年来的阶级社会造成的。我们要在将来实现共产主义,就要消灭这种差别。
为了逐步缩小和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党和政府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大批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实现知识分子劳动化,并通过他们促进劳动群众知识化,正是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每年继续升入高等学校的青年,将来也要参加劳动,走同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变成一体的道路。由此可见,知识青年当了农民,泥里来水里去,并不说明这就是没有前途。我们要肯于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和农民一道辛勤劳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到底。
《人民日报》一九五七年四月八日的社论《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曾这样尖锐地指出:“难道全国从上到下,从领袖到群众,这样重视农村工作和农业经济,都是在做着没有前途的事业么?不,他们都是在做着具有伟大前途的事业。农村既然有前途,为什么下乡学生没有前途呢?在新社会里,每件有益于人民的事业都有前途,每个忠于人民利益的人也都有前途。中国第一代有文化的新式农民,这就是下乡种地的学生的前途,这个前途是光明的、伟大的,然而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和锻炼,才可能达到。种地是要流汗的,是要吃苦的,它比口头讲劳动光荣困难得多,它给人民带来的好处,却比任何好话大得无法比拟。”《人民日报》这段话,很值得我们深思。
万事开头难,你们历过了三年的锻炼与考验,应当更坚强。过去的困难和外来影响没有使你们离开光荣的岗位,难道在经受过一定的锻炼之后,会经不住考验,在半路上停下来吗?不会的,也是不应该的。相信你们经过不断学习和锻炼,在党、团组织的教育帮助下,通过自我思想斗争,一定会正确地对待和处理个人的前途问题,更加大踏步地前进!
王日东
1965年x月x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