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社会动力主体的创新之价值
毛泽东以深刻的哲学世界观,把握当代社会革命的精华,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矛盾和动力。他以高度的普朴、真诚,相信并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历史的作用。
我们现在仍会在一些个人交谈中,听到这样一种自以为是的评议(这种评议现已极少):毛泽东虽在主观上不想象封建帝王那样,夺权靠民众,掌权靠自己独裁,但由于人心趋利,本质如此,自古使然,故而,建国后他也不得不当起“宙斯”,支配和“运动”起民众来。西方的一些政客更是“以己之心度毛泽东之腹”,认为毛泽东一切“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的说教,不过是一种谋权伎俩,不过是儒家学者、政治家“民为贵”的取心夺权战略……。
庸人讽贤,愚者斥聪、桀犬吠尧,这毫不奇怪。今天看来,这一切,归根到底只能从反面,证明出毛泽东对人民的拳拳之心。
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民是历史创造者”观点的阶级,也是真心实意依靠人民的阶级。无产阶级深深懂得,历史把人民推上主人地位,不是纯自然的过程,必须依靠人民“不相信神仙、皇帝和任何救世主”,从而进行长期的不懈的“自己解放自己”的战斗。在无产阶级夺权年代,毛泽东曾通过战争来说明这一问题: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推广开来即是说,全部无产阶级的事业是人民事业,只有依靠人民群众,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解放自己,自己建立自己的主人宝座。所以,动力之本在于人民群众。完全可以说,即使和马恩列斯比较,毛泽东的“民本”思想也是最丰富、最全面和最有中国特色的。
无疑,在现实事业中存在这样的非顺直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的当家作主,有时还不是自身直接来完成和向前发展,而是通过其先进分子、精英来代表、带领和推动的。有时甚至是在一定程度的“被动”中,被“运动”向主人宝座的(这有点象雏鹰的自由飞翔,第一次展翅的冲动是因为被老鹰叼出窝巢)。并且,有时表现为非如此就不可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走向主人宝座的情形。这表现为群众一方面是当家作主的,另一方面又接受自己队伍中先进分子的带领;人民是社会发展的直接而又根本的动力,而这种动力的实现又由其代表者管理和引导。今天的中国,它即表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一切,代表和带领人民。
在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理论中,有很多内容都是论述这一历史状况的必然性和科学性的。毛泽东认为,无产阶级政党由人民中的先进分子组成,她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只要她不丧失阶级本质)正好体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历史发展动力──这一根本规律。他说过: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人民给的,我们代表了人民群众,打倒了人民的敌人,人民就拥护我们。他还常常表述:只要我们共产党代表人民,一刻也不脱离群众,我们便也是人民中的分子,我们的事业即一定会胜利。
由以上论述的毛泽东的观点,也许还不能完全证明他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上对苏联模式的突破,──以上思想基本上体现了马恩列斯的一般思想和苏联的实践。毛泽东的突破在于看清历史在有条不紊地完成自己的事业,在有步骤地经过“涤罪所”时的痛苦和可能反复,从而体现历史运动辩证法,寻求把党的领导和人民监督两者结合起来的机制,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创造历史这一动力的运作。
从理论上说,不但东方社会主义,而且就连西方资本主义,都认识到“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具有最大的腐蚀性”的道理。马恩和列宁曾从国家学说和历史运动的辩证法等方面论述了对社会主义领导者实行监督制约的重要性。以常理而论,毛泽东在这方面应倍受颂扬。但正确理论的产生是一个有反复的历史过程,正确理论转化为正确的实践还得有一个漫长的道路,毛泽东的突破正处在这两个过程的交接中。所以,毛泽东在这方面的突破性探索创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十分艰苦的,——尤其是当时,人们对此评价也大有差异(这也是正常的)。
不过,令人惊异的是:毛泽东个人对此有正确预见,有他自己一直认为“马列被别人打得粉碎了,何况我们呢”的心理准备。就实而论,在中国,在世界,一切进行革命、改革性探索的人们,有这种精神准备是十分必要的。因为社会探索总会遭到一部分人反对(尤其开创性阶段,遭反对通常最烈)。再者探索者总会有这方面或那方面的缺憾、失误和讹错。
简单而具体地说,毛泽东在这方面探索有三大事件:一是1957年提出“双百方针”发动群众帮助党整风;二是1962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三是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三大历史事件表明,毛泽东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当家作主的思路是: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必须当家作主,推动历史前进;而人民则由来自人民的共产党的领导;而党的领导首先是正确思想的领导,这一正确性得通过并接受人民的批评、监督来保证。可以说,共产党领导人民,人民不断为党注入新的生命力,从而真正保证社会主义有着强大的动力。这就是毛泽东的动力模式。
对这三件大事的功过是非,我们党已作出评价,其中,充分肯定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为社会主义作不倦探索。而我则要说,从世界历史的全局发展,认识这一探索的必要性──以启动和保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动力的作用,有着仍需历史进一步理解的伟大意义。因为,每一历史新纪元、新阶段的革新创造,功绩不在于能否立即成功,不在于没有缺失(缺失总是有的),而在于敢于进行突破性探索。人们都会看到,今天,我们党仍十分重视政党建设,提倡廉洁,反对腐败,发扬民主,加强对党和政府的监督……这实际上是毛泽东伟大探索的继续。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党和人民当努力“上下求索”。
毛泽东在建构人民群众动力模式的精神方面,也特别值得研究。它对苏联模式的突破在于进一步强化与公有制相适应的“利他”观念的教育。
毛泽东十分重视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公利他”的道德精华,并把它同现代社会主义的“克己奉公”的科学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从夺取政权到巩固政权,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旋律──集体主义。从红军的初创期,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始终强调当今的中国革命,不是个人和小集团争夺一己之利和眼前之利的革命,而是为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革命。他明确而坚定地提出:我们党要牢固确立“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宗旨,“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他号召人们要有“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建国以后,克己去私、奉公为民则成了毛泽东个人思想和领导活动的基调主色。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在社会性思想改造遇到阻力──他发现有人私心较重时,便说:人不应该自私,不应为自己干事就有劲,为人民服务就缺少热情和干劲。他希望能教育出大公无私的新人来,这些人具有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到了60年代,他有一个响亮的号召:“斗私”,要人们斗私,去私,立公奉公。他十分赞同鲁迅“无私无畏即自由”的观点。认为人无私心,就有学习、工作的动力,就能产生出创造力;一个民族由无私无畏的人民组成,就有无法估量的动力而无敌于天下,将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章至此,我要说,今天热心于改革的人们,当结合我们今天世风不佳的情况,严肃思考毛泽东探索、创新的价值;要防止一些人在旧习惯势力自然作用下的“去毛泽东”——还大言不惭地宣称自己在伟大创新——的现象的进一步发生发展。另外,从今天某些方面的群众只能发些无可奈何的牢骚,尤其是可以看到毛泽东的动力主体的创新,以及推动动力主体自身净化之伟大价值。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