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道路斗争始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矛盾焦点
雪文
一、重新思考我国现代化的主要任务
重新思考我国现代化发展,实际上是这样几个问题:
1、经济的现代化,包括社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经济产业结构的现代化,总体上是社会生产力的现代化。本质上是由传统小农经济主导的经济结构向现代工业经济主导的经济结构转变的问题,也即是人们常说的工业化问题。工业化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或是资本主义的形式,或是社会主义的形式,二者必居其一。其中的根本区别是生产关系的不同,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和与之相配套的运行体制。
2、社会的现代化,包括社会结构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等。本质上是由以农民占主体的传统农业社会向以非农业劳动者或城镇居民为主体的现代城市、城镇社会转型的问题。这种社会结构的根本变革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农民的城市化、城镇化转移。当然这不是全部,还有农村的现代化社区建设。所以,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传统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型,表现为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转移一批。城镇化集聚一批和新农村建设提升一批。农村社会结构转型的不同结果取决于工业化发展道路的不同,是不同的经济生产关系决定着一般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
我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 家张培刚 教授曾指出:一个农业国家或地区,只有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30—20%以下,同时农业劳动者的比重也降到30—20%以下,这个国家才算实现了工业化,成为工业化了的国家,而且,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张培刚 教授提出的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两个条件,实际上一个是经济结构的现代化,一个是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主体内容。很显然,按照这两个条件,第一个在我国早已实现,而第二个则至今不能解决。
除了这两个基本任务之外,现代化还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任务:
3、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和法治化具有更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民主形式和法治制度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凭借国家机器的强制力维护有利于自己阶级利益的工具。超阶级的民主化和法治化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普世价值”不过是麻痹人民的骗局。社会主义的工业化、现代化必然有与之配套的无产阶级的民主和法治制度;资本主义的工业化、现代化必然有资产阶级的民主和法治制度。不论那种形式,没有成熟的民主法治制度,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就不能算完成。
4、精神文化形态的现代化。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必然导致人们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的变化。人类追求自由的本性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所受到的约束被逐渐释放出来,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是,这种精神文化形态的现代化,同样会由于不同的工业化道路而产生裂变,就其核心价值观来看,一种是建立在资本主义丛林法则基础上,以极端自私自利为核心的弱肉强食,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价值观及其文化体系;一种是建立在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和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以大公无私、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价值观及其文化体系。没有成熟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精神文化形态,同样不能算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后完成。
二、我国现代化进程现阶段的主要特点
现阶段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在经历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反复试验之后,又进入一个新的历史的转折期。从整体上考察,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特征:
1、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已经基本接近完成。就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产能来看,已经基本达到发达工业国的水平;虽然农业的生产方式仍然落后,但已经不是生产力水平的问题,而是生产关系和体制的问题,是路线和道路的问题了。从经济基础上看,私有化的经济基础已经占主导地位,体制和相关政策体系已经基本调整到与资本主义经济扩张相适应的程度。
2、社会结构的现代化严重滞后。社会结构现代化转型陷入资本主义的发展陷阱,是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不可能消化和解决农民问题的集中表现。社会结构转型的任务只完成35-40%左右。这个判断可以参照城市化率,官方公布的最新数据是49.68%,但实际上真正转化为城市居民的不到40%。按照西方的观点,有人估计城市化率已经达到60%以上。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距呢,是因为两种不同的城市化道路,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标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城市化是农民由集体经济的主人转化为社会主义的城市居民,由集体所有制转变到全民所有制;而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是农民转化为雇佣劳动者,主人翁地位完全丧失。现在官方的统计,是把进城打工的农民都统计在城镇居民中,而大批农民工却处于城乡两栖状态,人为地提高了城市化率,却掩盖了社会结构转型滞后的矛盾。另一方面,大量传统农村地区的衰落和空壳化得不到改造,已经实现农村社区现代化改造的比重很低,说明社会结构的转型是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我国能否真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难以跨越的坎儿。
3、政治民主化和法治化进程处于两难境地。是要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还是要资产阶级少数人的民主和法治,已经到了难以调和的阶段。向左转,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已经坐大,不取得政权誓死不休,国际上帝国主义势力也不答应;向右转,社会两极分化已经形成,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广大人民群众逐步觉醒,毛泽东热持续升温,强行右转会造成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执政的合法性彻底丧失,社会将处于混乱和分裂状态。
4、精神文化领域已经陷入无主流意识的混论状态。在意识形态领域,照搬来的西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经济和社会学说已经丧失欺骗性,剩下的是赤裸裸的汉奸思维和洋奴意识,根本无法收拾民心;再搬出几千年封建文化的代表孔子,以国学的面目出现,重塑国民的价值观,无异于饮鸩止渴,暴露出一些执政者精神文化层面的苍白;而现成的国家之精神瑰宝、民族文化之魂魄和共产党的正统灵魂的毛泽东思想,却多年来被边缘化,被“不包括”。在道德层面,拜金主义已经成为主导的社会价值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的:“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在文学艺术领域,假、丑、恶取代真、善、美,庸俗化的低级趣味充斥媒体和整个社会。但是,掌握权力的上层却六神无主,犹豫不决;主流媒体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广大群众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回归毛泽东,却被不断打压。只一个孔子像在天安门广场边缘的偷偷的来,又悄悄的走,不过百日,可以看出是何等的进退无据。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何在?
三、我国现代化两条道路之间的转换
纵观我国的近现代史,主题就是如何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到底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始终是一切矛盾的焦点。
1、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资本主义尝试的失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期(或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准备期)。这一时期,真正意义的现代化进程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是,这一时期的一切革命斗争,都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真正起步的必不可少的政治准备。
2、新中国50年代的10年,是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成的时期。这一时期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并以人民公社60条为标志,完成了国家的两种公有制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和计划管理体制的发展模式。
3、新中国的60-70年代的20年,是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飞速发展的20年。20多年的时间基本建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且在国防和重大科技领域跻身于世界前列。农业也已经摆脱了传统小农经的落后状态,靠组织起来的集体经济进行了大量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的生产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但是,这一时期的问题在于,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尚未达到以工补农的发展阶段,还不能大面积地惠及广大农村,而农村的公社工业化还处于初期阶段,还不能承担起大量增加农民收入和大批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责任。这种发展阶段的客观条件的限制加上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挫伤了部分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为后来的农村体制的蜕变埋下了伏笔。
4、新中国的80年代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继续推进的时期,又是社会主义体制向资本主义逆转的调整期。有两件大事对后来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深远影响。一件大事是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最大的亮点是农村乡镇企业即农村工业化异军突起。其正面意义是农村现代化的真正起步,农民收入增长,农业劳动力加快产业转移,本质上相当于毛泽东预测到的公社工业化阶段。但这种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被解释成农业实行家庭经营改革的结果,实乃天大的谎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短期繁荣,反倒为体制上的悄悄的私有化倒退提供了理由。另一件大事是解散人民公社。我国整体上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蜕变,实际上起于解散人民公社。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变迁上看,解散人民公社为社会主义开始被“改革”和资本主义重新萌芽和发展提供了制度和体制上的前提条件。就这两个事件来说,如果农村工业化进程与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体制结合在一起,发展的结果必然是社会主义的;如果农村工业化建立在解散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则必然是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结果。从后来的结果看,整个80年代也是向资本主义转变的“逆向过渡”的时期。这种逆向过渡首先从农业开始,因为这一环节最容易突破。然后是解散公社,使农村工业化转入资本主义自由化的轨道。然而,在广大干部和群众中,虽然思想在不断被“解放”,但社会主义信念在当时还是居于主导地位。以北京为例,直到1991年初,市委、市政府还在出台关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见,当然后来就很难落实了,因为90年代的私有化和市场化很快就到来了。
5、大规模的私有化和市场化进程是90年代开始的。主要标志是城市国有企业改制,抓大放小,打破铁饭碗,导致大面积私有化;农村乡镇集体企业改制,由企业向集体要产权到企业被变卖私有化;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进一步加快和巩固了这一进程,使90年代完成了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占主导地位的转变。以后的发展,只是资本的进一步扩张和国际资本的进一步侵入。这一进程现在还没有最后完结。在农村,是以土地流转为手段的资本圈地运功还没有完结;在国有企业,还有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大企业如铁路等还没有完成私有化。
6、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现代化进程似乎一路高歌猛进。人们都沉醉在所谓改革的巨大成果中,任何国内的反思都被看成是“异质思维”,是苏联模式和“文革遗毒”的影响。但是,不争气的是,08年金融风暴的袭来,从外部打破了这种局面。盲目学习、紧跟了30年的美国出问题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了危机。于是,体制内反思改革的呼声渐高,民间的毛泽东热持续升温。与此同时,“救美国就是救中国”、加快政治体制改革“致死方休”,要进行“顶层设计”等等闯关喧嚣也越发强烈了。
这是因为,30多年的改革开放,都是在披着社会主义的外衣和戴着共产党的红帽子进行的,宪法和党章中仍然宣示着社会主义的旗号和共产党的领导,仍然写着四项基本原则。这至少说明资产阶级在政治领域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宪法仍然是资产阶级和汉奸卖国贼的紧箍咒。资产阶级愿意将这顶红帽子长期戴下去吗?这种局面能够成为我国现代发展的常态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一切说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期。
如果说,改革开放一开始,就决心向资本主义转变,那只能是大权在握的极少数人或个别人的事。就当时的绝大多数老一代革命家和广大干部、干部群众来说,改革的初衷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纠正过去“左”的错误。问题在于,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我党真懂马列的不多。毛泽东去世以后,在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上更是理论上的空白。关于对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社队企业的认识、关于对农村工业化及其与国家的城市的工业化的关系的认识、关于人民公社体制和组织形式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关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没有想到”等等,基本上没有形成什么成熟的理论。说的好听一点是“摸石头过河”,实际上做了群众运功的尾巴,捞取政治资本而已。但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右派在玩弄整治权术上很聪敏。他们充分利用了共产党的政治资源优势,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培育新的资本主义因素,声东击西,打“左”灯向右转,温水煮青蛙,通过渐进式改革,逐步瓦解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等到资本主义已经坐大,国际大资本已经控制我国的经济命脉,再改变就很困难了。
向什么方向转折?如何实现新的转折?能不能实现新的转折?世界还给中国留下多少机会?是所有的中国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上篇)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