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蔡佳容:对象化与异化双重逻辑对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奠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哲学观念变革的再考察

蔡佳容 · 2024-02-05 · 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对象化与异化双重逻辑呈现的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鲜明特征,其超越了费尔巴哈对象化思想、黑格尔自我意识异化理论及古典经济学,成为理解马克思哲学观念革命的重要线索。

  [摘 要]对象化与异化双重逻辑呈现的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鲜明特征,其超越了费尔巴哈对象化思想、黑格尔自我意识异化理论及古典经济学,成为理解马克思哲学观念革命的重要线索。基于对哲学本质的思考和对德国古典哲学理解,马克思不仅以直面人现实本质的方式,深刻地把握了实践活动中的对象与异化这一对孪生范畴,更是科学地揭示了异化劳动对对象化的表征,以异化劳动的现实维度与对象化价值的理想维度完成了对黑格尔异化哲学的批判与超越。在我们看来,《手稿》中的青年马克思在对象化与异化的双重逻辑中,完成了从哲学批判到经济学批判、从人本学的价值批判到唯物主义的现实关照的转换,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揭示并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基础

  21世纪以来,我国学界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手稿》已经被共识为马克思“新世界观”的拱心石和唯物史观的开端。在《手稿》中,马克思深刻地阐释了对象化与异化的理论逻辑,一方面从现实出发,对资本逻辑控制下人们生存与生活的体验做了深入的剖析;另一方面又以理论结合现实,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所关心的根本问题,因此,在当代学术研究视野下进一步解读这部作为马克思哲学“诞生地和秘密”的著作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80年代,孙伯鍨先生提出了《手稿》中存在着“思辨逻辑”与“科学逻辑”的“双重逻辑”观点,这一观点的提出为后来学者进一步挖掘《手稿》的思想内涵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一、对象化与异化的理论回响

  《手稿》是马克思以揭示资本逻辑宰制下人的存在状态来阐述“异化劳动”这一哲学范畴的表达。这一时期的马克思正纠缠于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经济劳动和人本理想、对象化与异化等多重相关联的问题,他将抽象的思辨具体化为对资本主义现实社会的批判,实现了对费尔巴哈与黑格尔的批判与超越。近二十年来,学界对《手稿》中对象化概念语境及内涵进行的深层次研究表明:对象化与异化的内在关联在《手稿》中越来越显示出基础与核心地位。

  对象化与异化所构成的双重逻辑溯其根源就是德国古典哲学,这二者的关系与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也是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另一种表达形式。“自我意识”问题作为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哲学层面的问题,其根本就在于它是在对古代哲学的“对象意识”的反思批判中追寻到了认识问题的根本在于人自身。笛卡尔为自我意识找到了人的理性根基而将“我思”作为近代形而上学清晰直观的第一原理;莱布尼兹则把自我意识形象地表述为在人的心灵中先天地存在着的像大理石纹路一样的天赋原则;洛克则从探索并建立起科学的认识方法入手反省出人自身的能力判断才是一切认识的前提和出发点,主体意识界问题由此才真正在近代意义上浮出水面,自我意识也才成为认识论哲学的基本原理,因而洛克哲学被认为是近代哲学的转折点。当然,使自我意识真正获得系统研究并成为集大成者的当属康德,在康德哲学以前,自我意识只被理解为人对自身本质的认识,而康德则把自我意识领悟为一个具有自身规定性的能动的、创造性的主体。在其《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是真正自觉地把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作为实践认识活动中的一对对立概念提出来的,同时他又历史性地调整与改变了二者之间原有的认识关系,即“不从对象来说明认识,而从认识来说明对象”,因而在康德那里,对象意识是由自我意识的统合而建构完成的,康德把这种人的自我意识所具有的先天的综合统一性称为统觉。在费希特的哲学中,自我是一个独立自存的创造性活动过程,即“自我设定自己本身”“自我建立非我”“自我设定自我与非我的统一”,费希特通过这三条自我的基本原理向世人展示了一个自我意识矛盾进展的辩证逻辑过程。而谢林哲学寻求既适用于自然界又适用于自我意识的原则与出发点,那就是主体与客体、自然与意识的无差别的“绝对同一性”。谢林认为自我意识是一种同时创造自己与对象的认识活动,它为黑格尔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中介环节。

  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把世界、精神之发展归结为绝对精神的自我意识活动。黑格尔认为,“一方面现实的自我意识通过它的外在化转化为现实的世界,并且反过来现实世界又转化为自我意识;但另一方面,恰恰这种现实,无论它是个人或是客观的东西,就被扬弃了;它们都成了纯粹的普遍物。它们经过这种异化就成了纯粹意识或本质。”他将人的意识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他认为在自我意识的结构中首先要有一个基本前提:一个直接的感觉和知觉的对象,也就是要有一个感性的、现实的具体对象事物,这是自我意识真实内容的来源,同时也是作为与抽象的自我意识具有否定性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一方,是自我意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构。这也是黑格尔超越笛卡尔与费希特思想之处,即自我意识不完全是自我设定、凭空而来的,而是以现实的感性确定性作为依据的。这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自我意识的内涵表达。

  费尔巴哈受黑格尔“对象性”概念的启发提出了“对象化”概念。他认为,思想只是精神的产物,是精神通过自我观察和思考而形成的作品,精神通过自身的现实化来实现直观自身、思考自身。“对象化”就是“以对象的形式实现”。此外,费尔巴哈还站在人的本质的角度阐述他所理解的对象化思想。在他看来,人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是有类意识的,人的类本质是理性、意志和爱。费尔巴哈认为:“人首先只是在一个他者的(andern)、对他来说是对象性(gegenständlichen)的人身上直观和认识人、他的本质和他自身”。这就是说,人如果想得到对自己的认识,首先要依靠对于他者的对象性的认识。实际上,费尔巴哈的这种理解基本上就是对黑格尔自我意识哲学的一种改造: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是一个从意识首先意识到“对象”,再由“对象意识”返回而意识到“意识”自身的过程。费尔巴哈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将“意识”改造为“人”,论述了人通过对象而意识到人自身的过程。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在《手稿》中指出费尔巴哈“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实在的科学”。

  简单地说,对象意识就是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的基本思想,它坚持和强调客观的感性事物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而自我意识则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的基本立场,它强调人自身的精神思维在认识事物中所具有的先验的、主体的核心地位。这二者的对立正体现出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那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里有一个从“自我意识”向“异化”的内在的暗含转化问题。黑格尔哲学是思维“自己构成自己”,这是黑格尔哲学的根本,也是其神秘性所在,更是后来的哲学家集中批判的矛头所在。黑格尔把本应通过外在的客体对象所产生的自我意识独立化、抽象化,把这一经过外化而产生的异化结果省略为思维自己构成自我的异化,因而马克思在《手稿》笔记本Ⅲ中对此给予了清晰的批驳,为《手稿》中对象化与异化的双重逻辑的展开铺就了思想前提。

  二、对象化与异化的双重逻辑

  虽然作为马克思《手稿》核心主题的异化理论源于黑格尔,但马克思在对传统政治和社会理论的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加入了现实实践解剖市民社会,呈现了异化与对象化的双重逻辑线索,以创造性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超越了感性的抽象直观,对资本逻辑下人的生存面相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批判。可以说,《手稿》所呈现的这种“复调思想”正是马克思当时所独有并正在凝聚成形的思想表征。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人本思想给予了马克思坚定的理论基础与思想动力,其在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进行批判的同时,也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人文价值的批判与揭示,这是《手稿》中对象化与异化双重逻辑的思想前提。

  马克思在《手稿》中主要通过两个维度展开对象化思想:一是直接的显性维度,二是复杂的隐性维度。从直接的显性维度上来说,首先,马克思在《手稿》中明确地阐释了人是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这是对象化最基本的层次,“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其次,“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马克思把对象化具体呈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认为人是靠自然来过活的,在《手稿》中马克思多次强调是自然界给人提供生活资料,“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这表明人的现实是来源于自然的,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最后,马克思认为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能动的存在物,即人是具有创造性的超越自然对象的存在。“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就是说,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他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来源于黑格尔自我意识的基本观念。

  从复杂的隐性维度上来看,《手稿》时期,马克思通过对象化视角实现了从费尔巴哈抽象孤立的个人向现实的社会关系转化的思想历程,在这一历程中,马克思真正建构起人是一种以对象化的实践活动为核心的社会学说。复杂的隐性维度主要有三点。一是类存在内涵。“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种事物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在这里,马克思表明了人是能够自觉地把自身和自身之外的事物当作对象,并且把这种对象作为一种普遍共同性来对待的。这里马克思也暗指人作为类,是既有对象意识又有自我意识的类存在物。二是历史内涵。“我们看到,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马克思把人的对象性活动概括为工业和工业的历史,这不仅是对资本主义成果的概括,更是对人的对象性活动的实践维度的概括。“工业是自然界对人,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对人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工业作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物质条件,也是将人的本质力量全面公开展示的结果。三是社会内涵。“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人在社会中是以一种特殊的、单独的个体体现着自身的,但这种个体是包含在社会的总体中的,只有在总体中,这种单独的个体才得以实现。因此,人的对象化是内蕴在人的社会生成维度中的。

  异化劳动和异化理论作为在《手稿》中处于明显的核心地位的思想逻辑和理论成果,其意义与作用具有差异性。总体来说,异化劳动主要是一个关乎现实、政治的经济问题,其目的在于揭示工人的生存现状和私有制的产生根源;而异化理论则是一个认识论问题。首先,马克思明确地指出对异化劳动这一现实问题我们是“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的,这是《手稿》时期的马克思所表达出的一种坚定而又质朴的思想态度,这种态度促使马克思将思想理论应用于现实的经济批判中。马克思在《手稿》里从工人劳动生产分析中发现了异化的经济事实。我们知道在人类文明初期的农业社会中是没有异化现象的,异化是伴随着人类对象化能力达到普遍程度产生的,当人的主观目的与他的劳动产品成为对立的时候,异化才能形成,所以异化产生的根源在于人自身,人同自然处于对立时才会产生异化。马克思洞察到异化是人类工业实践的产物,发现了异化产生的秘密,也就是卢卡奇所说的“异化则是一种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实现的特殊的变种”,这里所说的“一定的社会条件”其实是指人类文明达到了普遍化的认知程度,即“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第二社会形态。

  马克思在笔记本Ⅰ中提出了著名的异化劳动的四重内涵:劳动产品异化、生命活动异化、人的类本质异化、人同人异化。由此可以看到,马克思的异化是一个从有形的劳动产品到无形的人与人相异化的过程。有形的劳动产品表明马克思的异化不再是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的宗教异化及黑格尔的人的自我意识的精神异化,也不再是宗教异化与政治异化的精神逻辑,而是人的现实的生产劳动的异化,是人在劳动实践中所形成的历史性与社会性的现实结果,这是马克思思想批判的落脚点与“改造世界”的思想原则。由此,马克思超越了传统哲学“解释世界”的认识论思想框架,开辟出了其对象性实践活动的生存论的“新世界观”。因而对象化过程就是主体不断深化对客体本质认识的过程,通过对象化产生了异化,这也必然造成社会分工的形成。

  三、对象化与异化的辩证张力

  依循思想史逻辑探求《手稿》中对象化与异化双重逻辑的内在关系之意义在于,既能全面真实地把握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具体阐发,又能客观地还原其资本逻辑在现实语境中的演绎,还能深入探讨马克思早期思想转变的革命历史性进程和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形成。青年马克思的双重逻辑所构成的思想张力为现实理解技术时代的新异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矿藏。

  首先,体现为异化劳动的现实维度与对象化价值的理想维度的张力。面对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社会现实,马克思站在社会最底层的工人阶级的立场揭示了异化劳动所呈现的劳动让富人变得更加富有,而工人却使自己更加贫困的事实。他运用异化劳动理论宣示了他的政治立场与道德情感,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鲜活的关注现实的思想家的高大形象,如“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在这段文字中马克思既有经济学的分析,又有哲学的思想批判,这一阶段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被学者称为“第一阶段的道德评价优先视角”。此时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带给人的完全是一种否定性,即一种对工人生命价值的否定性,这是他把人的本质预设为自由自觉的对象化活动的价值定位,并把对象化劳动与异化劳动比较而得出的残酷现实。对象化是人的一种价值理想,而异化劳动却给予工人无情的世界,这二者的对比彰显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由此才会有青年马克思专家“卢卡奇命题”:黑格尔将对象化等同于异化,而马克思肯定了对象化而否定了异化。这里恰好真实地展现出在笔记本Ⅰ里马克思倾向于费尔巴哈思想而呈现出的双重逻辑,学界把它称为“狭义异化”。所谓“狭义异化”是指当主体对象化为客体时,对象反过来与主体相对立、相疏远。黑格尔没有像马克思那样从工人的现实劳动出发来揭示异化,因而黑格尔把异化等同于对象化也就符合逻辑了。

  其次,对象化与异化在劳动实践中的内在统一关系问题。从发生学原理上来看,对象化与异化是一对相生相伴的概念范畴,对象化是事物发展的原因与根据,而异化则是对象化的现实评价结果。马克思的对象化与异化思想是对德国古典哲学传统的继承,它构成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张力。对象化作为主体的价值目的是异化发生的主观前提,而异化伴随着人的实践活动又必然是对象化的客观结果,从对象化的视角来分析异化的内涵更是凸显了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即人的对象化程度与异化现实是一对成正比的矛盾关系:对象化必然导致异化的思想逻辑与实践依据。马克思进一步说明在现实的世界中,自我异化唯有在与他人的现实的关系中才能得以体现,异化也正是通过实践才得以实现的。因此我们看到,奠定马克思实践哲学内在基础的是人的对象化活动与异化现实,没有人的对象化,也就没有人的实践活动,也同样没有异化产生。这时的异化被称为“广义的异化”,它是主体对象化、异化(外化)、扬弃异化同时重新领有对象化的整个过程。马克思指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也就是说对异化的超越和扬弃是由高度的对象化来实现的。

  再次,对象化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异化哲学的核心问题。近年来学界对《手稿》笔记本Ⅲ中的“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哲学的批判”部分给予了充分重视与深入研究,其结果是人们惊奇地发现了为何马克思在《手稿》之后仅仅几个月就跨越转变了,“新世界观”由此诞生,这一跨越转变正是源于马克思在笔记本Ⅲ中通过对象化思想来揭示和批判黑格尔自我意识的抽象的精神劳动。马克思首先肯定了黑格尔哲学的伟大之处,即坚持了人的异化,但同时也明确地指出了黑格尔哲学的致命之处是预设了感性现实的人等同于自我意识的精神运动,而这种运动是没有经过外在的对象化来实现的,即没有通过“克服意识的对象”来返回自身,黑格尔只是让自我意识来代替并充当了这种外化的现实的对象性,他“惟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因而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的异化只是抽象的、无实证的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因而也必然是不真实的、非现实的精神的自娱自乐而已。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的异化只是精神的异化,是没有经过设定物性的现实对象化,因而这种外化的扬弃也必然是抽象地、无内容地、空洞地占有自己的对象性本质。“扬弃想象中的对象、作为意识对象的对象,就等于真正地对象性地扬弃与思维有差别的感性行动、实践以及现实的活动”。马克思认为,自我意识只有通过克服意识对象的具体性,才能使意识把握到对象的“本质”而返回自身,这是一个从对象意识到自我意识的过程,即从意识再返回到意识的过程,意识必须要通过一个现实的、外在的真实对象来完成这个过程,否则就成了自我意识的思维“自编自导”走空的过程。由此,马克思进一步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纯粹活动”不是人的现实的对象化的感性活动,没有把自我意识看作人的自我意识,而是头足倒置,使人成为自我意识的人,因此马克思提出“要把对象世界归还给人”才能真正地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性。应该说马克思对象性活动的哲学思想不仅还原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现实力量与批判价值,而且也由此使他自己的“新世界观”的实践哲学登上了思想的历史舞台。

  最后,对象化与异化理论在《手稿》之后的思想发展脉络分析。我们知道马克思在经过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转变之后,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开始频繁使用“对象化劳动”,而对象化与异化却很少出现了,我们认为这是马克思深入资本主义经济学批判的必然结果。而“对象化劳动”的含义已不再是强调主体对象化为劳动产品的活动,而是劳动作为抽象的价值,是资本异化的产物。在此,与“对象化劳动”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活劳动”,它所创造的“对象化劳动”成果却被“资本”所驱使和支配,从而形成了异化。这里的异化主角不再是《手稿》时期的资本家,而是资本家的化身“资本”,它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合法的“法人”。马克思从社会生产关系的维度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开“秘密”。

  孙伯鍨曾提出:“异化劳动指的是劳动的特殊社会形式,主要是指它的资本主义形式。对象化劳动则是指一般意义下的生产劳动,是就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而言的。所以,对异化劳动的研究实际上又涉及生产关系,而对对象化劳动的研究实际上又涉及生产力。”将对象化看作生产力是非常契合于对象化的内在逻辑的。对象化概念作为主体对客体对象的把握程度,表征了人类认识自然与客观规律的文明进程,这种文明最典型的形式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兴起的工业文明。马克思把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活动概括为工业和工业的历史,它不仅是对资本主义成果的概括,而且更是对人的对象化力量的深刻性与创造性的体现,因而把对象化内涵延伸到体现人类文明水准的生产力上是符合其内在逻辑性的,因为有对象化才有体现人的劳动实践的工业成果。马克思分析道:“一切财富都成了工业的财富,成了劳动的财富,而工业是完成了的劳动”,以人的对象化程度体现的工业历史就是人类生产力的最好标志。此外,异化劳动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形成。异化劳动使所有以往的文明都要经过一个专业化的分化,而这一过程必然会彻底地改变以往“人的依赖关系”的农业社会,从而进入对“物的依赖”的工业社会。这种改变的实现是异化劳动的结果,每个人都成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对“物的依赖”成为社会普遍联系的纽带,成为人与人之间经过“物的异化”的抽象的独立的社会关系。马克思分析道:“物的依赖关系无非是与外表上独立的个人相对立的独立的社会关系,也就是与这些个人本身相对立而独立化的、他们互相间的生产关系”。在这里,马克思清晰地阐述了人与物的关系就是人与人的关系的表征,而资本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又是通过分工完成的,分工作为异化的结果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改变,只是这种改变是由“资本”这只看不见的手操纵的,由此,把异化劳动看作与生产关系相关联的是符合实际的。应该看到,对象化与异化从青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哲学问题到晚期《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经济学批判,从人本学理想框架的价值批判到唯物的科学主义现实关照,马克思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揭示并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

  简而言之,《手稿》中对象化与异化的双重逻辑是青年马克思以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对象化思想与黑格尔的自我异化的辩证法为思想资源和背景,以分析国民经济学为现实依据而展开的对资本主义现状的最初批判。应该说双重逻辑的思想局面正是青年马克思宏大而深刻的思想格局与思想交织的产物,也是马克思从哲学批判到经济学批判的思想现实的完成,更是马克思“新世界观”惊人一跃的思想平台的形成。《手稿》最生动、最有价值的思想遗产就是马克思为我们指出的现实之真与理想之维同承并举的人类发展之路,这二者相对相融、相辅相成。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双重逻辑”为后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表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蔡佳容

  文章来源《学术研究》2023年第03期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蜗牛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实在不敢相信,这是《红旗》杂志的预言!
  2. 刺激消费:一个古怪的经济名词
  3. 魔都这次“双规”,恐怕有人双规才能交代了!
  4. 毛主席究竟得罪了谁?
  5. 曾风靡一时的右派“改革理论”遭社会普遍质疑和现实拷问,面临全面破产危机?
  6. 民营经济是个啥?
  7. 为什么反对“美国老人”来中国?
  8. 欧洲金靴|魔幻上海:2022天价保供菜,2024天价打车费
  9. 说自己从1996年就开始吃转基因大豆油,就是吹牛皮
  10. 吴铭|伯恩斯为何如此“坦白”
  1. 聊聊原“火箭院长”王小军
  2. 吴铭|卿等佳人,奈何做贼
  3. 吴铭|一个弃子,又一个弃子
  4. 恒大, 还过个屁的年!
  5. 毛主席亲自免去她的职务...
  6. 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7. 对关于淮海战役争议问题的一点看法
  8. 实在不敢相信,这是《红旗》杂志的预言!
  9. 彻底破防!苏州全面取消限售
  10. 唐晓敏:你这是什么奇葩言论?
  1. 祁建平:走“邪路”是当前最大的危险
  2. 郭建波|关于二月逆流的历史考察
  3. 狼烟四起,大反噬来了!
  4. 统一台湾为何困难重重???
  5. 李克勤|林彪的条目不能这么写,这样是不能向后人交代的:黄克诚大将的话是否经得起实践检验?
  6. 一帮蠢猪
  7. 吴铭:尼克松为什么会后悔访华
  8. 现实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模式一一人民公社模式
  9. 朝鲜半岛,为什么脱离中国?
  10. 很多专家不如小姐,有八大理由!
  1. 毛主席亲自免去她的职务...
  2. 祖宅翻修惊现毛泽东80年前旧照,专家鉴定弥足珍贵可党史遗缺
  3. 吴铭|卿等佳人,奈何做贼
  4. 美国既然在衰落,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蜂拥而入?
  5. 聊聊原“火箭院长”王小军
  6. 聊聊原“火箭院长”王小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