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积累的过程不仅是资本总额增大的过程,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资本的构成也会发生变化,从而给无产阶级带来严重的后果。资本的构成,从物质方面来看,表现为生产资料(厂房、机器设备、原料等)和劳动力的对比。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的数量和雇用工人的数量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比例的。这种比例的高低取决于社会生产的技术水平,取决于各生产部门的特点和机械化程度,还取决于各企业的技术装备程度。因此,我们就把这种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资本的构成,还可以从价值的角度来观察。生产资料的价值表现为不变资本,劳动力的价值表现为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就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般地说,资本的价值构成是随着技术构成的变化而变化的。“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的公式是c:v。比如,有个资本家,他有100 万元资本,其中不变资本80万元,可变资本20万元,那么,这个资本的有机构成就是80c:20v,也就是4:1。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改进企业的技术设备,用机器代替手工劳动,或用新机器代替旧机器。这样,资本家就必须增加用在机器设备上的资本。由于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人在同样的时间内将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消耗更多的原料,资本家还必须增加购买原材料的资本。这样,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可变资本的比重却越来越小,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资本的增大有两种具体形式:一种叫资本积聚,即个别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而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另一种叫资本集中,通过竞争,大资本并吞了小资本,或者几个资本联合成股份公司,使原有的分散的资本合并集中成为更大的资本。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也必然促进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工人阶级有严重的影响。如果资本有机构成不变,资本的积累就会相应增加对劳动力的需要,即相应增加工人的就业机会。但是当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以后,资本积累的后果就不是这样了。它可以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但是这种增加程度要比不变资本增加程度小得多;在有些情况下,甚至可能使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也减少下来。这是因为,对劳动力的需求并不是由总资本大小所决定,而只是由可变资本的大小所决定。比如,当资本的有机构成是4:1的时候,那就是每100万元资本中有20万元可用于雇用工人。而当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为9:1的时候,那就是每100万元资本中,只有10万元用于雇用工人。这样,即使总资本从100万元增加到150万元,但是其中的可变资本却从20万元减少到15万元。这说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减少了就业的机会,给工人带来十分不利的后果。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创造了机器,但是机器被资本家使用的结果,是大批工人被抛上街头,变成了失业者。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劳动者就业机会相对地减少,失业增加,这就叫机器排斥工人。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但是,在资本积累的进行过程中,劳动力的供应却是绝对地增加着的。
资本主义生产技术的发展和机器的广泛采用,把多劳动操作变简单了,用不了很强的体力就能做了,结果就使大量妇女、儿童进入了雇佣劳动者的队伍。同时,在资本积累的进行过程中,大批小商品生产者和小资本家在竞争中破产,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谋生。资本主义在农村的发展,也迫使大批农民破产,涌向城市谋求生活。这一切都使劳动力的供应绝对地增加起来。
这样,一方面是对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另一方面是劳动力供应的绝对增加。结果,必然使资本主义社会经常存在着庞大的失业大军,造成相对过剩人口。
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说,这些人口,相对于资本的需要来讲才显得是“过剩的”,并不是说,人口已经绝对地过剩,已经超出了社会生产的生活资料所能养活的限度,以致他们真正成了社会上“多余的”人。其实,世界上决不会有绝对的人口过剩。因为人不只有一张口,会消耗粮食,而且有一双手,能创造各种物质财富。劳动人民一旦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他们就可以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创造出日益增多的生活资料,使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劳动者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劳动者创造出来的机器设备被当作资本来运用的时候,才把工人抛向街头,造成相对过剩人口。
因此, 马克思把相对过剩人口称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指出:“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
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过剩人口有三种基本形式: 第一种是流动的过剩人口。这是指暂时被从生产过程中排挤出来的失业人口而言的。这种失业形态在工业中心最为普遍。在危机时期或当新机器、新工艺被采用以后,就有一部分工人被抛出工厂的大门。 但是当恢复时期到来或工业进一步发展时,这一部分失业工人又会有很多人被吸收进厂。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很少有人不曾遭受过失业的。大多数的工人都是时而失业,时而又找到了工作。
第二种是潜在的过剩人口,即农村中的过剩人口。农业资本主义化以后,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农业工人的需要日益减少。而且,在农业中,这种对劳动力的排斥又是绝对的,除非有新土地的开垦,才有重新吸收劳动力的可能。被资本主义农业排挤出来的劳动者,有些人流入了城市,有些人则往往还守着一小块土地,依靠耕种这一小块土地和做短工来维持最简单的生活。他们在形式上好像没有失业,但是实际上在农业生产中是过剩的,所以叫做潜在的过剩人口。
第三种是停滞的过剩人口。这些人干的是家务劳动或者打零工一类的工作,虽然也算是现役劳动军的一部分,但是职业极不稳定,他们所做的工作往往劳动时间最长,工资却最低,他们的生活水平被压在工人阶级的平均水平以下。
在资本主义社会,除了以上三种相对过剩人口外,还有大量依靠救济、乞讨为生的赤贫群众。其中,包括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病、 残,孤苦儿童,流浪者等等,他们处在相对过剩人口的最低层,生活最贫苦。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同时,它反过来又成为资本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一个条件。资本家利用失业工人的存在,作为加紧压迫和剥削在业工人的一张王牌。从资本家的口里,常常可以听到这样一类恶毒的话:“你不干就滚蛋,有的是人干!”资本家为什么敢于这样猖狂呢?就是因为在工厂的大门外,徘徊着成千上万的失业工人,资本家可以借此来威胁厂里干活的工人,降低工人的工资。同时,资本主义经济是在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中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常常出现大幅度的收缩和跳跃式的扩大。当生产突然地扩大的时候,资本对劳动的需要,是不可能依靠劳动力的自然增长来满足的。资本家要求有一个劳动力的“蓄水池”,相对过剩人口正是这样的“蓄水池”。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大军又叫做产业后备军。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和发展所需要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失业大军的广泛存在,这对资产阶级来说,既是一件有利于剥削的“美”事,但又是一件很不体面的丑事,使所谓“文明”的国家很不文明。于是,一些资产阶级御用文人便绞尽脑汁,挖空心思,捏造出一些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歪理。十九世纪初,英国庸俗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炮制的反动的“人口论”,就是这样的一种歪理。
马尔萨斯提出一个臭名远扬的论点,说什么人口是按几何级数(1、2、4、8.....)增长,而生活资料是按算术级数(1、2、3、4.....)增长的,这就是人口过剩、人民群众失业和贫困的基本原因。这种说法的用意是企图说明,失业和贫困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而是自然界规律的结果。按照马尔萨斯的理论,战争和瘟疫成了人类社会的福音。因为在战争和瘟疫中,会有大量人口死亡,可以缓和人口过剩,使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资料的增长相适应。
事实胜于雄辩。马尔萨斯反动的“人口论”,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所谓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和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长的伪科学是怎样炮制出来的呢?原来,马尔萨斯拿美国一个时期的人口增加作为人口增长率的依据,又拿法国一个时期的粮食生产增加作为生活资料增长率的依据。但是,对统计资料的科学分析完全戳穿了马尔萨斯的戏法。美国当时人口的急剧增加,主要并不是由于人口的自然繁殖,而主要是由移民等因素造成的。至于法国的粮食生产,如果拿来同法国的人口增长比较,而不是同美国的人口增长比较,那么,它不是落后于人口增长而是超过人口增长的。法国1760年的人口是2100万人,粮食产量是平均每人450公升。80年后,即到1840年,法国的人口增加到3400万人,即增加了62%,但是粮食生产增长更快,1840年法国的粮食产量增加到了平均每人832公升,即增加了85%。 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材料同样可以证明,不是人口的增长快于生活资料的增长;而是相反,生活资料的增长快于人口的增长。但是, 尽管这样,劳动人民仍然一贫如洗,日子难过!马尔萨斯妄图用所谓人口的绝对过剩,来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辩解,是枉费心机、自作聪明的。
马尔萨斯“人口论”流毒甚广。帝国主义者和反动派一直把马尔萨斯“人口论”当作反对人民革命的工具。他们胡说什么我国劳动人民穷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人口过多,把帝修反的罪恶推到自然界的头上。他们又胡说什么我国人口过多,无产阶级专政解决不了人民的吃饭问题,支持不了几个月。毛主席早就指出:“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再增加多少倍人口也完全有办法,这办法就是生产。”“革命加生产即能解决吃饭问题”。当年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中国的革命实践,完全证实了毛主席的这一科学论断。
资本积累给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带来截然不同的后果。在资产阶级方面,资本积累的过程,就是资本的积聚和集中的过程,就是资产阶级的财富膨胀的过程。在无产阶级方面,资本积累的过程,就是“机器排斥工人”的过程,就是失业队伍扩大,在业工人受到日益加重的剥削,整个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日益恶化的过程。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两极化,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在社会的一端是财富的积累,而在另一端则是贫困的积累。马克思指出:“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马克思揭示这一规律,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它告诉我们,无产阶级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恶化,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着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发展只会造成无产阶级的贫困化,而这种贫困化不仅是相对的,而且是绝对的。
无产阶级在国民收入中所得份额不断减少造成相对贫困化:
国民收入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年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在资本主义社会,国民收入首先分割为归工人所得的工资和被资本家掠夺去的剩余价值两大部分。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国民收入中归工人所得的份额和归资本家所得的份额,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国民收入虽然全部由劳动者创造,并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逐步增加,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所得的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总是不断下降,而资产阶级所得的剩余价值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总是不断提高。这种状况叫做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化。
这也就是说随着资本积累,工人的收入相对地不断下降,而资产阶级所霸占的财富则日益增加。
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日益恶化造成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存在着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化,而且还存在着绝对贫困化,这就是列宁所指出的:“工人的贫困化是绝对的, 就是说,他们简直愈来愈穷,生活更坏,吃得更差,更吃不饱,更要挤在地窖和阁楼里。”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失业工人的大量存在。失业是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经常面临的威胁。工人一旦失业,失去收入的来源,便立即衣食无着,生活陷入绝境。这是无产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恶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二,实际工资的下降。资本主义国家在业工人的日子也很不好过。工人工资往往低于劳动力价值水平,使工人难以维持正常生活。有时经过同资本家斗争,名义工资可能增加一点,但是,资本主义社会里普遍存在的通货膨胀,使货币工资的增加往往落后于物价的上涨,结果实际工资不仅没有增加,甚至还可能下降。还有,资本主义国家巧立名目的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要夺去劳动人民很大的一部分收入。
第三,恶劣的生活条件。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由于实际工资低下,不得不忍受恶劣的生活条件。生活条件的恶劣在居住条件上表现得尤其突出。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工业生产和人口盲目集中,少数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工人的居住条件也随之日益恶化。马克思指出:“一个工业城市或商业城市的资本积累得越快,可供剥削的人身材料的流入也就越快,为工人安排的临时住所也就越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里曾多次论述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居住条件的恶化,描写了伦敦等大城市贫民窟恶劣不堪的状况。
在今天,资本主义各国大城市里的贫民窟的数目还是有增无减!废气、废渣、废水等造成的公害,是进一步恶化工人居住条件、危害工人身体健康的严重祸害。工业越发达的城市公害越严重。有钱的资本家们可以住在郊区的花园别墅里,他们还享受着发达的医疗保障。最终受害的还是工人群众。空气污染,水污染,还有食品安全也是极不靠谱的!所有这些导致劳动人民发病率很高,死亡率也随之上升。在资本主义国家,因患病而被解雇失业的工人越来越多。再拿医疗条件来说,在资本主义国家是“医院大门八字开,有病无钱莫进来”。 每看一次病,就要耗费工人数月的工资,严重一点的病更是让劳动人民倾家荡产也无济于事,只能听天由命!许多工人就是由于付不起医疗费,不敢看病,不敢住院,往往带病工作,过早死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个普通工人的家庭要储蓄几十年,才能付出一笔生孩子的费用,更不用说买房子了。(在这种负债消费下,工人不仅仅是雇佣奴隶,而且又成为了债务奴隶!)
第四,过高的劳动强度和恶劣的劳动条件。随着资本主义企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发展,不仅使工人日益成为机器的附属品,而且使工人的劳动强度极大地提高了。由于资本家加紧剥削和折磨工人(流水线,两班倒...),很多工厂的工人在工作8年到10年以后就丧失了劳动能力,更多的工人到了35岁左右,就不再适应紧张的工作。由于工作过度紧张和缺乏劳动保护设备,工伤事故层出不穷且工人在繁琐复杂索赔过程中十分被动。资本主义国家,就是这样以工人阶级生活的日益贫困,劳动折磨的日益加强作为它存在的条件的。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化,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资产阶级及其在工人阶级内部的代理人,企图以一时、一地、或一个局部的现象,来否定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化,这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是极端虚伪的无耻辩解!
对无产阶级的贫困化问题,首先,我们必须用阶级观点来分析。我们必须把被资产阶级收买的那些工人贵族从工人队伍中剔除出去! 一小撮工人贵族从资产阶级那里分得一点残羹剩饭,他们的生活确是提高了,可是他们已不再是工人队伍的一员,而是无产阶级的可耻叛徒!
对无产阶级的贫困化问题,我们还必须作历史的、具体的分析。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生活标准是不一样的,不能简单地同过去比。过去皇帝点油灯,今天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大都用电灯了。 如果说工人用电灯,就没有贫困化了,就说今天工人比过去皇帝还要生活得好,这岂不是太荒谬了吗?! !!
对无产阶级的贫困化问题,我们还必须从全面的观点来看。所谓全面的观点,就是不能看个别工厂、个别地方、个别时期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要从整个工人阶级长期的生活状况来看。这就是说,不仅要看在业工人的生活状况,而且要看失业或半失业工人的生活状况;不仅要看帝国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而且要看殖民地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不仅要看资本主义虚假繁荣时期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而且要看经济危机时期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这样,就不难看出,个别工厂、个别地方、个别时期工人的生活水平可能有所提高,但整个工人阶级的状况却总是处在日益贫困化的境地。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