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村:一部对近代资本主义剥削本质起诉的片子
(李良书简二零零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If there’s any town this world would be better without, this is it!” (Nicole Kidman in Dogville)
最近一直想为荀子的性恶论寻得一个现代语言的注脚. 搜索孤肠之余, 突然想起零叁年看过的一部由丹麦导演 Lars von Trier 写作执导, 妮可基曼主演的电影. 名字叫做 “狗村(Dogville)”. 如论意涵的深刻, 诠译人性的透切, 以及由此而发散出的哲学兴味, 以过去十年中所拍出的片子而言, 这部 “狗村” 算是唯一的了.
“狗村” 的场地只有一处, 是典型的黑箱子式的布景, 分九幕演出, 简直就是一场舞台剧的录影, 可我看来却是妮可演技上的最佳作品. 片里描述一位黑社会头子的女儿, 为了逃离她父亲的罪恶生活, 遁迹于一个位于科罗拉多州的不到十户人家的小村落, 以干粗活来交换村里人家给她的包庇, 不想这正是她经历地狱般折磨的开始.
荀子性恶论说的,
“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 生而有好利焉, 顺是, 故争夺 生而辞让亡焉; 生而有疾恶焉, 顺是, 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 有好声色焉, 顺是, 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 则从人之性,顺人之 情,必 出于争夺, 合于 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 礼义之道, 然后出于辞让合, 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 然则, 人之性恶明矣. 其善者伪也.”
这一段话可说在这部影片中发挥得淋漓极致. 妮可基曼要求的新生, 被层层相因的荀子性恶论式的人性砸得粉碎. 这些加害者, 都不是一般故事或现实里的巨奸大恶之徒, 都是些最平凡的人; 有读书人, 家庭主妇, 司机, 农夫, 工匠, 退休医生, 杂货店主, 残障者跟孩童; 你我平日都会碰到的, 邻居式的人物, 还包括那开始时帮助她入村定居, 跟她生出爱情的以哲学家自命的男主角村学究.
片子最后, 妮可基曼跟演她父亲的占士坚 (James Caan) 有一段很精彩的对话, 可说触到了一些人性的基本. 最后, 妮可基曼豁然大悟, 一个良善的女孩变成一位替天行道的行刑者, 妮可无限绝望地说, “如果这世上有一个村子不应该存在的话, 这就是了(If there’s any town this world would be better without, this is it)!) “
集体处决村民之后, 妮可基曼还从她父亲腰上取下手枪, 亲自杀了那对她假情假义, 却跟其它人没什么两样, 伪善到家的男主角. 一句简单的 “有些事你必得自己去做!” 道尽她对人生现实的体会和结论.
这部片子一开始似乎是孟子的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的大笔一挥, 却寻序渐进, 迈入荀子性恶论的必然, 是人性写实的不可多得之作, 可骨子里, 却是对近代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起诉. 片子结束前, 妮可基曼跟她父亲有段精彩的对话. 经由她父亲的反诘, 妮可基曼终于省悟到她原来对狗村里人物的宽恕和大度, 只不过是由于自己的傲慢, 于他人却把这傲慢降格 (Arrogant Condescension) 以致不能把狗村里人物放在跟她自我要求一样的道德标准来衡量. 所以, 如果她放过了他们, 反而是不人道的行为; 这, 应当就是革命的起源!
通过 “狗村” 一片, Lars von Trier 隐隐地指出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 就是不经制约的人性发展的必然; 充分地注译了荀子性恶论的精义. 而剥削本质产生后果的罪与罚, 就透过妮可基曼式的觉悟和霹雳手段来完成. 没有看过这部片子的朋友, 务请一看, 它定会给你一些启发, 不会错的, 看了之后, 你必定也会对一众半调子自由主义混混们有结构上的体会.
于资本主义而言, 我们是否也应说:
“如果这世上有一个主义不应该存在的话, 这就是了!”
导演:
拉斯·冯·提尔 Lars Von Trier
(更多...)
主演:
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哈里特·安德森 Harriet Andersson
(更多...)
类型:惊悚 / 剧情 / 悬疑
更多中文片名:
狗城 / 厄夜变奏曲 / 人间狗镇
更多外文片名:
Dogville
U - Der Film 'Dogville' erzählt in neun Kapiteln und einem Prolog.
片长:178 min / Australia:138 min / Italy:135 min
国家/地区:丹麦 / 芬兰 / 法国 / 德国 / 荷兰 / 挪威 / 瑞典 / 英国 / 美国
对白语言:英语
发行公司:A-Film Distribution (更多...)
上映日期:2003年5月19日 法国 (更多...)
官方网站:Official Site [us] (更多...)
以下是各舒己见
一、前言
观看了拉斯·冯·特里尔(Lans Von Trier)的《黑暗中的舞者》和《欧罗巴》不久,算是对他的电影主张和摄影艺术有了一点了解。在看他的最新作品《狗镇》的时候自觉会能够多一点超脱。毕竟,《黑暗中的舞者》和《欧罗巴》在他的“良心三部曲”和“欧洲三部曲”,都算是具有代表性的。可是,他的电影没有例外,《狗镇》还是让我很快地忽略了他别出心裁的舞台剧形式而更着力关注他的情节,尽管情节还是需要舞台对白的诸多补充。作为新电影表现艺术形式的一种尝试,导演确实做到了别出心裁,我相信我的这篇小文会言不尽意,不过也算是个人观影的一点碎语吧。毕竟,接近三个多小时的电影能够让我沉浸两回本身就意味着它的不平凡。
二、善恶实验场
对人性的关怀探讨始终是拉斯·冯·特里尔(Lans Von Trier)电影中表现的主题,本片更是在探讨人性善恶的分歧达到了一种酣畅淋漓的极至快感。“越堕落,越快乐”,人性善恶的对比在这部浓缩世界的片中被放大,我的眼睛在观看的同时几乎会产生在显微镜下观看线形虫扭动的错觉。在《狗镇》里,善只是人类灵魂深处的一种契约行为而已,它注定需要签约双方的遵守细节规定和违约责任的处罚条例。而狗镇,就是两种力量的实验室,一方面是托姆·爱迪生需要证明的人性善良的愿望,一方面是格蕾丝需要去接受的人性恶的现实,而较量的双方就是导演精心设计的这个独特的小城镇。它叫狗镇,尽管只有一条叫莫伊斯的狗;它是个闭塞的小镇,尽管生活艰辛,可是生活还是一样要继续;它有着很少的居民,他们有着简单的工作和微薄的收入,这点收入甚至不足以维持美国人一直为之骄傲和自豪的民主。他们简称这个小镇子是一个“团体”,他们有着很好的习惯,就是会全体开会对某件事情进行表决。尽管每个人生活的态度和对待小镇的看法不同,不过,他们依旧生活在一起。事情的变化是发生在特蕾丝来到这个小镇之后……
就像前面说过的,影片一开始我就已经惊诧于导演的大胆,那是一个舞台而已:粉笔画的房子,没有墙壁,甚至连门也没有,一切房子的摆设全部精简到了极至,屏弃多余的道具一直是特里尔的电影主张之一。而导演对于影片的安排也采用古典戏剧的结构,分成序曲和九个章节,每个章节有着清晰的主题并且互相依存,分别是以格蕾丝的出场后小镇居民的开会作为分割章节的联系。下面我先就电影两位主要人物做简单介绍:
格蕾丝:黑帮老大的女儿,她有着美丽的外貌和善良的内心世界,正如她的父亲所说的,她具有崇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这点可以从电影中两件事情看出。第一次是她在逃到小镇上的那个夜晚在莫伊斯的狗舍里偷了那块骨头,为此她不停地汤姆面前自责,还有一点就是她对于爱情的期望和坚持也说明她有着良好的道德约束。对于人性,她始终怀着美好的期望,在进入小镇并且得到小镇上居民的收留后,她的一切作为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留在这个地方,“留下来”。在受到小镇居民的不断升级的打击蹂躏时,她又有着一种近乎动物本能的忍受和生存意识,“一位慷慨的上帝赋予了她这种天赋:仅仅往前看”。她不愿意接受父亲提出的权利继承,所以选择出逃;可是,就是在她认为人性善的实验室里她受到了这帮看似善良实则如此丑恶的嘴脸。所以,这样的转变只不过是她实验的一种结果而已,所以对于最后她坦然接受并且痛下杀手那也就非常容易理解。
托姆:小镇上的哲学家,尽管他无所事事,可是他把研讨人的灵魂和传播善良看做自己的职业并乐此不疲。刚好在他需要证明小镇团体的善良程度的时候上天适时地送给他一个他梦寐以求的礼物——格蕾丝,一个看似需要帮助的弱女子,需要他的爱心去拯救,再没有比这个对他而言更有意义了,甚至他认为自己对格蕾丝的爱是对她的一种拯救。“就像蛛网里的小蜘蛛一样”,他自身的虚伪和丑恶一直有意无意的对格蕾丝实行强迫性的要求,尽管有着拯救和爱情这两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他始终没有丢弃格蕾丝父亲的名片是他明哲保身的一种自私,他借口对格蕾丝的爱期望从肉体上达到占有格蕾丝的目的,甚至在被格蕾丝识破后,是他提出将格蕾丝交出去以换得更为实际的好处都足以说明他的本质和这个镇子上的所有人一样的丑恶。
三、善良是一种商业行为
签定第一个合同是托姆为了证明善良而极力维护这个“样品”的保留价值。在开会关于传授善良与否的会议上,托姆认为留下格蕾丝是检验这个团体“对他人的爱”的最好时机,“我不是基于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是基于将要发生的事情。”。合同内容很简单:时间,两个星期;狗镇所有人不出卖格蕾丝,而格蕾丝需要在每个家庭每天工作一个小时来换取这种他们需要为之承担的危险成本;两周后只要小镇上有一个人不接受她她也就需要离开。起草人自然是托姆,正如他们所说的:赌局开始。而格蕾丝在小镇中已经开始感受人性的光辉,“小镇开始出现了一种微小变化的景象。”她和托姆同时得到了一个验证实验的机会,有关“容忍、共存、和谐和爱”的主题。
善良的高潮发生在两周后的表决,格蕾丝回到自己的房间做好离开的准备,却发现已经有很多人送来了礼物:托姆精心绘制的地图、格洛丽亚的馅饼、杰森的小刀、玛萨的圣经,甚至还有一美元现钞。她甚至以为她终于体会到了人性的光辉和她存在的意义。而出乎所有人意外的是,小镇上的居民全票通过了她的继续居住的权利,甚至开始了一段极其快乐的时光。九个章节中的前四个终于顺利,而转折也已经开始,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导演选择了美国的国庆日作为第五章节,这个日子是一条分水岭,善恶的蜕变从这天开始。
第二个合同开始是警察贴布告说明格蕾丝不仅仅只是失踪,而是两个星期前的抢劫嫌疑犯。尽管小镇上所有人知道那是不可能的,可是,就需要承担的风险而言,“沉默意味着犯罪”,从商业角度来讲,他们意味着付出了更为高昂了,所以,合同规定了格蕾丝的补偿措施为每天为每个家庭工作两个小时。而对进行实验的两个人而言,他们依旧坚持认为“留下来就是优胜者”。尽管他们已经开始摇摆,格蕾丝甚至说自己愿意接受一切,只要确认他们依旧让她留下来,“避免一切毁于一旦”。可是噩梦开始……
查克以向警察告发作为威胁强奸了格蕾丝;本甚至在收了格蕾丝的十美元路费后依旧把告发作为手段提出以格蕾丝献身为交换条件,“危险的货物运输价格更为昂贵,我们称之为要价”,而最后,本还是把她带回了小镇;她承担了托姆盗窃他父亲十美元的罪名,被像牲口一样地锁起来,小镇上的女人和孩子开始把对她的羞辱作为交换手段,而男人则在深夜的时候摸进她的房间。与前四章而言,后四章人性的丑恶和卑劣来地如此之快,让格蕾丝残存的对良知和善良的期盼随着她唯一想珍惜的泥人摔成碎片。而托姆还依旧戴着善良的面具,期望能够用另外一种虚伪达到占有她的目的,结果却在被她剥落之后恼羞成怒。人似乎如狗,变本加厉的索取算是一种本能,反射得如此强烈。
“我们可以教狗许多有用的东西,但是不能原谅他们每次的本能反应。”善良作为一种人性的契约行为最终得到证实,它原来只是一种假象,一个人的善良需要别人的更多付出作为回报,而当你终于有权利占有合同条款有利条件的时候,似乎对弱者的践踏就会成为一种自然行为。可是,“每个人都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你应该给他们这个机会”,格蕾丝的父亲终于让她明白了原来那种对人性善的期望和要求只不过是她内心一种“愚蠢的偏见”。狗自是狗性,“当它们贪婪地吃着他们的呕吐物的时候,唯一阻止他们的做法就是鞭打”。既然善良只是一种契约,那么当我有权利可以不去签署的时候,那我就是放弃,既然民主也可以丢弃,那还有什么不能丢弃。何况,格蕾丝明白,当她自己如果也是这个小镇上的一员的时候,她的行为也该是一样的……
舞台上十几具尸体,车子慢慢地开走,突然,原来只是一个粉笔画的狗图变成了真狗,莫伊斯开始吠叫,夜晚似乎还有月光…………
四、“反击美国”
拉斯·冯·特里尔(Lans Von Trier)对美国的嘲讽曾经得罪了不少电影公司,可是在这个名为《美国三部曲》的第一部,他依旧没有丝毫企图掩盖他对美国社会的厌恶。电影的时代背景设置在美国的30年代、小镇居民的对民主的放弃、人性的丑恶从美国国庆日开始、甚至片末不断出现的美国矿工苦难生活的照片,所有的这些比在《黑暗中的舞者》中的暗喻做得更为明显和彻底。在《黑暗中的舞者》中,BJORK的悲剧也是说明了弱小可是真诚的欧洲移民在美国所遭受的不公平的待遇。我想,我们该接受特里尔为共产党员,以表彰他在反击美国政治和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了,呵呵,这是题外话,何况特里尔曾经公开宣布他不是社会主义者,不过,这依然不能掩盖他作品中对美国的抨击。让我们拭目以待他《美国三部曲》中的后两部吧……
--------------------
这是一部让人绝望的片子。很久以前看的,但是当时的震撼的感觉仍然记忆犹新。
人性,也就是所谓的道德,真的那么经不起考验吗?同情、怜悯、良知、友善、爱情,都是有代价底线的,只要越过这个底线,就会一一被出卖。
格蕾丝逃到狗镇。
起初,她只要付出少许象征性的劳动,村民就愿意收留她。她还遇到了一个善良的青年作家,并且跟他坠入情网。这时候的狗镇,是一个有同情、怜悯、良知、友善、爱情的天堂。
当村民意识到收留她会给他们带来危险,决定加重她的劳动作为收留她的代价。此时的狗镇,良知和爱情还是存在的。
随着危险的临近,危机一次次的加重,作为收留她的代价,村民不断加重她的劳动,并且理所当然的认为,那是她应该付出的。更有甚者,男人把她作为泄欲的工具,妇女刻薄地诅咒她,就连儿童也欺负她。此时的狗镇,良知已经不存在了,但是爱情还是存在的,她以为。
当危机压得所有人喘不过气来的时候,那个青年作家,她认为会一直保护她的男人,也背叛了她。为了一笔可观的奖金,他向追捕格蕾丝的人告密,而此时的她已经被村民摧残得不成人样了。爱情,人类最高贵的感情也被出卖了。此时的狗镇,已是真正的人间地狱。
格蕾丝终于绝望了。看到此处,我也感到绝望,心中憋闷无比。
格蕾丝原来是一个黑帮老大的女儿,因为不愿意继承父业,逃了出来寻找一片净土,她曾经以为狗镇就是。绝望的格蕾丝继承了父亲的权力,命令手下向狗镇开火,烧掉房屋,杀死所有大人小孩,并亲手杀死那个给过她爱和希望的青年作家,她要这个肮脏的地方从地球上消失。
这是我见过的最干净的一个结局。有一种“玉宇澄清万里埃”的感觉,此前心中的闷气,也因此而一泄而空。
听说要出两部格蕾丝续集了,期待……
----
有一个人/在露水的石凳上坐到天明
对于人性善恶的论题,我们从来都不曾得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总有一方面会坚持着人性本善的观点,因为作为人类本身不可避免的不愿给自己一个丑陋的外壳。
我们时常会听到某位名人或贤者来到一个僻塞贫穷的小村落,感概一番那里的民风淳朴,不像外面繁华世界那样人性沦落,充斥导陋。那么真的是那个与外界隔绝的村落的人们具与不一般的崇高品质吗?
在看完冯提尔的电影《狗镇》后,我想你应该会得到相应的答案。一个贫穷、与世无争的狗镇,居民们在一成不变的平淡生活中延续生命。当一位被警察所通缉的姑娘格蕾丝闯入狗镇平淡的生活后,平静被打破,一切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催变。最初居民们对于收留格蕾丝需要承担的风险包有排斥的态度。然而格蕾丝通过为每一位居民的工作得到了普遍认同和接受,被收留了下来。但是当第二次通缉布告出现后,风险再次增加,于是居民的态度又开始发生变化,格蕾丝便通过加倍的工作来取悦他们。渐渐事情开始变得顺理成章,人们开始向她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并且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不满,最初的感谢态度也消失了。查克甚至以告发作为要胁强奸了格蕾丝,随后越来越多的男人理所当然地向格蕾丝发泄性欲。小镇的居民开始奴役格蕾丝,最后连一直无偿帮助格蕾丝的汤姆也开始想要占有格蕾丝,对人性的绝望为狗镇带了杀戮。
这样的电影令我压抑,这样的题材过于沉重,但却引出一番思考。我想起了吴思先生的《血酬定律》中曾经提到关于我的家乡宁波发生过的一件事,清末时,鄞县的农民为了“清平粮价”和“恢复盐界”向官府提出了申请,最后民众闹事,烧了宁波和鄞县的衙门。而最后在两项请示被官府接受,农民的要求得到满足。作为领头的发动者和组织者便作为农民罪过的承担者,而被农民所牺牲,出卖给了官府。
从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民众始终是理性的趋利避害集团,他们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自身的利益方才是永恒的。当他们的利益得到满足,而作为最初的发动者便失去了利用的价值,理所当然的成为曾经过激行为的替罪羊而被牺牲。
同样来看电影《狗镇》中发生的一切,作为狗镇的居民,他们最初对于有可能带来危险的格蕾丝是排斥的,因为她的存在有可能损害他们的利益。但是当她主动为每位居民劳动,于是居民又觉得相对于他们承担的这份危险,这份报酬是值得的。但是随着通缉布告的再次出现,看起来承担的危险程度似乎已经增加了,于是居民们的态度又开始发生转变,于是格蕾丝开始支付更高的报酬,她的劳动量开始翻倍。
当一切慢慢变成一种潜规矩,居民们也开始需索无度,每个人都开始心安理得的指使起可怜的格蕾丝,甚至于强加给她某些事情,因为作为格蕾丝命运的主宰者,他们之间已不存在平等的地位了。当格蕾丝打算逃离,他们再也不愿意像最初那样让她轻易离去,而是禁锢她。当狗镇的居民们开始拥有了权力,他们便加乐意于让自己处于更加优势地位,格蕾丝恰好是他们权力的使施对象。
作为汤姆,他是最初唯一愿意无偿帮助格蕾丝的人,但是并非他真的无偿,他希望得到的报酬就是格蕾丝的爱情。另一方面汤姆又是一个软弱的理想主义者,他总是简单地去理解镇民,最终他为格蕾丝所提供的帮助建议全都以失败告终。当最后汤姆仍然作为狗镇的一员,不敢为格蕾丝而与狗镇对抗。甚至当他看到所有的狗镇男子没有像他那样付出却都轻而易举得到了格蕾丝,心理上的失衡令他最终也沦为和其他狗镇成员一样的人性沦落者,最终他选择了出卖。
最后,格蕾丝发现其实狗镇的居民和她的黑帮父亲的暴力团伙并无太大的区别,差别在于狗镇的居民是懦弱而丑陋,他们想做坏事没有胆量,更想借别人的手来完成心中所想。于是在一场杀戮后为本片谱写了一曲人性的挽歌。
那么再回到本文开始的问题,贫穷僻塞的村落的人们为什么显得淳朴而善良,这是因为那里与外界的沟通较少,加之贫穷,使得在利益格局上没有太多的纷争,加上缺少诱因,使一个小世界里平静而淡泊。这并非是那里人性品质的高尚,如果有机会将大量利益引入到平静的世界中,那么很可能激引一场巨烈的变化,高尚的品质会突然变得脆弱而土崩瓦解。
有时候忍不住审视自己,我是不是真的能保持得住原则,当大环境的压迫扑面而来,利益的诱惑闪着光茫。我也忍不住唏嘘不已,一切原非想象般容易。
文:眉间尺
《人間狗鎮 Dogville》與《懸河殺機 Mystic River》真是2003年康城影展最倒楣的兩部佳片,明明都拍出了具得獎資格的成績,卻硬生生連個安慰獎都拿不到。很喜歡《人間狗鎮》中不時以彷彿天神觀點樣的俯角來看狗村居民(尤其是那往下穿透卡車帆布,冷冷看著置身蘋果堆中的Grace的詩樣片段)的鏡頭,讓電影超脫了舞台劇格局;很喜歡拉茲馮特艾爾找約翰何特以說書人姿態的畫外音(以及出現得非常準確的韋瓦第古典樂),不斷旁述劇情及角色內心掙扎,顯然沖淡了一旁觀眾的情感介入(不像前幾部作品拼命要把觀眾拉進來),卻也其實偷偷炫耀了馮特艾爾自己無與倫比的天分(就像之前開創Dogme95神話一樣)。
《人間狗鎮》的第一個小時,是Fairy Tale般的美國夢,明亮虛偽的荷里活式溫情。明明在北歐片廠內拍攝、明明把各樣美術陳設虛擬抽除,卻因為把主景刻意名為榆樹街(Elm St.),恰好和《十三號星期五》系列片名雷同(大概別有用心地在諷刺大部分美式恐怖片中對善惡的涇渭立場,對「美國價值」或說「中產信念」過於公式化的堅定),而讓片中假設座落於洛機山脈礦坑間的狗村,與美國的關係正宗而鮮明了起來。隨著故事進展,Grace終究沒辦法自食其力買下最後兩個瓷偶(必須藉助湯姆的幫助),讓整個神話逐漸崩毀。接下來的一小時,是典型馮提爾式的人性試煉。假象逐漸被「圓滿」地戳破,保羅班特尼飾演光說不練的湯姆,那位自認是作家,卻只寫下「渺小與偉大」的湯姆,那位自始至終不曾玷污Grace的湯姆,那位最後出賣她,間接逼她放棄最後信念的湯姆(猶大?),是最有趣的角色。第九章,Grace的父親現身。兩人在車廂裡的一番談話,決定了狗村居民的命撸驳於怂麄z的身份。馮特艾爾這回不讓Grace當蠢笨的快樂王子,改而聰明地透過其父點出Grace的受難根本源自自身的傲慢,這份傲慢穩固了她對性善性惡的信念,強化了她對種種試煉的接受。最後的重握權力,也許大快人心、也許轉化得稍嫌膚湥瑓s還是為這則狗村寓言浸淫出同《白癡》般撼人的力量。
馮特艾爾的天才無庸置疑,《The Kingdom》及《Idiot》都是令我膜拜的電影,但我一直受不了《Breaking the Waves》及《天黑黑》那兩個智商太低的女人歇斯底里的種種自殘舉動,就如同碧玉曾經說過的,馮特艾爾利用這類角色,逼使觀眾來受感動、憐憫他的缺陷與殘廢。不過這次由妮歌潔曼飾演的Grace,即使還是以各種匪夷所思的折磨試煉人性,卻因為妮歌的神情、表現方式(是馮特艾爾要求的嗎?反正妮歌應該沒辦法像愛蜜莉華森或碧玉一樣扮白癡吧)帶著一種聰慧、知性的自嘲(例如Grace曾脫口而出的幾句「不太善意」的話),讓Grace的受難不只是單純病態的自虐,不單是重複《Breaking the Waves》及《天黑黑》中幾乎是持槍(搖晃的攝影)逼著觀眾貢獻憐憫心的灑狗血伎倆,因為,蒙上了一塵更理性、更宗教信仰的道德辯證。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