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主流媒体拒绝发表的旧文(之三)
《江山》到底缺点儿什么呢?
• 柯孜 •
电视连续剧《 江山 》的播出,把亿万观众带回到了解放初期拨云见晴天的难忘岁月。剧中敌我双方的殊死较量、新生人民政权面临的重重困难、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艰苦曲折的斗争,以及通过场景、服饰、道具、人物精神面貌所营造出的建国初期那颇具当年时代特色的氛围,确实迎合了我们缅怀那火红年代的鉴赏心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蓬勃的朝气、坚定的信仰、远大的抱负、卓越的领导才能和高风亮节的情操。从艺术的角度来评析,正如高小立所报道的:“《江山》故事新颖,视角独特,人物命运扣人心弦,情节惊险跌宕,拍摄制作精良,表现手法大气,是一部高昂主旋律之作。”(见《文艺报》2003•6•19)
但是,在被吸引、感染、启迪的同时,观完全剧,却总觉得这部堂而皇之的大制作、主旋律作品似乎缺了点儿什么,总感到有什么东西被丢掉了,被忽视了,被剧中闪亮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所遮蔽了。
经过反复揣摩之,我意识到,这个被《江山》编导者所丢掉、所忽视的东西,就是人民,就是前仆后继、不怕流血牺牲跟共产党打江山,又赤胆忠心、同心同德拥护共产党坐江山的普通老百姓。
通观全剧,这里有统领新生政权的核心人物林然(军管会主任、市委书记),有他的老部下、老战友文达(警备区司令、军管会副主任,后蜕化变质),有早期在盘龙市作地下工作的女干部文华(文达之妹,市物资接受委员会主任,后任副市长),有文达的老部下杜来峰(保卫科长、公安局副局长、局长),有他的妹妹杜小欢(市政府文职干部,文达未婚妻),他的另一个曾流落风尘的妹妹杜小泉,有不穿军装的但没起什么作用的李市长;还有民族工商业的代表人物史鸿儒、史鸿昌(包括史鸿儒的夫人、儿子伯卿和妻妹律之),外国买办史鸿庭(史鸿儒之弟),国民党特工莫千(绰号“ 虎斑蝶 ”,真名荻刚)、古飞雪(真名杜水,杜来峰之弟)、“一点红”;再就是革命世家文家的老奶奶、儿媳、孙女小妹等人。当然,编导没有忘记知识分子,所以有个智囊式的人物鲜于教授,有个敌特女记者樊迟歌(后转变)。但是,就是没有一个普通的工人和市民,作为主要人物进入情节主线、卷入重大矛盾冲突。
共产党接手盘龙市的政权后,是要尽快恢复经济,稳定社会治安。但象林然等那样把恢复经济,让工厂开工的一切希望和筹码都押在史家身上,完全靠史鸿儒能否回盘龙市,能否与政府合作来定乾坤,是否有悖当时的历史事实呢?在建国初期的众多城市里,是与共产党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广大工人阶级,在国民党大撤退大逃亡并要破坏城市和工厂时保护了人民的经济命脉,是视共产党为救星的广大市民,为了过上太平日子,大胆检举揭发、提供线索,配合我公安机关挖出潜伏下来的国民党敌特分子。可是,在《江山》这部剧里,史家的工厂之所以还能维持生产,仅只是那个伪装配合政府的敌特分子莫千在起作用;闹粮荒时,也没有群众举报,就让公安人员截获了不法资本家准备外运的大批粮食;就是史鸿庭把大批发霉变质的“糟粮”混入准备运往抗美援朝前线的罪恶勾当,那么多粮食工人也毫无察觉或熟视无睹,而是被他的亲侄子、史鸿儒的公子伯卿发现告密的;最后,也是杜来峰的小妹杜小泉偶而想起了她二哥古飞雪(杜水)的一句话,才发现敌特头目莫千藏身在城郊寺庙,将其擒获;而粉碎敌特在全市庆功大会上十一颗炸弹爆炸的阴谋,前八颗让公安人员自己查出来,后边剩下的五颗到底藏在何处,也是古飞雪良心发现,在最关键的时刻向他哥哥杜来峰告密,才被全部清除的;包括众多的敌特分子的落网,也是樊迟歌转变后一一检举出来的……
总之,在全剧那么多层出不穷的矛盾冲突中,在新生政权遭遇的重重困难中,一切都是共产党人林然、文达、文华、杜来峰团结民族工商业者史鸿儒、史鸿昌和革命世家文家的人一个个解决和战胜的。盘龙市的广大工人、市民一直都在隔岸观火、袖手旁观。他们似乎是只等着共产党和解放军来拯救、来扶恤,仿佛是嗷嗷待哺的阿斗和浑浑噩噩的群氓,完全没有了得到翻身解放的新社会主人的历史主动权。在长达29 集的电视连续剧中,苦大仇深的工人阶级和含辛茹苦的市民阶层——广大的人民群众不见了,即便有所表现,也只是被当作烘托剧中环境、氛围的大背景和活道具。
社会主义的哪怕是新民主主义的江山,是绝对不能没有人民的。在解放战争硝烟未散,整个国家满目疮痍的艰苦时期,任何一个来城市接管政权的共产党领导班子,都离不开这座城市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戴和支持。大量的历史事实是,新生的红色政权初建伊始,无论不法资本家扰乱经济,囤集居奇,哄抬物价,还是国民党敌特肆意破坏,扰乱人心,共产党的执政者和人民解放军要想挫败他们,都是万万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的。因为,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穷人的党,是不仅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而又与千千万万普通劳动百姓血肉相连、相濡以沫的党。舍此,她就不可能战胜远比她强大的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舍此,她就不能打败八百万国民党反动军队;舍此,她就不能夺取政权,当然更不能巩固政权。重要的是,她不仅要代表人民而且还要跟人民水乳交融、同命相连。如果只代表而不能与人民建立起鱼水关系,深切了解体恤民情,在人民的历史能动性的推动下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头脑,完善自己的工作,那她将是一个脱离人民的党,并且一事无成。这恰如本剧主题歌中所反复咏唱的:“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 ”,“ 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 ”,“ 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 ”。
可是,非常令人遗憾和不解的是,在盘龙市保卫“江山”、建设“江山”的过程中,老百姓——人民的力量几乎无从体现,他们既不是天,也不是地,不是山也不是海,更不可能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按着《江山》一剧的思路,新生的红色政权,似乎只要有林然一类杰出的、神机妙算的、先知先觉、全知全觉亦或也是坚定的共产党人,带着精兵强将进驻一座城市,再团结当地有经济实力又有影响的工商业者、大户人家,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就没有坐不住的“ 江山 ”。这样,历史似乎也太简单太等同儿戏了吧?据说,“剧中这个几百万人的城市是虚拟的,故事中的人物也是虚拟的”( 见2003•6•19《文艺报》 高小立: 《 江山是建立在民心之上的 》)。 那么, 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编导是为了矛盾集中,故事好看,就耗费巨资,利用宏大的篇幅给我们编织了一个唯心史观的美丽童话,无意中颠覆了中国革命历史的真实? 联想当前充斥荧屏的“ 王朝戏”,那些封建专制主义的皇帝(甚至暴君、昏君)都摇身一变成了励精图治、富国安帮的“杰出”政治家,至少是多才多艺的风流才子了。难道我们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主旋律作品,所表现的完全是来自穷苦百姓,并靠穷苦百姓起家打天下的共产党,也可以无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和与他们之间的血肉联系了吗?
当然,本文无意探讨更深一层的理论问题,也不想对颇具匠心的编导发难,我只是想提醒一下,唯心史观已经渗透到革命历史题材的主旋律作品,是不是应该让我们大家有所惊醒和深思呢?
(2003/7/5)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