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远方
田忠国
我渴望成为
雪山上的小鸟
悄悄飞翔
翅膀下的路径
千里万里
唯有滢洁和纯净
一丛翠绿
敲响风鸣
守望远方
亭亭玉立的背影
2007-7-6
绿树的绝唱
――仅以此小诗,向所有关心我的朋友拜年
田忠国
如果面对着你
我会默默写诗
用心魂
轻轻打造
绿树的绝唱
太阳里的河流
滑过宇宙
一笛灿烂
在太空中鸣响
2007-7-6
诗意人生
田忠国
几年前,读沈从文的小说散文,是我每日的功课,但不会读得太多,只拿来三、五句,一点点品味,我之所以如此,是我深信,东西越少,咀嚼起来才会更有味道,所以,我常同朋友说, 沈 先生的美文,是只可一点、一点呷的,而不可大口、大口的喝,如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我读的书不多,但让人感受到人生诗意的,有 沈 先生从文,“追忆似水年华”,“呼啸山庄”,还有川端康成,山岛由纪夫,史铁生等。在品呷 沈 先生美文的过程中,我一直梦想到他老家看看,让那里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的灵气,给我一点点浸润,那怕只是一点点,我猜想,我的人生也会诗意起来。去年,我去千岛湖,再一次涌动起对湘西的向往,当我坐在一家小饭店慢慢品茶的时候,眼前的小溪,在晶莹的绿色中,在浓绿的树阴下,悄悄流淌,可惜,那只是想象。想不到的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张译元的博客中,竟然看到了那个我梦想已久,但未曾谋面的地方:湘西。 沈 先生出生成长的地方。深深的小巷,亮出亮亮的石板路,曲幽的伸向梦一样的远方,而那个远方,湿淋淋的远方,或许,在艳丽的阳光下舒展着梦境般的诗意,让人感受到远古的气息,犹如天蔌之音,逐渐洇进我的血液,于是乎,不觉间我就变成一只小鸟,在湘西的村落上空或者森林上空,上下飞翔。同时,我也感到暗夜深深的包裹着我,我便用心灵之眼,穿越千年万年的时光,忧伤的抚摸那滴动人心魂的、如歌似舞的阳光。
2007-6-26
秋天的柿子
田忠国
车行到距山不远的地方,我就看到满山遍野的柿子林,在秋风中抖动着干硬的树枝,稀稀落落的金黄色的柿子,在阴沉的天空下,显得格外动人。远方,一片闪动着光亮的湖水,散发着清凉的气息,湖水的边缘,泊了几只小舟,动荡成湖水的、妙美的梦境。在那时,我突然产生了写诗的冲动,便掏出那个黑色手机,按动键盘,写了起来。
写完,读了一遍,便发给了几个朋友。发给宗良的,宗良马上回了短信,说是很美,但有点凄凉。我看了一阵宗良的短信,苦笑了一下,那时大客篷恰巧拐一个徒弯,车晃荡得厉害,吓了我一跳。看看车上的人们,大家都在笑我,似乎我就是他们眼中另类的风景。车上本不让抽烟,因为孤独得厉害,我便掏出烟来,点燃了就抽。有人对我提出批评,说我抽烟不尊重他人,我笑了笑顶了回去,说,尊重是一种双向的友好对视,而不是无视他人的正当存在,要求别人的尊重。
车到抱犊山庄,爬上一道坡,马上在一片不大的广场上停了下来。车刚往山庄拐的时候,我就看到广场上站满了人,他们是前一批的受训者。有人从车上下来,马上涌过许多人上来拥抱。他们茫然的热情,令我更加孤寂。等人们全下了车,等他们疯完了狂够了,我才缓缓从车上下来,但是想不到的是,我刚刚下车,就有人涌了过来,我连忙走去一株树下,静静的眺望远方的湖水。背后,有不多的几竿翠竹,翠竹似乎发出一种风鸣的声音,使我脑海里不时出现一只小鸟,在晴朗的天空上飞上飞下。
抱犊山庄镶嵌在抱犊固的旮旯里,给我的感觉是座西北朝东南,遥对着远方的湖水。
回想过去,秋天,当高远而又纯净的天空上,大雁鸣叫飞过的时候,捞芋头的我,常常停下对大地的敲击,朝天空上的纯净望去,那时,心灵似乎触摸到一种令人向往的东西,那种东西到底是什么,至今还难以想清楚,更不用说说清楚了。
或许,那是于生以来的对写作的向往?
在等待人们走散的过程中,我一边观看风中的柿子,一边感受着心灵的孤寂,一边按动手机,默默的写歌词:
走过秋冬,也走过春夏
偶然的相遇,使我多了一份不尽的牵挂
一头牵着我的心灵,一头系着你每一根秀发
心中流出的是无奈的泪水
眼中流出的是岁月的惩罚
一路向往,一路坎坷
一路忧伤中飘荡着美丽的云霞
一路梦想,一路崎岖
还有一路上如虹的桃花
在梦中走向痛苦的陷阱
千里海浪,万里飞沙
共同追逐生命深处绽放的精神之花
写毕,我竟然再一次泪流满面……
2007-7-11
直觉、通感与诗歌
田忠国
好多年前,因为付 国栋 先生的缘故,我常读“天津文学”,一次偶然的机会读到一篇叫“潜感觉论”的文章,名字早就忘记了,但文中的高论,却造就了我此后的一生。在此之前,我写东西也和所有文学青年一样,只知道乱写一气,但缺少文学的自觉,所以,有人说我的习作,艺术感觉虽好,文字也很精美,但缺少文学自觉。而后, 刘庆邦 先生又指出我习作的弱点,缺少审美观照。当时我对审美观照一词不甚了了,只得致信求教。通过写作实践,慢慢的就懂了所谓的审美观照,就是物相或人物之间的一种对比、观照。
明白了一些道理后,我第一次写自由体诗是这种自觉的开始:
新翻的黑土地
大海的气息
艳丽如鸟
这是我第一首叫“独对原野”的诗中、其中的句子。当时拿给 王金年 先生看时, 王 先生直拍桌子,大声说,忠国,你小子怎么想出这么美的句子。他再三追问,我不得不告诉他,我不知道怎么写的,当时一直是在忧伤的状态,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也感觉不到其它一切的存在,只感到一种深度忧伤,到了不写如死一样难受的时候,我就写了那首小诗。 王 先生如疯似狂的拍着我的肩膀快乐的说,忠国,你是个迷,是个令我不解的美丽的迷。对 王 先生的赞美,我还是十分理智的,因为,我还不会写诗,其后的经历证明我当时对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从此再也写不出自由体诗。或许自小就读唱本的原因,每次写诗,总是不是五言就是七言。又过了数年,我去鲁迅文学院读书,其间,读了帕思的诗集,我才知道世界上除唐诗宋词之外,还有一种叫自由体诗的东东,还能写得那么美。
读书期间,我也写了一首小诗,叫“鲜红的海岸线”:
鲜红的海岸线
一棵巨大的绿树
蓬蓬生长
自由的梦想
高远的天空上
一只小鸟
和绿树对唱
海天中的孤舟
敲击远方
落花如梦
淘稿的编辑到鲁院淘稿,有同学以为我写的那首小诗不错,让我拿出来给编辑,编辑读后说,田忠国,你给我们留碗饭吃吧。还是写点别的,写点别的容易发表。如果我发表你这首诗,就得准备逃跑到海外,可我海外没有关系,逃不了的。面对编辑,我无语,因为我当时写的只是自己的直觉,并没有多想。虽然我还是爱读诗,但从此不在写诗,因为,我并不希望有人逃亡海外,也不想用我的小东东,砸破谁人的饭碗。一直到了2005年,一位网友让我写自由体诗,写出来后,我不满意,网友也不满意,也就断了写自由体诗的念头。我感到,可能此生再也写不出自由体诗了。又过了两年,也就是到了今年,我又开始写自由体了,因为,我始终认为,在当今世界所有文学文体中,自由体诗是最难写的,是那种我称之为“在琴弦上跳舞”的犹如音乐一样的艺术,是艺术直觉和通感的集合体,一个写东东的人不写自由体诗,就等于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没有结婚没有享受爱情的阳光雨露一样,白活一辈子。
想不到我会遇到一位叫津津的女孩,更想不到遇到她之后我的情思会如潮一样涌动不息……小诗写出来,贴到“人民网”上,没想到还会有人关心那些小东东。有博友留言问我,点燃一杯苦茶,茶也能点燃吗?我曾这样回复,艺术直觉是捕捉艺术感觉的一种能力,而通感则是打通情感世界,包括物相世界的一种艺术感觉,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扭曲的美丽,给读者以情感的撞击,拓展想象的艺术空间,当然,拓展的想象空间越大越无边界越好。
写那些小东东时,没有想到“人网”会让贴出来,也没有想到会有人读,还好的是,贴出后“人网”的编辑没有逃亡海外,在此,我要说声谢谢,谢谢读者关注的目光,虽然我的东东读得人不多,谢谢“人网”的诸位编辑,谢谢胡总。
2007-7-3
作家是如何写作的?
xx:
你好。
我为你的美丽而感动,也为你美丽的故事而感动,因为,爱美是人类共同的天性,不会因种族、肤色、年龄等因素而改变,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全世界几乎所有的人都爱看某幅油画或文学作品的原因。
但,美又是主观的。
主观的美是一种纯私密化的情感审美活动,现在能讲清这个问题的人大概还没有生出来。或许,人类唯一能讲清的只是:人们之所以能够共同欣赏某幅画作或文学作品的原因,就在于:共同的审美价值观念起到了“统一认识”的作用。你可能不相信,我是一个最讨厌“统一这统一那”的人,但我还是用了“统一”二个字,因为,除此之外我真的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没有比这更准确的字眼。记得十几年前史铁生说过,形式即内容。按我个人的理解,形式的美就是内容,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也有“蒙太奇”镜头,即,结构语言,也就是形式语言。别人的作品作没有作到我不知道,史铁生、马原、格非等人的作品我以为做到了,虽然马原、格非做得还不够好,也就是说,他们在边建构边消解结构的过程中,缺少了点重构哲学景观的能力,如果不是外部文学环境太过恶劣,如果他们假以时日,我以为,在中国,他们是最有可能步史铁生之后做到重构哲学景观的人。
也是十几年前,我谈了这样两个观点:
写作是直觉的旅行,是把感觉、印象的碎片串到一块的过程。
写作的过程是精神裂变过程中的具象化过程。一个可能写了千万个人,但那千万个人中都有的影子。
同时我还说:
感知外物时外物是主体或多或少的呈现。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念,对于来说就是永恒的心灵之神。一个人知道写什么还没有完全学会写作,而只有学会不写什么,才算学会了写作。写作方法不在文学作品之中,而在生活、山水之中。生活的内在轨迹是写作的最好技巧,而生活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两个方面。山水是学会应用结构语言最好的老师。
文学作品最为关键的是:
没有精神的独立观照,没有自审和批判,就没有文学。有好多人,中国具有先锋意识的批评家和外国研究中国文学的人,说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面对阳萎的中国文学,似乎我们应该思考:
如何走出“感官”的狂欢?
是不是应该完全拥有独立自由精神?
日本的性爱片和性爱作品,为什么不给人感官的冲动,而是,给人一种灵魂的悸疼和不尽的痛苦?
如此等等,等你们共同寻找答案。
顺致近安
田忠国
2007-6-22
苦难意识中的回顾与向往
------语言歧路上的解
田忠国
很久不读文学作品了。不是不喜欢读,而是没有可读的作品,但是,在我放弃文学之梦,孤旅于理性的思索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文东给我打来了打电话,在电话中他说,他写了几篇散文,让我读一下,之后就收到了他的邮件。
“恍惚之间,竟至不惑之年。
“那天,正在候机大厅等待飞往南方的飞机,忽然,手机提示收到信息,打开一看:生日快乐!几个字赫然入目。哦,茫然与清醒只在一瞬间,今天是我生日?至心底遂涌上一丝欣喜和感动,感动的是在自己为了生计终日奔波、忙碌而忘记生日的时候,竟还有人惦记着这个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但于我而言却重大的不能再重大的日子。然而,感动过后,代之而来的是一股纷杂难言的情绪,且久久盘绕在心间,越堆越多……及至当在万米高空,透过飞机舷窗看到外面堆积、层叠的云山、云海,觉得一如自己那刻的心境。”
这是他“不惑之言”开头的文字。走在坎坷如山路上的我,突然读到这种文字,有几分振惊,也有几分惊讶,怎么了,现在的文东?回忆往昔,文东曾经有过个头与思想成反比的时候,也就是说,个头很大,而思想却相反。那时的文东,似乎多的是快意恩仇,酒气如剑,少的是对未来理性的把握,理性的处置,现在呢,反过来了,个头不见长高,思想却在苦难的阳光下篷篷成长,理性但却纯净的双眼,触摸或者说叩问他向往中的景观,在回顾往事中,绽放出几多痛苦的灿烂。
不过,少年的狂放,青年的豪迈,仍然在痛苦中激荡着梦之玫丽。
在文学中,如果说思想为魂、苦难为家、向往为路的话,现在的文东,这三样东西都找到了,而且,在语言的运用上驾轻就熟,完全可以说是文字上的“枪手”了。去年在一次文学座谈会上,我谈了这样的观点:一、在困惑中建构价值
。二、在人性的黑暗处寻找光明,在无望的深处寻找希望。三、语言是个性的自然流露。我感觉,文东就是这样重走文学之路的。
愿文东在未来的人生(文学之路其实就是个真纯的人生之路)之路上,走得更好,更高!
2008年1月9日星期三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