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写的,现在思想不大一样了,对社会主义的感情不一样了,对共产主义的感情不一样了!不会再说“ 如果以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阿辽沙不愧是共产主义的典范。虽然我对这一点一向不以为意”
2005年3月22日
快三个月没有写日记了。昨天晚上值班,看前苏联片子《士兵之歌》,1959年的片子。如果不是因为这部片子,今天自己或许仍旧不会翻开这个本子。因为它实在太好了,自己不忍心不记下一笔。
十九岁的通讯员阿辽沙因为摧毁了两辆坦克,得到将军的嘉奖,但他却拒绝这项荣誉,要求回家看看自己的母亲。因为他走的时候那么仓促,都没来得及跟母亲告别。她的母亲写信说,家里的屋顶漏雨,他想回家一趟,帮母亲修屋顶。将军给了这孩子六天假,两天用来赶回家,两天用来赶回部队,两天用来修屋顶。
阿辽沙是这样纯真热心。一个素不相识的士兵得知他在归程中会在自己的小城转车,便拜托他给自己的妻子捎两块肥皂,告诉妻子他还活着,阿辽沙毫不犹豫的应允;一个断了腿的士兵因为自卑,不愿再回到自己年青的妻子身边,阿辽沙默默的陪着他,因此还误了火车……
如果以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阿辽沙不愧是共产主义的典范。虽然我对这一点一向不以为意,却也不得不承认,只有在那个年代,高尚的品质才显得自然而然,为人称许,而不像现在,高尚反会被一些人称之为傻瓜!
不过,前面的那些小故事并不足以显示这部片子的杰出。真正的故事开始于那个姑娘的出现。舒拉。当她惊恐的喊“mama”时,我不禁笑起来。多么自然的表演,活脱脱一个乡下小姑娘!其实也不是乡下,只是哪一种单纯只能出自一个未经世俗损害的姑娘。
看看她嘴角的表情,从惊恐到犹疑,从害怕到欢喜,还有许多根本无法明暸的心理,赌气?抱歉?女孩子的口是心非?冒犯?害羞?小小的喜悦?起初是云遮雾罩,后来是云开雾散,阳光骤然间照亮心胸,爱意在脸上绽放!
永远记得那个镜头,阿辽沙让她穿上自己的军大衣,这样他们才可以爬上军人专列。她把军大衣往身上一裹,军帽下的那张脸花儿一般。只有恋爱中的人才会有那样的欢喜!阿辽沙牵着她的手,她在后面被拽着跑,摇来晃去,好像跳舞一般。哪个姑娘不愿被爱人这样牵着手呢!他们爬上车,可是她的大衣的衣角却被别人踩到了,那一刻她的声音多么像一个孩子。在爱人面前,我们都是备受宠爱的撒娇的孩子。上帝啊,我何曾看见过这样的镜头!还有他们站在车厢里的一刻,四目相对,多么纯洁的孩子。心中那么欢喜,杯儿泛溢出来,一刻间他们竟不知如何是好,真的是“不可说,不可说……”
所有的表演都是那么帖肤,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完全遵循一颗单纯的心的悸动。不像现在的片子,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欢喜、忧愁似乎都是情节的需要,不像好莱坞虚荣狂妄的英雄主义,不像他们随心所欲、便当的爱情,不像他们的暴力性混乱浮躁。
阿辽沙下了火车去打水,那时火车却开走了。大雨磅礴中,他拦了辆汽车去追火车。开车的妇女已经两天没有合眼了,道路那么泥泞……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现实主义的精髓。只有旅行中的人才可以体会其中的真切滋味。那瞬间绽放的美好感情,我们是否只能在回忆中攥紧它?劳劳人世,人生海海,我们是否有机会留住它,不要错过?当舒拉在桥上喊“阿辽沙”,我们的心终于缓了一口气,不过那种揪心的感觉依旧存在,因为战争,因为我们知道阿辽沙永不可能同舒拉在一起。简单的旋律一遍遍的回响,无比的美好,却注定要消失。
还有阿辽沙和他的母亲,还有许多许多……
真的,只有一颗年青的心才可以拍出这样的片子,仅仅遵循心的悸动。
好电影就像空气,让我们自由的呼吸!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