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文艺新生

关于几首主席诗词的新解释

信心满满 · 2009-04-09 · 来源:
清明节缅怀毛主席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关于几首主席诗词的新解释   

    

  

真正伟大的艺术家展示给人们的都不只是艺术品本身。艺术家越是伟大,他的作品越是简捷明了自然,而这些作品能够表达的以及读者可以感悟到的思想意境也越是深邃广博含蓄,它们往往超出了写作时的本意。最上乘的功夫叫返璞归真,可以使的本意和作品的引申意浑然一体,乃至令其本意反而模糊起来。   

对于诗词,我最感兴趣的是写作时的本意,而不是从作品中引申出来的思想。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句,它本是李商隐“对爱人的誓言”。当然,你尽可以理解为多么伟大的奉献精神,但据此理解的已不是写本诗时的了。我们读古人书,是不必拘泥于古人的,但要“想见其为人”,则非如此不可。这叫做知人论世,对主席也一样。  

可惜我对主席的了解非常有限,大多来自于96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传》。现在就依据我所知道的主席的“战斗生活经历”,对他的部分诗词作一个全新的解释。  

一、《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重阳。我看到这首词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个标题。所谓“重阳”,其本意是指“起死回生”。  

主席是在一场大病有了明显好转之后写这首词的。病得很严重,以至主席对曾志说过:看起来我这个人命大,总算过了这道“鬼门关”。更有意思的是,在国民党的宣传中他已经死于肺结核病了。共产国际在莫斯科也听到毛泽东病故的误传,第二年初在《国际新闻通讯》上发了一千多字的讣告。   

天时、人世以及这首词如此完美的“巧合”,让我觉得这首词的本意只怕不是来“表达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他是在为自己大难不死而庆幸,并借机“言志”。 下面的事实基本上可以证实这种想法。  

2、此处“战地”指何地?普遍认为这里的“战地”指“这年5、6月间,红四军攻占龙岩,蒋介石组织兵力会剿红军,红四军主力配合当地游击战争,9月21日,攻占上杭,击败敌人的会剿”。这种解释是“远水救不了近火”的,战争9月21日就已经结束,怎么能等到10月11日重阳节这一天才诗兴突发了呢?   

更重要的是,主席7月初就被迫离开部队,红军的这次胜利与他有多少关系?   

再说了,红四军攻克上杭县城后,在九月下旬召开中共红四军第八次代表大会,主席借口身体不好,不参加会议,红四军前委就给了他党内“警告”处分,并要他马上赶来。主席只得坐担架到上杭。大家见他确实病得很重,让他继续养病。主席和红四军关系已经搞成这个样子,主席的脾气大家都很清楚,他个性强,绝不可能在此时热心地讴歌曾经把他赶走了的,至今仍由陈毅等人把持着的红四军。   

所以我认为如果把这个“战地”泛指,不要特指,把它理解为与错误路线做的斗争,解释起来才合情合理。这种战斗他已经历多次了,比如三月初,中共湘南特委的代表周鲁就曾到井冈山假传圣旨开除了他的党籍。这样再看“一年一度秋风劲”,只怕你就不会再把它仅仅理解为单纯的秋景了吧。“一切景语皆情语”,读者如果认为诗词中的风光描写,就是风光描写,套孔夫子的话说是“不可以言诗”的。   

3、“寥廓江天万里霜”。对这句主流的解释实际上是相当不“和谐”的。说“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描绘的秋光、秋色明艳而壮丽”,又说这表现了“重回红四军前委工作时的激动心情”, 还说“选择寥廓江天与万里霜这两种形象,侧重表现境界开阔”。   

难道就没人注意到是“直到11月26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的”这个事实?重阳节前后,红四军内对他的误解还远没有消除,而他的病也只是有所好转,前委让他“继续养病”,根本没让他回军内工作。据我推测陈毅他们让主席参加“八大”,不过是想再拎出来批斗一番,打打“落水狗”,哪里会真心让他工作?所以这里的“必胜信心”、“激动心情”从何说起呢?   

“寥廓江天”意境固然寥廓,但后面又紧跟了个“万里霜”。“霜”字在中国语汇里与“胜利信心、兴奋激动”等不但不沾边,而且还恰恰相反。   

我认为主席实际上想说的是,他的正确主张还没有得到党内和军内的理解支持,革命前途依然凶险,不过自己的病已然好转,只要自己还活着,革命总是会有转机的。原其意,既喜且忧,此处用“万里霜”极言其忧既深且重。   

4、再说“战地黄花分外香”。这句不是当年原作,而是在 1962年发表时,由“但看黄花不用伤”改就的。这一个“伤”字,才正如一般解释的那样“反映了病中的心情”。一句“不用伤”,表明了他当时的处境——如果换了别人,是有充分理由“伤”的,并且是可以大伤特伤的。   

5、总结。至此我可以把这首词完整地翻译如下:   

在革命路线的斗争中,我可以一次又一次被打倒,但革命的真理是颠扑不破的。这次大病不死,又让我重起胜利的希望。   

革命路线的斗争犹如寒冷的秋风一次比一次冷酷,但在我看来却如醉人的东风,终将吹得春暖花。因为真理的燧石,愈是受到猛烈地敲打,就愈是发出灿烂的光辉,人们最终会接受我的正确主张。   

现在我的病已没什么大碍了,但党内军内对我的误解还没有消除,想想革命的前途,又是多么让人忧虑啊。   

    

十年前第一次读《毛泽东传》即有上述想法,激动不已,多方查证,竟也言之成理,很是陶醉一番。及与人探讨时才发觉“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从没人把这当回事,于是兴致索然。近日愁情百结,不免心中愤愤不平起来,随便写写,聊以解忧。在这里我一般直接写出我的理解,尽量不去引证。一方面是早已没了学生时代的锐气,本着“信者自信,疑者自疑”的态度,仅仅提供一种思路,不求说服谁。另一方面,诗词对主席来说不过是“雕虫小技”,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索索不足道”,本文也不是要对这些诗词做什么考证,而是作为印证主席当年心境的佐料。  

“文以载道”,文章不过是“道”的载体,“毛泽东思想”这个大道已经充分展示在《毛泽东选集》一至五卷中,执着于这些诗词上的细稍末节,“明查秋毫而不见舆薪”岂不可笑?   

   

二、《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主席自注:“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   

1、风景这边独好。这句没什么问题,一般都认为是中央苏区南部——在第五次“反围巢”一再失利的大背景下,主席指导下的会昌南线战局稳定,相比之下这当然是一道“独好的风景”。   

2、踏遍青山人未老。我认为一般注家对这句话的解释“相当不靠谱”。其实主席对此是说得很明白的——   

当时,中共和红军由博古,周恩来和李德(德国人)“三人团”领导。毛泽东被排挤出了领导集团,在会昌“养病”。赣南军区司令员龚楚去看他,酒后毛泽东喟然长叹,“我自从参加革命以来,受过三次开除中委和八次严重警告的处分,这次更将造成失败的责任,完全推在我的身上。现在,可不是我们井冈山老同志的天下了!” 说时竟凄然泪下。   

我认为主席所说的“踏遍青山”指的就是“自从参加革命以来,受过三次开除中委和八次严重警告的处分”这些。主席善以健笔写柔情,以苦为乐,视人生如旅途,履险如登山,且是秀色如画的“青山”。  

四月下旬,在他被冷遇三个月后经过周恩来同意,携带几个随员前往中央苏区南部的会昌视察并指导工作,并取得了“风景这边独好”的有利局面。我认为这就是主席所说的“人未老”。   

3、正话反说的下半阙。一般的注解认为,虽然心情郁闷,但笔下的景物生机盎然,“不大能感受到‘郁闷’的气氛”。而我的意见则恰恰相反。   

登高远眺,胸襟顿时为之广阔,本是抒发壮志的绝好场景,但古人“一上高楼万里愁”,为什么呢?对于古代文人或者对于任何一个抱负的人来说,人生的常态是壮志难筹。我们知道理想与现实差距越大,就越是令人抑郁,所以“伤情最怕上高楼”。登山与登楼在这方面作用是等同的。  

主席站在岚山岭上,近看“会昌城外高峰”,连绵不绝“直接东溟”,远看南粤诸峰“更加郁郁葱葱”,他的心境恐怕绝非东方不败那种“葵花在手,江山我有”的豪迈,主席在这里“哪不壶不开,偏提哪壶”,用自然境观的极度壮阔,反衬内心的极度凄凉。是“以乐景写哀景,益增其哀”之意。   

这也许有点“削履适足”,但问题是如果不这样理解,那将置主席自注于何地?再说这种做法在文艺上也有先例多多的。   

4、回头再看“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对这一句历来的注意是非常不够的,草草地引用一句谚语了事。在战场上主席历来是“慎重初战”的,他怎么会如此浪费笔墨,开头用九个字来表达一个如此简单的意思——“俺们登山走得早,天不亮就出发了”。   

我们知道任何伟大的作品,就其意思表达来说,不但不能有任何的不足,也决不允许有任何冗余,必须首尾相顾,环环相扣。以这个标准看,上述解释与后边的哪一句哪怕有丝毫的联系呢?没有,一点也没有。岂不怪哉?   

我认为这句话是非常具体的写实,后边“风景这边独好”正是主席“早行”的成果。   

这句话大致可以这样通俗的翻译:漫漫长夜很快就要过去了,因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就意味着党内“左倾教条主义者们”的破产。红军目前唯一的出路是战略大转移跳出包围圈。现在我就早早地来南线战场为“长征”做准备了。自从参加革命以来虽然屡受打击,但我坚持自己正确的主张绝不动摇。看,我到南线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这里的局势就已经稳定下来,与北线战场比较一下就会明白,这次“反围巢”失败应该是谁的责任。   

——虽然没有见到过任何相关资料,但我严重怀疑主席四月下旬由周恩来批准到会昌,完全是他自己主动提出的,就是为红军长征做准备的,而周恩来批准他去的根本原因也正是想为“反围剿”失败准备一条退路。   

这是不是太牵强了呢?我们再看看主席写这首词前都干了些什么,就会明白,如果他事先没有料到红军会“大逃亡”,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  ……  ……  ……   

“随着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利,特别是广昌保卫战的严重失败,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已被攻破,整个局势越来越危急。   

“四月下旬,经过周恩来同意,毛泽东携带几个随员离开瑞金,前往中央苏区南部的会昌视察并指导工作。这是他被冷遇三个月后才又得到的一次工作机会。   

 “五月间,毛泽东又出席粤赣省委召集的各级干部会议。他说:目前斗争形势很紧张,苏区越来越小,要求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深入开展查田运动;扩大白军工作,消除赤白对立;恢复钨砂的生产与输出,保护商人的正当利益;组织余粮大半出口,向白区购买布匹、食盐;整顿地方武装组织,清洗混入队伍的不纯分子,准备保卫胜利果实;做好扩红工作,完成扩红任务等。(注:这完全就是在为长征做经济、军事上的准备)   

“在经过一段时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指导刘晓、何长工等制定了南线的作战计划和工作部署。针对陈济棠的粤军同蒋介石存在矛盾的情况,他说:总的要摆正“打”与“和”的关系,和平局面是巧妙地打出来的。(注:1934年10月10日,中央工农红军第九军团抵达会昌县珠兰集结,并作为中央主力红军的左翼后卫从这里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毛泽东在会昌工作了两个多月,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央苏区南线的相对稳定的局势,同北线接连遭受严重挫败的形势形成鲜明的对照。一天,毛泽东带着几个战士登上会昌城外的岚山岭,远望南方,写下了《清平乐·会昌》   

……  ……  ……  ……   

在他登上会昌山那天,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革军委已做了重要决定,发布了《给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令》,派遣任弼时、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向湖南西南方向突围西征。这预示着,空前绝后、举世瞩目的长征就要开始了。   

我认为主席作为杰出的大军事家战略家谋略大师,其惊人之处恰恰体现在这句谁也没放在心上的“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上。   

4、结束语   

对本词的解说,也许有点过于另类,但这都是我第一次看《毛泽东传》时水到渠成,脑子中自然浮现的结果,似乎不能谓之穿凿。令人惊喜的是,数年之后无意中在一本书中发现了下面的话——“君”指何人,诸家有不同理解。20世纪60年代因为要翻译成外文,袁水拍、叶君健等人便去问毛泽东。毛泽东解释说, “‘君行早’的‘君’,指我自己,不是复数,要照单数译”。是啊,这里“君行早”说的根本就不是爬山这回事,在翻译时这个“君”字与他的随行人员有什么关系呢,否则主席的话又怎么能讲得通呢?  

这些个糊涂“诸家”是谁呢? “十年苦读,不如一朝顿悟”,真有这样的事吗?哈哈,哈哈……   

这首词在意思表达上更加曲折隐晦,从艺术角度看,则更加深沉含蓄,相比之下,主席晚年诸如“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词句,只怕就逊色多了。  

    

三、《十六字令·山》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坠,赖以拄其间。   

   

这首词解释起来有点麻烦,不得不多说两句。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尽管它非常重要,《毛泽东传》上却没有收录。我想可能是编者弄不准这首词具体作于何时何地,也可能是这首词的寓意太过明显,不便列出。我不知道是哪种原因,也许两者兼而有之。  

主席自注:“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注:包括此篇),反映了这一种心情”。理解本词的关键,就在对“这一种心情”的认识上。   

我认为这三个小令描述了“这一种心情”的三种状态,对应于长征中权力中枢变更的三个阶段。  

第一、斗争准备阶段。  

这里可以引用周恩来的话,“从黎平往西北,经过黄平,然后渡乌江到达遵义,沿途争论更烈,在争论的中间,毛主席又说服了中央许多同志”。对于这些斗争主席是早有准备的,比如长征前“毛泽东从政治局常委张闻天那里得知政治局委员要分散到各军团去随军行动的消息后,立刻到中革军委提了两条意见,第一、在转移时将他和张闻天、王稼祥安排在一起,不要分散到各军团;……”。  

主席一贯谋定而后动,不打无准备之仗。我想在遵义会议前,他已经为重回权力中枢作了相当充分的准备工作。主席的原话叫做“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第二、激烈斗争阶段。  

斗争暗地里一直都很激烈,但在遵义会议上以及会前达到了白热化。主席的原话叫做“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第三、斗争胜利。  

战争的一般规则是“杀人一万,自损三千”,但在遵义会议上,主席做了适度的妥协,只是取得了对军事指挥的实际决定权,而没有对错误的政治路线进行清算。党内高层依然团结,革命力量没有因为斗争而丝毫削弱。中国革命虽然形势危机但依然大有希望。主席的原话叫做“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坠,赖以拄其间”。也许这里的“锷未残”仅指主席(或主席一方的人)未受什么损害,这似乎更合文字上的本意。  

   

读者如果有耐心读到这里,就会奇怪,难道几乎所有注家对此小令的注释都错了吗?主席为什么当时不指出来呢?   

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也许主席不想说,也许想把谜底留待后人说,也许时人想说又不便说吧。  

    

四、《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一篇没什么特别要说的,我只想强调一点,本篇的核心在“而今迈步从头越”上。  

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遵义会议后,主席重掌兵权;二、这次战役,是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而现实中上红军也的确一改自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被动局面,在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从头开始,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更大的胜利。   

所以,此处的“雄关”,既可指现实中的名关险隘,也可引申为艰难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五、《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本篇下阙没什么好说的,因为最大的难题“苍龙”,主席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指的是蒋介石,而不是日本。为什么呢?革命的首要问题在于辨明真正的敌人。当年韩信登坛拜将对刘邦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今东乡(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 很明显,能与毛泽东一起争夺中国前进方向决定权的,只能是蒋介石而不是日本。  

然而,“君子一定不撒谎,但也没有说出全部真相的义务”。我认为本词另有一个中心,在上阙。主席心目中的“南飞雁”谁呢?谁“不到长城非好汉”呢?  

这个问题我本想重点说一下的,刚才网上一查,已经有人指出“‘望断南飞雁’隐射张国焘1935年9月擅自率8万红军南下”,我就不必再啰嗦了,所谓“不到长城非好汉”也应该是骂张国焘的。  

不知道是哪位高人,他一定是对这段历史比较清楚的。对这段历史比较清楚而又不说破的人是“揣着明白当糊涂”,是另一个层面上的高人。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欧洲金靴|教育之乱,祸起萧墙
  2. 星话大白|越南
  3. 李昌平:我的困惑(五)
  4. 邓论学习 (十二) 是四人帮搞的“血统论”吗?
  5. 是右就必须反,必须批
  6. 胡锡进为什么总改不了阴阳怪气的老毛病
  7. 谭吉坷德|决战,或许正在悄然开始
  8. 对菲律宾斗争的关键是,让它的挑衅得不偿失
  9. 到底是谁在夸《新闻女王》?
  10. 戴雨潇:疑似国家公务人员雇水军散布假信息操纵舆论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5. 这是一股妖风
  6.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7.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8.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9.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10. 天眸|人民正在期待 ——“第一主人公”毛主席的影视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大快人心,知名“电子宠物”在美落网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