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和它的潜台词
向来主旋律电影在中国是不太受欢迎的,民众们对这种主旨明确,爱唱高调,拍马溜须的形式是不以为意的,因为这样的电影它一张嘴就能瞧见喉咙以下哪点儿弯弯儿肠子,它情节单调思想空洞,无非是为现行政府唱赞歌罢了,政府为什么需要通过文艺形式来为自己唱赞歌?正因为他得不到赞扬的空虚感,才要千方百计地把谎话说上一千遍一万遍让民众相信他真的很好真的可以那样去赞扬,这是什么?这才叫愚民!不过“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工程也不是那么容易成功的,在前些年的挫败中,主旋律电影开始了进一步的摸索和发展,也渐渐掌握了观众心理,与时俱进地,由高高在上转而走向了迎合观众争取票房的道路。因为早期的高高在上形象并没有能达到主谋者预期的愚民效果,他们也开始晓得思想工作要放下架子走入民间才做得好的道理,于是他们假惺惺地开始走到民众的立场上去为民众创作,走感动路线刮怀旧风,这样的作品才会被民众接受,才能达到他们预期的深入人心的效果。《高考1977》无疑是在这条与时俱进的改革道路上取得了一个小小的成功,它的叫好又叫座,在影评界和票房上取得了双丰收。
而这双丰收背后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什么?是大多数群众认可了它,意味着主谋者成功地达到了颠覆历史愚弄民众的目的。不得不承认的是,他的这一次成功真的是花了心思的,他不直截了当地去给你填鸭式地灌输也不直抒胸臆地去与你感慨,而是用看似最朴实最平凡的情节不经意地加上他的意识形态对你进行一种“润物细无声”地思想渗透。如果你是不善思考看看故事情节就罢的,那倒还好些,但如果你愿意思考就会轻易地发现他的表演下极富内容的潜台词,而你若是在对过去的真相毫不了解的情况下就会很轻易地被他看似真实和感人的气场带进对他的潜台词信以为真的地步。那么下面我们就取几个情节来试分析一下并不难理解的潜台词。
情节一:1977年的东北农场里要通过选举推出上大学的人选,来自北京、上海的知青们自然都想通过这条路回城,但是选谁呢?两帮人决定以扛包的形式进行决斗,知道自己回城无望打算自杀的小根宝看到了一丝希望,他用瘦弱的身躯扛起了300公斤的大包,只要扛过了终点线就能得到大家的选票,他的对理想的坚持固然是令人感动的,泪水随着艰难的每一个跨步流了下来,但最终他还是倒在了终点线内,这时王学兵饰演的好青年(始终没听明白他的名字,没有字幕)把终点线改到了小根宝的身后,宣布他成功。所有人的泪水都伴着小根宝的一声大叫宣泄了出来。
潜台词:1.以扛包决斗来决定上大学的资格这一方式来暗讽文革时期选拔人才的荒诞。2.以回城无望就要自杀、不惜用瘦弱的身躯扛起300公斤大包的迫切想要回城的心情和大家跟着小根宝大哭宣泄的场面来暗指当时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青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来暗指当时国家领导人对知识青年的残害。言下之意:得多苦的日子才把大好青春的祖国花朵压抑得这般惨啊?
而事实上文革时期,毛主席废除高考制度的初衷是什么呢?是让每一个人都能上大学都能接受高等教育,而不是在西方教育弱肉强食的体制下竞争上学,这样的竞争是必然会导致人性的泯灭的,事实上三十年后他老人家的预言被不幸言中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为的什么呢?是为了打破资产阶级意识里小知识分子的精英情绪,而要和工农兵打成一片,接受贫下中农的朴素的无产阶级再教育。只是去过了几年贫下中农们一辈子都在过的劳动人民的日子,就觉得是受了天大的委屈是吃了天大的苦,这显然是少爷小姐的资产阶级情绪!这样的风气不改,社会主义如何实现?少爷小姐们叫嚣的自由平等又何有可能真的实现?
情节二:高考改革的“春风”渐渐吹到了这个偏远农场,“春风”吹来的场景是这样的:一片荒草原上,知青们甩出手中的火把点燃了草原,画面定格在了熊熊的烈火上,画面音是邓复出后的第一把火——高考改革的消息在广播中大力宣扬着。
潜台词:这个放火情节在整个故事里没有交代前因后果的,与前情后戏也是连接不上的,是显得很突兀的,但这一个画面所给予的时间是不短的,听那越来越激昂的画面音就知道这显然是一个高潮,是创所要表达的主题所在:烧掉过去那个三十年,迎来伟大的改革开放。
情节三:恢复高考的通知和文件都下来了,革委会主任、农场场长老池为了不耽误正在进行的大工程想阻止知青考试回城,一旦回城这工程就半途而废了。迫切想要回城的上海知青张国强“揭竿而起”以绝食行动表示抗议,并振振有词批判掌有公章的老池是独裁作派,对其大讲自由大讲人权。
潜台词:1.把无产阶级的人民好干部描写成手握印权而不放的形象,旨在污蔑其搞独裁搞专制。2.以张国强暗示其资产阶级价值观:知识青年应该要求个性解放、人权自由。
这二者的对立是什么?不正是当今高呼民主自由之伪自由派污蔑一党专制的场面吗?最终众人对张国强演说的赞同和支持不正是在意识形态上旗帜鲜明地昭示了对伪自由派他山姆大叔的民主自由的肯定和鼓吹吗?
情节四:终于所有的人都报上了名,赶考那天,拖拉机坏在了半道上,为了能赶上去县城的火车,所有人都疯了般地赶路。
潜台词:这个疯狂赶路的画面重复出现了很久,仅仅是在表现一种赶考心情吗?如前文情节一所要表达的一样,还是为了表现要迫切离开这地狱般的农场的心情。
但再高明的剧也终有失误,因为他逃脱不了客观规律的发展定律,知青们最后还是没赶上火车,把他们送进考场的,是在后面赶来的开着拖拉机的老池,这倒是颇有些意味的。
情节五:几次三番想要上吊的小根宝终于还是死了,在知青们爬上高处安装高音喇叭时不慎弄掉下来一个喇叭,小根宝飞扑过去推开了几乎要被砸到的曾救过他命的张国强,自己倒在了血泊之中。
潜台词:这个舍己救人的场面的确是令人震撼的,但这里还是不难看出创司马昭之心的潜台词,他最终还是安排让小根宝死了,不是真的想说被喇叭砸死的,而是意在表达被过去的这特殊的十年弄死的,他始终要让一个人死了,要用鲜血来痛斥这十年才罢休!要用这鲜血来激起不明其理的愤青们对那十年的痛恨。
情节六:黑五类出身的陈琼同学以全省第五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北大,却因为她黑五类的爸爸用假公章伪造了一份他被“摘帽儿”的证明而不能被录取,把知青们都看成是自己的孩子的老池来到招生办替她求情。招生办领导摆出一副新政府慈悲为怀的姿态说:现在不比从前,不讲什么黑五类不讲出身了,重要的是人才本身,反倒是没有这分假证明她就能录取。老池唯有感慨陈琼的爸爸好心办了坏事,然后恳求招生办领导看在假证明是因为他的疏忽才被塞到陈琼的档案袋里的份儿上,睁一只眼闭一眼放过去,让陈琼如愿录取。
潜台词:这一情节想说明什么?是在拔高老池爱孩子的形象吗?是,表面上是,但真实用意呢?稍有政治头脑的人就会从这里开始批判这位党教育出来的好干部,怎么能如此不讲原则毫无阶级斗争意识并且走后门呢?言下之意:你们教育出来的又红又专的革委会主任也不过如此!
情节七:全农场成绩最优秀的好青年王学兵拿着空白卷儿走出考场,对老池说,他放弃了高考,因为他答应过老池要留在农场,之所以会来考场是为了把爱着他要跟着他的陈琼送进考场。
潜台词:这一幕无疑是想用为爱情而牺牲自身前途的“伟大情节”来最后感动观众一把,然后在感动中观众们就信以为真了,没有能考上没有能回城真是巨大的损失。
那么,怎么留在农村就是损失,就是牺牲了?农村是地狱吗?这里想要宣传的一种价值观念是什么?是精英者们的精英意识资产阶级意识,即知识分子是高贵的,劳动人民是卑鄙的。
就在这些潜台词下,他们终于又一次成功地给群众们灌输了文革是罪恶的、发动文革的人是有罪的观念。
这三十年来我们所受的教育不正是如此吗?冠冕堂皇地鼓吹着后三十年的丰功伟绩,实际是在大肆抹黑前三十年,非得要否定了过去的才能表现出现在的好吗?就像喜儿的悲惨命运是地主恶霸是吃人的封建社会造成的一样,小根宝的死想要带给观众的就是对过去的痛恨情绪。我们这一代人是在谎言下被教育成长起来的,很清楚地记得我小时候也跟着教科书大骂毛大骂文化大革命,也跟着现行教育对改革开放感恩戴德,似乎只有邓救了人民,似乎1977年之前是个黑暗的地狱毫不亚于建国之前的水深火热,是邓把人民从这水深火热中解救了出来,当历史老师问我们几十年后几百年后会被我们记得的伟人是谁时,同学们齐声大喊:邓-小-平。
这里我无意于去评价这二人的个人功过问题,只是想说实在愕然于被歪曲的看似真理般的教育。几年后,我终于在自己的思考和观察中认清了别有用心之徒的真面目真目的。从生活本身出发,从人性出发,就会明白谁才是站在人民一边的。所以说只要我们愿意从善良出发去思考去观察,伪装得再好的丑恶终究是会被识破的!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