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建国大业》、电视剧《解放》以及相应的《谁主沉浮》、《战北平》、《北平战与和》等影视作品相继推出,形成了纪念建国六十周年的一个隆重热烈的序幕。
但是也有疑义:有人觉得《建国大业》夸大了国民党不愿意打内战、同室操戈(通过李连杰扮演的国民党海军司令陈绍宽之口);也有人还认为《建国大业》片还塑造了蒋氏父子的殚精竭虑、一身正气,实属美化夸张;还有的对《解放》表现毛泽东等中共最高领导保卫延安时的“打麻将”提出抗议,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影片有没有欠妥或者是需要斟酌的地方呢?有。比如《建国大业》表现统一战线可谓重中之重,不仅对于李济深的犹豫不决,反复表现,而“国母”宋庆龄的惊鸿一瞥更是点睛之笔,然而主战场呢?除去在东北我军攻打进锦州的战斗场面和林彪的几处出镜,平津战役就表现不多,至于淮海战役更是一个胜利的大全景一扫了之。震撼世界的“三大战役”就这样轻描淡写的带过去了。更不要说亿万百姓特别是广大农民对于人民子弟兵的忘我支持了(这点《解放》表现的不错,陈毅给一位支前失去儿子的农民下跪更是令人感动)。建国大业首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广大人民的支持下,从政治、军事上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的结果,难怪有人说这里的“建国大业成了政协大业”了!
限于各种条件,《建国大业》(包括筹备了五年的《解放》)等片子的拍摄,的确会有不少问题和值得商榷之处,但是我以为如果从整体和主流上看,这些作品的产生在当前还是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的。
应当说它还是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二十世纪那个震惊世界的事件——新中国是如何诞生的这段史实的。它首先完整的表现了仅有一百二十万军队的共产风党人如何在中国人民的支持下,仅仅在三年半的时间里就摧枯拉朽的消灭了国民党的四百二十万军队的空前战绩,证实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这个历史规律;再有它对“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蒋家王朝依靠美国主子打内战、代表四大家族奴役中国人民的本质和最后覆灭逃往台湾的不可逆转的历史命运,也作了如实的反映;还有,片子(特别是《解放》)浓墨重彩的表现了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最大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卓绝、浴血奋战和建立新中国的理想。特别是,血肉饱满的表现了其最高领导毛泽东的辉煌形象,使人民领袖的喜怒哀乐、音容笑貌再次回到了中国人民中间(在这里,我以为做导演和主演的唐国强同志的功绩是绝对不会限于文化领域的),而这,也是毛泽东在中国大地复活的一种方式和体现(影响越来越大“红歌会”也是其一),是对形形色色、明明暗暗的“反毛派”的一个有力的还击。或者说,历史本身的强大力量正在通过文艺手段展示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有了以上几点,我觉得其余都不必求全责备的或是可以商榷的
多年来在我们的银幕荧屏乌烟瘴气:不仅仅充斥着“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且增添了“尼姑道士,土匪娼妓”,描绘“地主资本家”更是频频闪亮登场。这种情况下,歌颂共产党、歌颂毛泽东的文艺作品,(包括此前的《大决战》、《大转折》、《重庆谈判》、《风雨下钟山》、《开国大典》等等)就像是一剂清新剂,给广大观众带来难得的新鲜空气和灿烂阳光。这对于中国人民,特别是远离革命历史的年轻一代,显得尤为宝贵。而对于那个艺术上东拼西凑、历史上胡编乱造、政治上彻底反共的《集结号》一类,更是强有力的消毒剂。
2009.9.20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