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山大叔—大俗文化可以休矣!
柯孜
一
虎年伊始,针对本山大叔——大俗文化肆虐央视平台和卫视媒体,近日纸媒和网络群起而攻之。
一个草根出身,多年来给亿万观众带来笑声的民间艺人,赵本山因何招致如此众怒,受此鞑伐呢?统观他的舞台小品、几部电视剧和他本人暴富后的得瑟(张扬),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 低俗
赵本山最初在春晚的几个小品,如《相亲》、《小九老乐》、《昨天、今天、明天》、《说事》、《牤牛屯模特队》等,尚有一定的思想性、艺术性和黑土地的气息,加上他在民间演出练就的诙谐幽默,确实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但是,后来“异化”成了亿万富翁的赵本山的作品,无论小品、电视剧还是舞台演出,却就几乎都是以俗取胜的低级东西了。
文化艺术作品并不简单地排斥来至民间的纯朴和通俗,但他如今所依赖的却是低俗。他的作品不遗余力地揭示、夸张、虚构、渲染各种低俗、愚昧、丑陋的人和事,而且作品风格、语言、腔调、演员形象和表演(如他捧出的小沈阳等)也极尽丑陋、愚昧、变态之能事。
二、空泛
赵本山的作品,尤其反映农村题材的电视剧,除了《刘老根1》、《乡村爱情1》还比较有些内容之外,后边的几部就越来越离谱,远远脱离了中国农村的生产、生活实际,根本谈不到揭示现实农村的本质矛盾,更不去弘扬农村、农民中健康和积极向上的东西,而是不厌其烦地展示一些残存在他们记忆中的农民的粗俗、自私、小气、狭隘、偏执、嫉妒、懒散等等落后鄙俗的人和事,利用电视剧这个现代媒体来抖舞台小品俗不可耐的包袱和语言。
他的电视剧里,大都节奏缓慢,磨磨叽叽,屁大个事儿就能铺展一两三集。无限制地抻面条,黏黏糊糊地搞笑料,真是温水煮青蛙,让亿万观众在潜移默化里被低俗化、麻醉化,不知不觉中荒废着人们宝贵的时间和生命。
三、 侮辱残疾人
赵本山的出道就是以侮辱残疾人开始的,而且为了大名大利,从他的处女秀《摔三弦》、《大观灯》扮演盲人(他的搭档,扮演的是一位瘸子),到后来的《卖车》、《卖拐》,包括他电视剧里的人物,不是磕巴就是咧嘴,不是驼背就是踮脚,“把夸张的笑料,撒布在残疾人的痛苦之上”,“ 在中国人最看重的春节晚会上,连续三年演出的是同一主题——关于残疾和坑蒙拐骗——而且连续三年获得大奖。”“赵本山的搞笑,的确隐藏着某种值得深思的倾向。拿我来说,去年春节,我曾与一位有腿疾的朋友一起观看赵本山的演出,就注意到他在满堂的哄笑中无地自容的惭愧。”(引文见【百味论坛】《境外人看赵本山:笑声的背后 有种倾向应该正视》发表于 2005-10-9 )
四、嘲笑弱势群体
赵本山今年被万炮齐轰的春晚小品《捐款》,就是拿弱势群体开涮的例证。正如网友所说,“当被捐款人给赵本山跪下时,赵和刘能(王小利)竟然在打情骂俏!被捐款人的凄惨生活竟然被赵本山剧组当做笑料,这反映出他们最起码的良知都没有。真的想不到这样低级庸俗的小品怎样上的春晚,怎样被选上的。”(引文见【青岛新闻网】《赵本山剧组连起码的良知都没有》 2010-2-20 )
五、丑化东北农民乃至整个东北人
赵本山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在他的作品中,无论小品、电视剧还是舞台演出,为了所谓喜剧效果,吸引观众的眼球牟取私利,使出吃奶的力气丑化东北农民乃至整个东北人。
在他的小品中,包括他本人的艺术造型,几乎全是拉拉遢遢、衣帽不整、土里土气、痴儗呆傻的形象。尤其在他的电视剧中,大多数农民人物几乎全是歪瓜裂枣,又蠢又笨。他所编织的情节中,傻子都能看明白的事情,其主要人物却硬是划不开拐,转不过向,显得那么低能、脑残或者智障。
在语言的处理上,他极为夸张地创造了一种低俗的、咵得要命、土得掉渣的所谓东北方言,把虽有一定地域口音却基本标准的东北话搞得很臭很傻,让全国人民所耻笑。
笔者看到《新民周刊》有一篇报道,题目叫作《每个东北人都是赵本山》(见 2010-02-22 《新民周刊》)。发表此种见解的人士虽不一定是恶意,但却没有清醒地认识到,把赵本山等同于整个东北人是一种对东北人的贬低和侮辱。
东北全境的亿万农民,真的像赵本山作品所表现的那样低俗、愚昧、小气、自私、嫉妒和弱智吗?真的像赵本山那样寡鲜廉耻,低级庸俗吗?当然不是。就笔者下乡采访所接触的深山沟里的农民来说,虽然尚未脱贫,生产生活都很艰难,但在艰苦朴素、埋头苦干的同时,大都有着非常精明的算计。他们在国家相应政策的鼓励下,根据不同地域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搞生态经济,特色经济,旅游经济,为了生计和富裕而勤于劳作。绝不像赵本山电视剧里诬蔑的那样,一天晃晃荡荡、无所事事、鼠目寸光,自私自利,低级下流,张家长李家短,整天游手好闲光会扯淡。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们仔细地分析赵氏作品,他表现的确实是东北农民,这些作品也是给农民看的。可是,到底是他想用自己的作品为农民服务呢,还是利用这些编织出来丑化农民的故事为自己牟利?这就成了一个严重问题了。作为一个可以斥亿万资金买飞机,可以花13亿在海南圈地,可以在养病期间过着皇亲国戚一般奢侈生活的文化大鳄,还有体恤农民兄弟的淳朴感情吗?
每每看到他在其小品和电视剧里提到他的家乡铁岭开原,就必然让人为他的下乡父老蒙羞。难道铁岭开原的农民,就像他在作品里表现的那么猥琐低级、智障蠢笨吗?据说,他拍电视剧伊始,就很少投资,不仅大刮地皮,所启用的徒弟班底,基本也是不给或很少给劳务费的。人们认可他的盘剥,地方官员指望他这个大名人给自己造势,跟他演出和拍剧的徒弟们则企盼一夜成名。
还是毛主席说的深刻:“真正人民大众的东西,现在一定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领导的东西,不可能属于人民大众。”(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六、与强势媒体联姻侵犯公共文化利益
这次炮轰赵本山,已有媒体和网友披露出他与强势媒体联姻,疯狂牟取暴利侵害公共文化的问题。
有网友尖锐地发问:“央视春晚是否已经成为刘老根大舞台年终版?!央视春晚是否已经成为刘老根大舞台的明星孵化器?!”“象这样发展下去,中国的文艺会越来越差,没有内涵,没有基础,几张老脸占领春晚几十年,成了精神贵族,也有很多傻子跟着起哄,这样下去,终会给中国文化带来历史性的伤害。”(以上见 2010-2-13 「凤凰论坛」)
还有网友质疑:“一个来自农村基层的演艺人,能够超越那些科班出身的演员,并且不是昙花一现的,而是持久稳固地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舞台上的台柱子,这是一种非常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是什么成就了赵本山的春霸地位呢?”(「人民网-强国论坛」[ 我是下士 ] 发表时间: 2010-02-12 )
也有海外传媒发出了感慨:“如果把一种地方局部的民间方言与诙谐调侃当成中国文化来代表,你说是不是有点过分稀释中国文化了?稀释到将国家文化的巨大重负压到一位民间艺人的双肩上?怎样形成这种局面不必说,但凭这种局面延续十几年,就说不过去了。一代人的文化营养是靠这类小品充填的,这一代人在智力开发方面付出的代价将会在特殊时期的特殊位置显示。这不仅仅是弱智的问题了。”(星岛环球网-敏思博客《赵本山=中国文化吗?》 2010年2月20日)
更有主流纸媒上指出:“以赵本山为核心的文化集团,在娱乐界已是一座不可小觑的山头,这座山之高,直接链接着央视春晚巅峰时刻,它们之间俨然已是利益共同体,央视可以通过赵本山小品获取收视率和广告收益,而赵本山也可通过春晚来推出他的新弟子,这些新弟子作为本山文化集团一员(对赵本山行过跪拜大礼),在新的一年里就可以在全国舞台与广告上,攻城略地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来自民间的文化集团借助央视的文化垄断,实现了文化效益与经济利益双丰收,我们不仅需要警惕这样的文化垄断,更要有措施来限制这样的利益集团对民间公共文化的侵蚀。”(以上见 吴祚来:《警惕赵本山集团以垄断侵蚀公共文化》 2010年02月15日 《新京报》)
这次春晚的《捐助》已被媒体披露,整台晚会“广告植入收益近亿元,其中赵本山的小品《捐款》创收高达近1500万元排名第一。据东方早报记者了解,某网站的贡献毛估将达500万元,那家“寡妇”送的“1573”(国窖酒)酒厂方面的贡献有近400万元,甚至提到的城市也应该有公关植入,约300万元。”(见【秦全耀博客】( 2010-02-18 ))
笔者要补充的是,赵本山的大俗文化侵害公共文化利益还表现在,常年力推他那些低俗的文艺作品,不仅误导广大观众的欣赏情趣,降低民族的文化素质,而且必然排斥很多艺术品位高雅、思想内涵深刻的荧屏作品的面世。
众所周知,央视一套黄金段和八套电视剧频道,是电视剧作品的最佳展示平台,据说审查这一关历来很严,好多远比赵氏农村题材电视剧品位佳、内容好的电视剧都很难挤进去。让人搞不懂的是,那些曾为《红色摇篮》这样的红色主旋电视剧,既热烈鼓掌又泪流满面的审片组成员们,为什么会对赵本山那些如此低俗乏味的乡村系列高抬贵手,大放绿灯,让其每部剧都无一例外地占据一黄和八黄这两个大众传媒制高点?
是他们没有一定的鉴赏判断力吗?显然不是。那么,如果不是上述披露的巨大经济利益所驱动,包括由来已久的“潜规则”在起作用,恐怕更合理的解释就是,他们意欲利用赵氏这些低俗搞笑的玩意麻痹民众,粉饰太平。
据《大连晚报》报道,由于赵氏《乡村爱情故事》剧中大量植入广告,剧情拖沓松散,情节设计虚假,收视效果极为不佳,不少观众干脆讽刺此剧就是广告剧。更有学者呼吁央视应该停播,认为“没有强调农村基层党组织不真实”,存在严重的政治问题。
盛大林指出,在该剧中,松山镇的一切事务都是由镇长主持,象牙山村的所有事情则是由村主任说了算,从未出现过镇党委书记和村支部书记的影子,甚至从未提到过镇党委和村支部。这不符合中国国情,也肯定不符合事实。他犀利地诘问:“编剧不懂,导演也不懂吗?导演不懂,制片人也不懂吗?制片人不懂,审片人也不懂吗?审片人不懂,中央台也不懂吗?作为国家电视台,央视怎么能在黄金时段播放存在严重政治问题的电视剧呢?”(见 2010年02月23日 15:14 大连晚报)
二
二十多年来,在号称盛世的中国,赵本山的大俗文化一俗到底,长盛不衰,确实不是一般的文化现象。
正如网友所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的年代,以赵本山为制造业代表的庸俗笑声淹没了一切。”“赵本山的崛起,反映了精神的低迷和理想的缺失。”“‘赵本山现象’恐怕一时难以改变,人们跟着流行走,传媒争着向广告效应看齐。这是一个广告为王、金钱为王的时代,这是一个只管哈哈一乐,不作深层思考的年代,你有登高疾呼的自由,人家也有全当耳旁风的无所谓。”(见【百味论坛】《境外人看赵本山:笑声的背后 有种倾向应该正视》发表于 2005-10-9 )
须知,这位红得发紫的赵大叔,二十年来不仅一直是春晚舞台的霸主,而且所拍的电视剧《刘老根》(1-2)、《乡村爱情》(1-2)、《马大帅》及眼下正在热播的《乡村爱情故事》也始终占据着央视一黄频道,甚至俗不可耐、收视率不佳的《关东大先生》也能在央视八套黄金段被推出。还有他的“刘老根大舞台”不仅立足京城,他那一套二人转出身的小品班底,也已经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卫视联姻,每晚都推出“快乐营”一类内容空泛、情趣低俗的四不像节目,闹哄哄地娱乐着观众。
所以,久而久之,已形成了一个不折不扣、货真价实的本山大叔——大俗文化,并坐大坐强,他旗下那个囊括了电视剧、电视栏目、舞台演出等娱乐产业的“本山帝国”(网友语),几乎涉袭大江南北,占据黄河以北的半壁江山。
所以,海外传媒才有人发问:赵本山=中国文化吗?
那么,一个国家的文化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试想,它仅仅是娱乐和消遣吗?仅仅是茶余饭后找个乐子吗?仅仅是一种非物质商品吗?仅仅是个人发财致富和媒体大赚其钱的途径和工具吗?只要不突破政治(反对执政党)和道德(色情淫秽)底线,不管多么空洞乏味,多么庸俗低下,都可以大行其道、极力推崇,毫无限制地占有文化媒体资源和广大群众思想文化的空间,任意麻醉和愚弄民众吗?
关于文化,比较权威的解释是: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见《现代汉语词典》)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
文化分多个层次,其中的心态文化层,是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文化是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是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政化(即不同时期的执政者倡导的文化)是文化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政化,就有什么样的文化。 (见百度相关“文化”词条)
由此可见,文化“蕴涵人最高贵的意义,以信仰真理;知识善行;仁爱美情来砾炼人格,是人最高贵的意义,也是文化的最高表达。”就连英国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泰勒(A.J.P..)都说,“文化对于人类来说,就象是本能对于动物一样,都是行为的指南。”
中国历来尊崇“文以载道”思想。其实,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各种文化,就是承载着伟大的、朴素的、科学的、丰富多彩的、富于教化的中华精神文明。所以,“思想和理论是文化的核心、灵魂,没有思想和理论的文化是不存在的。”(见百度相关“文化”词条)
本文以上所引网友和专家的诘问,是基于文化的本质,基于对国家民族的长远忧思而发的。他们的本意并不是针对赵本山这个民间艺人,而是针对相当一段时期的“政化”——执政者的倡导而言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层在“三个代表“思想基础上,对新闻(包括文化艺术)提出了所谓“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和指导方针。
按体制内的权威解释,“三贴近”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实际,是社会生活的实际,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群众,是社会实践中的群众,实际生活中的群众。实际是根基,生活是源泉,群众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里,文化所要贴近的三个方面没有错,这样阐释文化的“根基“、”源泉“、”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没有错。但是显而易见,这里缺乏指导思想、理论的核心和灵魂,忽视了文化对民众思想素质的提升和不可或缺的教化作用。
因为,按着“三贴近”的原则和方针,不容易区分文化艺术的良莠好坏,很难把握一部作品的思想倾向、价值取向,混淆了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界限。不是曾有影视主管部门的领导,义正词严地批评《蜗居》的低俗,甚至遭到禁演禁播吗?为什么没有相关领导和主管部门出面批评赵本山的媚俗低俗呢? 《蜗居》尽管有一些负面的东西和瑕疵,但它是十分“贴近”目前社会现实实际和广大民众生活的,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符合人民群利益的,因此,才与包括80、90后在内的亿万人民的感情发生了强烈的共鸣。与赵本山那些低俗而粉饰现实的电视剧相比,至少起到了批判现实、认知社会的积极作用。打压《蜗居》怂恿赵本山,不是极具讽刺意味地证明了,一些主管意识形态的领导,在执行“三贴近”原则方针时的虚伪和自相矛盾吗?
说到底,正是“三贴近”原则存在着缺乏指导思想、理论核心和灵魂,忽视了文化队民众思想素质的提升和不可或缺的教化作用这两个缺陷,才使这一文化方针无法抵御市场经济、私有化进程所带来的毁灭性冲击,才使整个国家的文化被金钱和利益所绑架,造成了良莠不分、毒草丛生、消解崇高、背离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混乱局面。
三
今年1月30日,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该报告指出:按照历史经验来估算,中国21世纪末晋级发达国家的概率为4%。“ 如果考虑到中国21世纪人口将达到13亿—15亿,而整个发达国家的人口只有10亿左右,中国现代化的概率比4% 还要小。”
该《报告》的主持人、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告诉媒体,“要增加在本世纪末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可能性”,就要走“综合现代化”之路,“将在国外分步进行的第一次现代化(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和第二次现代化(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型)同步推进。”。他还说,“在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已经完成五分之四,而第二次现代化仅为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二。”(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第6期 韩永 王家敏文 )
很显然,从国家民族的长远目标和全局出发,为了彻底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实现第二次现代化——工业化社会向知识化社会的转型,除了重视经济上的硬实力之外,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发展愈发显得重要而迫切。
最近,在散布各大街小巷的网吧里发现,众多的青年不但多数在玩各种游戏和聊天,而且粗话、脏话不绝于耳,互相谩骂之声鼓破天棚。据网吧管理人员介绍,这是一段时间以来出现的“骂族”,目的是宣泄内心的郁闷和不满。
请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文化现象?媒体早已曝光了80后白领的“嚎哭一族”,现在怎么又出现了什么“骂族”?
随着商品经济、私有化进程而带来的地区经济失衡、分配严重两极分化、资源环境破坏压力大,民族矛盾不断上升,贪污腐化难以遏制,全国普遍道德水准下降,人生理想信念丧失殆尽,我们的文化建设这个软实力还能如此这般地继续下去吗?还能允许赵本山一类大俗文化泛滥成灾,肆行无忌吗?
所以,为振兴民族文化,提高人民精神素质之大计,我们不能不大声疾呼,本山大叔——大俗文化可以休矣!
( 2010-2-24 )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