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纪念《沁园春·雪》发表65周年
乌兰华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中国革命摆脱了一次严重的危机,人民革命力量得以重新聚合壮大,革命形势发生根本变化。但国民党东北军、西北军、晋军和“马家军”等几路强敌数十万人迅速围困陕北这块狭小而贫瘠的土地,国民党中央军胡宗南部也逼近潼关,红二、六军团和四方面军还在长征途中艰苦征战,党和红军依然危机重重,国民党叫嚣这是“剿共”的最后五分钟。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步伐,铁蹄踏向华北,把中华民族逼至绝境,民族危亡唤醒了中国人民。12月17—25日,红军在陕北刚刚站稳脚跟,中共中央就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全国的政治形势、军事战略和党的路线策略问题,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在新的历史时期即将到来之际牢牢抓住革命的主动权,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了抗日救国的历史重任。两天后,毛泽东同志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全面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系统阐述了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策略和任务,进一步指明了党在新形势下的战略方针和奋斗目标。
为了表达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坚决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真诚愿望,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亲自挂帅,携彭德怀、刘志丹等,率领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从陕北清涧东渡黄河,发起东征战役,准备在山西西部开辟局面,然后转往绥远直接对日作战。5月,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局出发,放弃东征计划,撤回陕北。这次东征,在山西的几个县开辟了工作,扩大了红军,虽没有完全达到战略企图,却为以后八路军三大主力东进开辟抗日根据地作了先导,同时,也诞生了我国诗词史上又一里程碑之作——《沁园春·雪》。
初春二月的秦晋高原,时令虽至,但春天的气息尚未到来,大地依然被严冬紧紧地包裹着。正当毛泽东同志在黄河边一个叫袁家沟的小村庄策划渡河时,天空中飘起了鹅毛大雪,霎时间,北国山河被纷纷扬扬飘落的雪埋得严严实实,一片银装素裹,煞是壮观,寒冬毫不吝啬地为这只艰苦征战、无畏不惧的伟大军队和她的伟大统帅展现了一幅雄浑的雪国画卷,也昭示了中国革命的惨烈和悲壮。具有非凡诗人气质的毛泽东同志,矗立山头,凝望茫茫雪原,透过迷雾,穿越视野,以他那无产阶级战略家的宽阔胸怀、革命家的超人气度、思想家的无限深邃和革命浪漫主义的无比情怀,把这壮丽的雪国景色与中国历史、中国革命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远大志向和必胜的坚定信念相联系,用饱蘸革命激情的巨笔,书写了这一不朽诗篇,为中国文学事业乃至世界无产阶级文学事业点亮了一盏光辉的明灯,照耀在中国人民和世界革命人民的心头,经久不衰,在几代人中广泛吟诵。这首词以气势磅礴威震词坛,其豪放大气为辛弃疾、苏东坡所不及,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新高峰、新境界,受到人们普遍推崇。
是啊!在革命遭受重大挫折,元气尚未恢复的情况下,在“敌军围困万千重”,革命形势依然危机四伏,中华民族生死危亡的严重时刻,毛泽东从容借景抒情,通过赞美北国风光,热情讴歌无产阶级,满怀憧憬革命事业的美好未来,表现出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政治信念、顽强的革命毅力、卓越的革命智慧和非凡的洞察力。长城南北,黄河两岸,在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毛泽东看到的不是被冰雪封冻的沉寂,而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样浩浩荡荡的伟大运动;冰封雪飘,狂飙呼号,在广袤无垠的北方大地,毛泽东不仅看到了祖国河山在寒冬中的壮美雄姿,更看到了雾散天晴后万里江山的娇美,不得不让人们发出“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感叹;白色恐怖的绞杀,日本帝国主义的炮火,毛泽东看到的不仅是革命者们浴血奋战的悲壮,更看到了革命的光明前途和祖国的美好未来!他站在历史的高度,站在无产阶级革命的高度,浏览如画江山,评判千古英雄,向世界自豪地宣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数用革命思想和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无产阶级英雄们,必将能够创造历史上任何英雄所不能也无法创造的光辉业绩,一定能够创建一个崭新的人民中国,把中华民族引入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共产主义大道!
回顾中国革命的历程,不正是这样吗?这恰恰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叱咤风云、吞天纳地的大气魄,融汇古今、超越时空的大智慧!
不朽的作品必将产生神奇的效应。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同志“以一身系天下之安危”,冒着生命危险,坦然来到国民党统治中心,进行为期43天的重庆谈判,把和平建国的曙光带给了人民大众。期间同诗人柳亚子互赠诗句,毛泽东同志最后把这首《沁园春·雪》抄赠给了柳亚子(即为《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所说的“索句渝州叶正黄”)。柳亚子看后连称“大作”,惊叹之余欣然和词一首,以“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的诗句高度赞美《沁园春·雪》,并把和词和原作交予《新华日报》社要求一并发表。因毛泽东同志已返回延安,未经本人同意,《新华日报》社不敢擅自做主,便先发表了和词。不久,《新民报》晚刊副刊《西方夜谭》编辑吴祖光转抄到了原作,后附一段热情颂扬的评语后刊发。不多几天,《大公报》又把原作和和词一并转载。一时间,山城重庆齐声传唱,各种报纸纷纷转载,大量步韵、唱和之作和评论文章也见诸报端,引起了轰动。国民党不甘示弱,蒋介石亲自命令号称其党内“第一笔杆子”的陈布雷,组织一批文人墨客,在《中央日报》、《和平日报》等国民党控制的报刊上接连刊登围剿《沁园春·雪》的诗词。重庆的进步人士以及根据地的民主人士也竞相发表诗文反击,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战持续了将近一年。国民党还秘密组织党内文人填词,企图选用几首有分量的,以国民党主要领导人的名义发表,在气势上压倒毛泽东。但忙活了些天,竟没有拿出一首像样的作品。以后又在南京、上海等地雇佣“高人”填词,也未达目的,只得暗暗收场。毛泽东无意间点燃的这场文化大战大获全胜,一首词征服了国统区知识界,人们对这个红色“匪首”刮目相看,从而改变了对中国共产党的看法,使大批有志之士在历史大转折的抉择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星转斗移,时光流逝五十多年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些不怀好意的人自知无法在诗词上和早已逝去的一代伟人较量,便使用卑劣伎俩,又玩弄起编造谎言的把戏,妄图制造一个惊天大案,颠倒事实,欲盖弥彰。胡说什么这篇千古绝唱是毛泽东的一个秘书写的,被毛盗用,某秘书临终前要求著作权。这等下作的阴谋,是经不住阳光照射的。谎言一出,即被正义的人们用铁的事实戳穿,妖风没有刮起来,反而把他们的狼子野心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遭世人唾弃。
还有一些人,学作国民党“鸦鸣蝉噪”,继续吹毛求疵,仅以毛泽东同志在词中例举了几个封建帝王为由,强词夺理地说毛泽东具有帝王思想,进而攻击贬低,这实在不值得一辩。
诗词是诗人品格和思想的艺术凝练。今天,再一次品读这首光辉诗篇,我们不仅要深刻理解诗词的本意和诗词所反映的广阔的历史背景,品味伟大领袖的风采,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诗词进一步认读毛泽东,领会毛泽东思想的真谛,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放眼世界,把握未来,学会分析判断复杂情势,掌握历史发展主动权的本领,直面疯狂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直面严峻的“和平演变”攻势,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大气魄、大气概、大精神,坚定信念,沉着应战,搏击险滩恶浪,荡涤污泥浊水,努力为复兴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