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酒后听到老板高声吟唱:“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纠纠……”不禁眼前一亮,似乎忘记了眼前的一切,茫然间恍然间又置身于30年前,我那童年少年时代。
还是在莫斯科,05年过春节,那是我第一次在国外过春节,听到楼宇间一位女同胞细声哼唱:“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啊,样板戏!革命样板戏!那个曾经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又曾经那么遥远,那么陌生。此时此刻却让我激动得不禁泪下了。
听人说,人的一生要数童年时代的记忆最难忘记,也最觉美好。而我的童年少年则是伴随着八个革命样板戏成长起来的,样板戏深深地植入我的生命之中,早已构成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记得还是上小学开始,那是1971年冬天吧,父亲买来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好像那是全村第一台收音机了,从此这台收音机成了我的宝贝,也就从那时起,电台里播放的样板戏成了我几乎唯一能听到的娱乐节目了。《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杜鹃山》里面的所有唱段对白自己几乎都能唱下来,念下来。那时无论是广播,还是群众演出,还是学校文艺演出都是排演样板戏。有次中学高年级同学在我们村演出《智取威虎山》,简易的演出舞台上,大哥哥大姐姐们穿着草绿色军装,扎着军带,一板一眼地唱着,自己在台下看的羡慕极了。真想上台和他们一起唱,当时的情景今天还记得清清楚楚。
那时同村的社员们尤其是知青们一到国庆节也都排演样板戏。演出前都在自家院子里反复练唱。那时社员们平时的劳动强度都很大,远比今天的民工辛苦,吃的还不如今天的民工们好,可在当时,他们收了工还都有说有笑,政治热情高涨,不是参加批斗地主活动就是排演节目,今天看来也不知从那里来的那股劲头了。
童年少年的记忆几乎都是小伙伴们在野地里的打猪草,在鱼塘里戏水。在青纱帐里抓野兔,爬树掏鸟蛋,在河沟抓鱼,也曾经几次被蛇追得丢了魂儿没命地飞跑。傍晚,伴着西下的余辉,背着满满一筐猪草,一路高声唱着一段段样板戏,“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来到深山要消灭反动派,改地换天闹革命……”上中学了,骑车要1个小时的路程,不论是一月早晨刺骨寒风的上学路上,还是四月飘荡着柳絮暖暖春风的放学后,一路上几个同学也总忘不了唱上几段。
上大学后第一个晚会,同学们个个都拿出看家节目,有说快板的,有说笑话儿的,也有说相声的,自己还是唱了一段《奇袭白虎团》严伟才那段《打败美帝野心狼》,那是我第一次登台,嘴巴都不知怎么张了,腿肚子都直哆嗦。好在自己这些唱段很熟,也博得了同学们的喝彩。自那以后,自己成了全班京剧界代表和权威,只是我们的班长总不服气,老说样板戏不是正统的京剧。从那以后自己才真正下决心学传统京剧了。
参加工作后,遇到晚会自己照例还是唱样板戏,这时传统戏自己也开始入门,梅兰芳,张君秋唱段是我的最爱,才逐渐领略了传统京剧的博大精深。但也始终替代不了样板戏在自己心中的位置。那是2000年夏天,单位组织去北京十渡旅游,自己和3个男同事第一次蹦极,在克服恐惧后毅然跃入78米高空。那天我们几个人成了英雄,晚上的篝火晚会上,喝了很多酒,推杯换盏之间正遇一个东北旅游团2个人唱《智斗》,缺阿庆嫂,自己壮着酒劲自告奋勇走上前客串了青衣,大获成功,赢得满堂喝彩。
几十年来,样板戏伴随了自己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不论高兴还是痛苦是痛快还是郁闷,自己也会在样板戏的哼中得到释放和慰籍。情绪高涨时会唱道“今日痛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烦闷时会唱“风声紧,雨意浓,天低云暗”,想念亲人好友时会哼起“支委会上,同志们语重心长,千叮咛万嘱咐,给我力量……”
自己也时刻留意媒体上对样板戏的任何信息,不客气地说,直到今天,我们的社会没有一个科学严谨公平的态度来评价对样板戏。被西方洗脑了的精英们控制的不良媒体更是竭尽一切不实之词对它恶意嘲讽和谩骂,最典型的一句话是“八亿人八个样板戏”,什么脸谱化什么公式化左倾不一而足。
但样板戏似乎永远活在百姓。今天45岁以上的中国人恐怕没有不会哼唱几段的。
我也同样看到不少80后们刚一接触到样板戏的唱段被震撼和折服的样子,《红灯记》在台湾的演出更是盛况空前,不少现场老观众没等看完泪流满面……
自己最珍爱的收藏也是样板戏的,从最初的磁带到VCD光碟,到现在的VDD光碟,自己无论走到那里,不论是湖南湖北,广东山东,凡听到哼唱样板戏的都会觉得找到知音一样的激动,亲切,没有了距离感。
自80年代以来,样板戏在舞台上广播电视等媒体上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有些人总会带有情绪化的观点去说样板戏,有的人甚至说样板戏早已经变成文化上的恐龙化石,但如果你去看看近些年每次复排演出的盛况,台下那黑压压的观众,那张张激情澎湃的脸,就会觉得样板戏并没有消亡,她深深地植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百姓中间,生命力依然那样顽强。客观地说,以样板戏为代表的现代京剧实际上达到了中国京剧艺术的一个高峰,无论是题材,唱腔,配乐,道白,武打,布景甚至观众人数远非传统戏可比。备受一些人质疑的极左色彩,其实也是那个年代真实历史的反映,并无一丝夸大。历史就是历史。
每次听到样板戏那动人心魄铿锵有力浑厚阳刚的旋律时,总是有些难以控制的全身颤栗。那些看不起文革时期只有“八个样板戏”的,也不知道能举出改开30年以来的哪一部电影、电视剧、歌舞剧等来做例子,从而论证现在的艺术成就超越了那几部样板戏。也因此证明能有一部作品可以从最深处地打动几乎所有的观众。他们是举不出来的,不要说超越的没有,就是比肩的,也绝无仅有。成千上万的艺术作品,竟然加起来也抵不过任何一部样板戏!
经历过样板戏的洗礼,再来看看这些年京剧界的所谓“弘扬”剧目,犹如痛饮一杯琼浆后再喝白水一样索然无味。今天的电影更是远离了百姓,充斥了商业炒作。和今天无病呻吟的影视人物相比,李玉和,杨子荣,严伟才,郭建光,洪常青,江水英,赵永刚闪亮的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仍然是那么高大魁梧,英气逼人。
摘自本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liucaizhen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