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被冯小刚“大材小用”了的唐山大地震
一座楼房倒塌以后,一块塌下来的水泥板压着一户人家的一对双胞胎子女,站在面前的母亲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救一个必定致死另一个……整个故事就在这个特设的场景中展开了……
如果真会有这种“场景”出现的话,如果“艺术”一定需要这个场景的话,其实根本不需要劳驾这个令国人哀痛不已的死亡24万余人的唐山大地震!其实,任何一次小地震或是其他导致房屋倒塌的灾难都可以提供这个特设的“场景”!其实,一栋危房的自然倒塌同样也可以提供这样的“场景”。
可是,今天出现在观众眼前的《唐山大地震》,为它的故事展开提供这个场景的确确实实是唐山大地震!可是,提供这个场景以后的唐山大地震基本上就被逐出了《唐山大地震》!可是,由这个场景展开的故事仍然厚着脸皮叫什么《唐山大地震》!
有鉴于此,我们可以说,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是在用牛刀斩小鸡了。也可以说是,唐山大地震被冯小刚大材小用了,还可以说是拉大旗作虎皮了。要知道,毕竟这是一次死亡20多万人的大地震啊。20多万亡灵如今却被冯小刚拿来充当修复李元妮扭曲的人性的引子了。
唐山大地震只是《唐山大地震》的一个引子,这一点,他们自己比谁都清楚。
影片总监制陈国富就提到:“《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其实不是关于地震的,他是关于我们要怎样重新确立对家人和家庭的爱。这个提法在现在特别有价值,在中国走过一世纪的苦难后特别有意义,比强调人均收入提高还有意义。”
既然不是关于地震的,为什么你叫它《唐山大地震》!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观众耿耿于怀这个《唐山大地震》的一个原因所在!
二、唐山人没有谁经受过李元妮式的苦难
毫无疑问,大地震给唐山人造成的灾难是空前的惨烈的毁灭性的。共造成656100多间民用建筑倒塌和受到严重破坏,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伤。它使数十万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它使无数的父母失去了孩子,它使无数的孩子失去了父母,它使无数的妻子失去了丈夫,它使无数的丈夫失去了妻子……
总而言之,在短短的一瞬间,它就把我们难以想象的一场大灾难洒到了几十万唐山人的头上。
几十万唐山人遭遇到的苦难虽然大致相同,但是每一个幸存者又有各自不同的遭遇,经受着各不相同的苦难。譬如李元妮,她经历的苦难就与众大不相同,她的家破人亡苦难之上,还附加了一个煎熬心灵的苦难,即忍心选择了丢弃女儿救儿子的长期心灵的煎熬。
地震有没有给唐山人造成过这样的苦难呢?我以为是没有的。即使是李元妮,后来的“事实”证明 ,根本就不存在“救儿子必须死女儿”的事,因此,不但她的34年心灵煎熬是极大的冤枉,连大地震所遭受的扭曲人性的罪责也是非党冤枉的了。
三、一个荒诞不经的摧残人性的场景
一块水泥板下压着两姐弟,救一个必定致死另一个,这是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
首先,突发的大地震应该不具有如此精确的设计和计算能力,将施加于水泥板下两姐弟的压力分摊得如此的“公平公正”,不差一毫一厘。所以,它必定还会给救援人员一个“先救这个必死那个而先救那个还有可能救这个”的选择。
即使大地震真计算得不差分毫的精确,可是,现场的救援人员也不可能凭着眼晴看得如此准确,凭着心算计算得如此精确。所以,他们依然会从力争救活两个的良好愿望出发,确定应该先救哪一个然后再救另一个。
即使出现了地震和救援人员都计算得分毫不爽的情况,即出现要救这一个必须残忍地让另一个死去的情况,也绝不可能出现《唐山大地震》这样的场景:
“救援人员问妈妈:要儿子还是要女儿?李元妮哭着说:我求求你们了。都救吧。要都救出来啊,我给你们当牛做马。救援人员说:不能。只能救一个。快点。不然两个都救不了。两个小孩都在下面听着。听妈妈说要救谁。她说了三个字,很轻:救弟弟。女儿压在下面,已经不能说话,听到了。眼泪流了下来。”
上面这段话摘自网帖《徐帆:李元妮是长在我身上的》。现实中如果真有这样的救援人员和母亲。我非得把他们骂臭骂死不可,否则是无法解心头之恨的。这些人不配称为人,更不配称为母亲。这是一些比刽子手还残忍百倍千倍的野兽。
如果现实中没有这样的人和母亲而是编导们擅自设计出来的,怎么说是好呢?骂是不管用了,反正“那些人”都是存在虚无的世界里,我的骂声再高他们也听不见。不过,我还是要告诉编导一声:你们设计出的救援人员不是人,你们设计出的母亲也不是人,她不配做母亲,他们都是禽兽,是刽子手!今日的现代文明世界,没有他们这样的人!
现实中这样的情况我们实在见得太多太多:当一个人被检查得了绝症以后,医生、亲友谁都不会忍心向他告知“死讯”,大家都会向他说着同样的一个谎言:“你会好起来的。”
面对着一块水泥板下压着的两条生命,在救一个必须死一个的情况下,救援人员应该怎么做?他们应该向母亲悄声的说明情况并征求母亲的意见。而母亲在作出这种无奈的抉择以后,也只能是悄声告诉救援人员的。
这种情况下的这这种抉择,他们完全可以做到向受困者保密,他们必须做到向受困者保密。这是最起码的人性和人道。因为这样的消息,无论对于将被救出者和将要死去者,都是摧心裂肺的消息。
接下来,他们应该向必死者说着一个同样的谎言:“挺住。你会有救的!”虽然这是一个谎言,但是他们必须说出这样的谎言,这也是最起码的人性和人道。而且,这谎言之中,也包含着真言,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还存在着一个希望,希望出现奇迹。
即使没有出现奇迹,无论是救援人员还是母亲,接下来就是确认已死亡的姐姐是否真的死亡,没有绝对的把握,他们都不会轻易放弃而使自己走了以后再出现奇迹。
即使姐姐当时确实是假死而又被救援人员错误判定放弃了施救,在水泥板重压之下而又被救援折腾得奄奄一息(假死)的生命,必然是从假死很快的走向真死,被一阵大雨重新浇活的奇迹,只能是偶然的偶然。现实中恐吓怕是很难出现的。
《唐山大地震》完全违背事理、情理,虚构了这种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荒诞不经的摧残人性人道的场景,反映出来的正是编导们的扭曲人性。
冯小刚下面这句话也是带有“扭曲性”的:
“我相信看《唐山大地震》的观众里也有类似砍孩子的人,他看不到感动,看不到温暖,他看到的全是这电影怎么不好,这电影怎么平淡,这电影怎么没意思,那这样的人是允许他存在的,你别砍孩子就行了。”
没有为他的电影感动的人就类似砍孩子的人了,谁会相信这是一个正常人嘴里说出来的话!你凭什么要求人们去为你瞎编乱造的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去感动!
四、一把打开《唐山大地震》“地下宝藏”的钥匙
这个荒诞的故事本来可以借助任何一个住宅倒塌事故展开的。可它为什么要搬出唐山大地震呢?除了拉大旗作虎皮造势抢票房以外,编导们还有另外一个目的。
冯小刚在回答别人“揭伤疤”的质疑时说过: “若在文革时,《唐山大地震》仅凭这顶大帽子就可以把我拉出去毙了,家属还得自掏枪子儿钱。”
这样的回答,有点令人莫名其妙。人家指的是揭自然灾害的伤疤,与文革何干?难道唐山大地震是文革革出来的!
很明显,相信大家都从他的话里闻出火药味来了,杀气腾腾的。如今,过去的文革肯定是不可能杀向他了,而他却有足够的能量可以回过头来向过去狠狠的一击。
事实上,文革中因一篇文章或是一个文学作品被毙的人好像没有听说过。而冯小刚自己对《唐山大地震》思想内容的界定却是属于挨枪毙的等级。他的这个没受任力干预的“自报家门”,充分显示出了《唐山大地震》严重的反文革倾向和反政府倾向。
冯小刚还宣扬“这是一部给人疗伤的影片”。疗什么伤,疗身体的创伤吗?当然不是。疗灾难给人们造成的“心伤”,当然也不是。揭灾能造成的伤和疗灾难造成的伤,绝对不会忤触政府的,包括文革时期的政府。所以,冯小刚言下之“伤” 其实也是在“自报家门”,指的是疗政治所造之“伤”!
冯小刚的这个“自报家门”是一把打开《唐山大地震》地下宝库的金钥匙。现在,就让我们借来暂用片刻,走进《唐山大地震》去看看里面的“地下宝藏”。
五、《唐山大地震》的“地下宝藏”
1、父亲给方登、方达6分钱买冰糕,但冰糕却让小朋友给抢去了,由此而引发一场争斗;元妮把仅有的一个西红柿给了儿子方达,答应明天再给女儿买一个;自带小板凳看电影……。这些“小镜头”大家不经意的看在眼里,感到非常的真实。实际上并不如此。
抢人家冰糕的小孩子有没有?虽不能断言绝对没有,但是,可以说很少很少的。那时候人们对子女在这方面的教育都非常严。虽然大家都还比较穷,但工人家庭给小孩子买根冰糕都买得起,不至于就让孩子走到抢的道上去。而且,有的家长发现别的孩子父母不在,还会让自己的孩子捎上一根送给小伙伴的。
元妮的丈夫是汽车司机,那时候司机的工资高于普通工人,还有出车补助。那时候的双职工,虽不像袁腾飞说的家家都有“打着滚花不完的钱”,但日子基本都过得去。不会闹到家中仅有一个西红柿的地步,
自带小板凳看电影,虽然在那时的农村还是常事,但在市内就不是这样的了。城里电影院还是有的。一些稍大点单位都建有简易礼堂,礼堂的作用一是召开群众大会,二是举行文艺演出包括放电影。我们单位工会就有两个专放电影的。有时也购集体票让职工到电影院去看电影。
为什么编导们只写小孩子争夺冰糕的“心恶”?只写家中仅有一个西红柿的寒酸?只写坐板凳看电影的落后?想来大家一定明白了,这就是“揭伤疤”的需要!揭那个时代贫穷落后和人心向恶的伤疤。
2、有位网友说:“影片出现解放军的情节(尤其是唐山地震)时都是干净的衣服、背包水壶、皮带。甚至人人穿着雨衣缓慢的行动着,几乎用的是香港拍摄“僵尸”的手法。”还有一位网友说:“抗震救灾的解放军集体观看电影。这个镜头与事实不符,当时参加抗震救灾的人员连喝水、吃饭的时间都十分紧张,哪有时间看电影?而且是集体观看,不明白冯小刚想借此表达什么?”
相信这两位网友现在一定明白了:冯小刚要表达的就是揭伤疤。揭救灾不力的伤疤!
3、有人不解为什么与唐山大地震毫不相干的毛主席逝世的举国哀悼也搬进了《唐山大地震》。回答也是揭伤疤的需要。
这里我引用一位网友的话:这样的对比“……目的是要让中国政治上也来个‘唐山大地震’。目的是把人民和党、国家对立起来,把人民和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人对立起来……”因为当时我们国家还没有对重大人员死亡事件的哀悼制度,唐山大地震没有举行哀悼。
4、有位网友说:“地震发生前的那个晚上,元妮和丈夫在建设工地的那段调情戏。元妮说:“大热天的咱还干那事儿?”尽管如此,俩人还是在三更半夜爬上卡车,在运货车厢里完成了一段“床上戏”,而他们的孩子却在不远的家里等待着生死劫难。这段戏无论是从年代、时间、地点来说,还是从情理方面来说,都很难让人信服和理解。”
我要告诉这位网友,只要你了解这是揭伤疤的需要,你就很快信服理解了。别以为冯小刚在宣扬什么浓烈浪漫的爱情。那时候的那一代人没有那样的浪漫。冯小刚是宣扬那代人的性压抑造成的性饥渴以及受住房条件限制的别无选择!
5、……
六、《唐山大地震》的点情之笔
大震前的“车上戏”、一块水泥板下两个生命的生存“竞选”、救灾的解放军看电影、断掉一条手臂的驾驶员、国家不允许收养地震孤儿而出现的“养女”等无法串连到一块的荒唐情节构成了这部“完整”而荒诞的《唐山大地震》。那么,它的点晴之笔在什么地方呢?
下面,我也引用一位网友现成的话:
“主人公的女儿最后在坟墓前的潜台词说:错建的坟就不要拆了,就当我已经死了,这个伤心的地方留给活人的东西是痛苦,悲伤,残忍,封建,险恶,贫穷……我只有死了才会埋回这个地方。这里就是个‘人间地狱’”
这就是《唐山大地震》的点睛之笔!也是冯小刚在文革中为什么要挨枪毙的原因。
这话,令人听起来,和袁腾飞说的“发展到5000年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个阶段”以及“血淋淋的国家”没有什么两样,所不同的是,袁腾飞是用自己的嘴喊出来来,而冯小刚则是借“别人”的嘴说出来的。
不过,他的说比袁腾飞的喊更有深度、广度、力度、烈度!所以,袁腾飞收获的是一片骂声,而冯小刚收获的却是一片掌声。
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会为冯小刚的这个“人间地狱”喝彩鼓掌?
在这个“人间地狱”里,母亲是苦行僧,义父是凶死者、义母是孤独者。他们的后代:儿子虽然混出了人样,还是一个残缺不全者;在中国是一个被母亲遗弃者和被男友抛弃者的“女儿”,只有在投入外国人怀抱后才获得了一个完整人生,并且衣锦荣归成了我们中国人的“疗伤者”!
这就是《唐山大地震》为我们指出的远离“人间地狱”的一条光明途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