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好评如潮
记者 李春利 发布时间: 2010-08-1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北京8月12日电 12日晚,30集电视剧《江姐》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了最后一集,但电视荧屏前的众多观众,却依然久久沉浸在电视剧情之中,为江姐等一系列英雄形象的荡气回肠的革命情怀而深深感动。
近日,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推出了一系列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获得了高收视率,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洪湖赤卫队》平均收视率为4.32,最高点为7.92,创下央视今年电视剧收视新高,搜狐网络点击率超过3000万次,网评火爆;刚刚播完的《江姐》收视率也是节节攀升,随着《江姐》剧情的发展,网友们的评论也越来越多,在搜狐网对观众的满意度调查中,83.25%的观众给该剧打出了满分。
是什么让红色经典电视剧再度吸引观众?
专家们普遍认为,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突破、创新是红色经典电视剧成功的关键。蓝旗袍、红罩衫,利落的短发,江姐沉稳干练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电视剧《江姐》却让观众看到了不一样的江姐,她年轻、烂漫富有革命激情,经历着从青涩走向成熟的过程。
据中央电视台影视部透露,《解放海南岛》、《永不消失的电波》也将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
以当代视野诠释革命历史
随着电视连续剧《洪湖赤卫队》、《江姐》等在央视黄金时间的陆续播出,根据红色经典改编的电视剧再次掀起收视热潮—— 戴清
刊发时间:2010-08-13 光明日报
以当代视野诠释革命历史
《洪湖赤卫队》、《江姐》、《永不消失的电波》等作品的出现,明显改变了几年前《林海雪原》、《红色娘子军》等红色经典改编剧差强人意的状况,显示了艺术创新所赋予的巨大活力与表现空间。
揭秘历史
深度开掘
江姐、李侠、韩英,作为十七年文学电影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几十年来深入人心,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此前的电影《烈火中永生》、《永不消失的电波》、歌剧《洪湖赤卫队》、电视剧《红岩》(1998年)等诸多创作前史无疑给近期的新作带来压力。所喜的是,这几部创作以真诚扎实的努力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推陈出新。这首先体现在创面对革命历史与红色经典的态度上,创显然没有止步于、也并不满足于半个世纪前的红色经典所提供的英雄形象,《江姐》在创作上没有因袭1998年版电视剧《红岩》翻拍的老路,而是沉潜到解秘的史料之中,去重新发现历史、深度开掘英雄的精神情感世界。这一追求从每晚紧随电视剧《江姐》播出的专题片《解秘〈江姐〉》的创作中也能得见,尘封往事中,竟笼罩着那么厚重的历史迷雾,隐藏着如许不为人知的秘秘。电视剧与专题片一虚(构)一(纪)实的配合起到了很好的传播宣传效果,也给电视剧创作预设了更高的观赏期待。
重返历史、揭秘历史,一个个真实可感的英雄重现荧屏,江姐竟是那样年轻,牺牲时只有二十九岁。她并非生而为“江姐”,出场时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姑娘。身为女性,她不乏柔情,爱儿子爱丈夫……这个江姐成为了“熟悉的陌生人”。她不再高高在上,更不是坚贞不屈的简单代名词,而是平易、亲切又坚定大气的。韩英除了那“砍头只当风吹帽”的豪情之外,更多了几许女性的温柔。李侠也不再只是那般温文尔雅,而是一位智慧、神勇、侠骨柔肠的全新谍战英雄。
伴随着时代进步与社会开放,解秘历史、还原历史真相日益成为可能,不断满足着普通人的知情渴望与求知愿望,这也是近年来纪实审美持续走俏的社会心理基础。同时,平民意识的高扬也让观众很难满足于红色经典中那些高高在上的英雄们,江姐、李侠、韩英等形象的平易、亲民显然契合了这一当代审美吁求。然而,在揭秘历史、塑造英雄人性化、个性化的同时,又不能矫枉过正,一头扎进庸俗化、矮化英雄的死胡同中,而需要以时代精神的高格加以艺术转化,在艺术分寸的把握上,最终显现的仍然是创的文化视野与审美趣味。
坚守精神超越经典
红色经典是民族国家寻求独立解放的史诗,是中华大地最可歌可泣的华章。红色经典的魅力首先在于其精神向度,它集中表达了被压迫的人们反抗恶势力、追求正义与光明的大无畏气概,是历史危难中民族脊梁的真实写照。红色经典及其英雄人物在不断影响、塑造着我们的民族灵魂,从而赢得了其跨越时空的精神价值和力量。
《江姐》等几部电视剧改编与创作的成功首先是对红色经典中所高扬的精神向度的准确把握与艺术诠释。不同作品中,尽管人物环境各异,但却有着相近相通的精神气质,《洪湖赤卫队》中的刘闯身陷囹圄,但誓死不向彭霸天下跪;韩英为了保护乡亲们毅然冲出人群,被彭霸天所捉;李侠为了革命出生入死……这些富于光彩的人物形象身上集中了勇敢坚强、忠诚正直、坚贞不屈等人类最优秀的品质,是中华百年近现代苦难历史积淀在民族集体心理的理想人格化身。
《江姐》等作品在准确把握红色经典的精神向度的同时,并未将红色经典奉为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或永不褪色的辉煌典籍,而是努力在新的文化语境中丰富、发展并超越红色经典,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赋予红色经典以新的形式和活力,让人们在不断走近那段其实并未远去的、活着的历史时,再度真诚感受英雄情怀。从这个角度看,当下的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正是以其不断的诠释参与着红色经典的更新和创造,也是独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宏大叙事在新的文化语境中保持其鲜活魅力的重要文化工程。所谓的当代精神视野既包含着当代人对人性及其丰富性的理解,更呈现出当代人超越历史、反思现实的精神思考及文化意识。拉开一定的历史距离,人们对历史的发现更为充分,理解更为深入,对英雄的诠释更为立体丰满;同时,任何对历史的讲述从来都隐含着与现实的对话关系,并勾连着当代人对时代社会现状的思考。《江姐》中贪污腐化在变节者身上的表现、“狱中八条”对领导人腐化的思想警示等情节无不令人深思。反观现实,私欲膨胀的腐蚀性、破坏性已伤及社会肌体,败坏着社会风气,对这些历史细节的钩沉和表现恰好成为作品观照现实的形象反思。
成熟叙事多样审美
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要追求精深的思想性,需要以高妙的叙事艺术为基础,叙事水平的高下是红色经典改编作品成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当下电视剧创作及其叙事艺术在近三十年中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日趋成熟丰富,其中的创作经验给当下红色经典电视剧的改编都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近期几部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在叙事艺术上各有其特色和追求。以《江姐》为例,在坚持还原历史、走近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增添了不少艺术细节,全剧的叙事重心从以前的狱中斗争改为以江姐被捕前的生平为主,这样的调整不仅可以表现人物早年的爱情婚姻及精神情感的丰富层次,而且自然地扩展了人物的活动天地和表现空间。《永不消失的电波》明显汲取了此前《暗算》、《潜伏》等高水平谍战剧的创作经验,对情节强度和情节秘度的把握较为成熟,让人物命运和戏剧冲突牢牢抓住观众。应该说,这一叙事优势虽然是该类型创作天然带有的,但同时更体现了创的主动艺术追求。《洪湖赤卫队》中除了赤卫队和彭霸天之间的主要斗争外,赵阴阳的封建迷信组织白极会的破坏、湖匪谢十三与彭霸天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以及国民党正规团的反动力量都大大丰富了原作的叙事线索与内容,使故事更加错综复杂、扣人心弦。
成熟的叙事手法与影像技巧为形成作品的审美风格奠定了基础,形成了特色:《洪湖赤卫队》更多表现正面武装斗争,风格壮怀激烈。《江姐》糅合了多种创作类型元素,增加了谍战故事的惊悚和紧迫,与1998年版的《红岩》结尾的悲凉沉郁相比,该剧更强调以江姐为代表的革命者的生命激情和钢铁意志,整部作品也就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的基调。《永不消失的电波》则是比较典型的谍战剧,紧张悬疑、秘不透风,努力挑战此前优秀谍战剧的审美高度。如此,近期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中在不同程度上完成了对曾经的红色经典作品的超越。
魅力江姐
文字整理 李蕾 刊发时间:2010-08-13 光明日报
蓝旗袍、红罩衫、利落的短发尽显成熟干练——“江姐”的革命者形象早已深深地印入了观众的心中。然而,电视剧《江姐》却表现了更为丰富的江姐,她青春四溢、浪漫单纯,她从一个年少青涩的普通党员成长为革命英烈的经历,她在革命历程中的特殊情感经历和丰富内心世界让观众为之牵肠挂肚。央视一套刚刚播完的电视
连续剧《江姐》还原了一个多面的“江姐”,不仅引爆了荧屏新一轮的收视热潮,在业界也产生了巨大反响。
信仰和理想不可或缺
彭壮壮(江竹筠烈士唯一的亲孙子。生于1974年,少年时代赴美国学习,后毕业于哈佛大学,现担任美国麦肯锡公司北京分公司负责人)
国家不能没有精神,没有灵魂。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实际上对任何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来讲都很重要。因此,信仰和理想的重温需要每代人来做。尤其现在这个时代,市场经济之下,浮躁之风袭来,有人甚至怀疑起献身精神的存在,在这个节骨眼上让人们理解革命者是怎么成为革命者的,就显得格外有意义。首先,先烈们的革命意志主要来源于情感世界。他们并不是不顾家、不爱亲人。相反,他们非常重感情,有着一份大爱之心。正是这份大爱之心支撑着他们献身的信念。以前的文艺作品大多表现奶奶英勇的方面,而这部电视剧表现出奶奶细腻的情感,我从中看到了奶奶对祖国、对人民、对亲人的那份大爱,显得更加真实。
文艺作品应号准当代社会心理的脉搏
曾庆瑞(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版《江姐》的成功,有力地说明了,优秀的电视剧作品一定要号准社会心理的脉搏,应对各种新变化,满足审美艺术的新追求。所谓社会心理的新变化,是在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今天,人们的人生理想和信仰一再受到冲击之后,许许多多的人清醒地认识到,伟大和崇高,战士和英雄,永远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所谓审美艺术的新追求,是人们受到了眼下太多的庸俗、低俗、媚俗的落后乃至腐朽的非审美文化的精神污染之后,更加呼唤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新版电视剧《江姐》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文学和艺术作品,要想获得思想和艺术的成功,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永远都要保持一种高尚的境界和博大的情怀。
史料研究同文艺创作结合的成功典范
厉华(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党委书记、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
建国以后,以红岩为题材的电视剧、舞台剧、快板剧等有很多。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平均4、5年就出现一个关于红岩题材的创作。而30集电视连续剧《江姐》却显得十分与众不同。它把历史的真实通过文学艺术的手法给以再现。剧中没有概念化、政治化的东西,而是用细腻真实的情节表现共产党人的立场坚定和对党的信仰的绝对忠诚。该剧对人物刻画上符合常理,例如叛徒刘合廷的蜕化叛变过程,他先是一步步蜕化变质,敌人利用他的弱点,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最终使他堕落为叛徒,这种逻辑过程的真实展现让人感到历史曲折可信。
此外,电视剧《江姐》是史料研究同文学艺术的结合成功典范。编剧在3年多的研究基础上形成素材,经过导演等主创人员的二度创作,终于成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精品。
红色电波永不消逝
云志 发布时间: 2010-08-13 来源:光明日报
相对于电影原作,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更尊重历史史实,更贴近人物原型。该剧讲述了这样的故事:1939年日本特高科在上海运用无线电定位车,破坏了中共上海情报站的秘密电台,而潜入延安的日特组织“紫密班”成员又不断将我根据地情况密报敌寇,造成我方重大损失。危机时刻,共产党员李侠受党委派,赶赴上海,在上海地下党组织的配合下,巧妙运用“双簧计”,甄别内奸,铲除敌特,保卫根据地的安全。李侠留在上海,以军统投诚人员身份打入日伪特务机关总部“76号”,并经受百般考验,获得敌方信任。置身虎穴,他和同志们展开惊心动魄的谍报工作,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解放战争后期,已经身为国民党保密局上海站副站长的李侠为上海的解放,顽强战斗,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送出重要情报,慷慨赴死。
这部电视剧拓宽了电影原作的时空背景,横跨抗日战争的1939年至解放战争的1949年,并充实和丰富了更多的历史内容,表现了特定历史阶段,云集在上海的国内外错综复杂的政治力量之间的尖锐斗争。
故事在保留电影版李侠、何兰芬主要人物英雄事迹外,又创作新编和丰富了李侠打入日伪特务机关卧底的故事,以及解放战争时期李侠战斗在军统保密局的故事。故事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隐秘战线对敌斗争的尖锐、残酷、复杂表现得淋漓尽致,讴歌了以中共党员李侠为代表的地下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主题鲜明深刻,基调昂扬向上。
在情感戏上,除了保留李侠与何兰芬由假夫妻变为真夫妻的感情升华,又增加了李侠与延安时期相识的路梦惠之间的感人肺腑的悲情故事,使英雄形象更加饱满。全剧故事注重谍战戏在悬念设置上的错综复杂、环环相扣、敌我对垒的紧张激烈,同时还在感情戏的设置上做到生动细腻,感人至深,会给观众带来收视的期待。
老“洪湖”人赞赏新“洪湖”
罗丹青 发布时间: 2010-08-13 来源:光明日报
《洪湖赤卫队》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完美收官,平均收视率为4.32%,最高点为7.92%,创下央视今年电视剧收视新高,也获得了曾与《洪湖赤卫队》有着不解之缘的老一辈艺术家们的赞赏。
《洪湖赤卫队》是一部让几代人都爱看的电视剧。观众普遍反映,该剧基本遵照了经典歌剧和电影的故事框架,韩英、刘闯、彭霸天、王金标等人物都在剧中原样保留,特别是温峥嵘版的韩英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曾与《洪湖赤卫队》有着不解之缘的老一辈艺术家们对该剧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第一代“韩英”王玉珍饱含深情地说:“每当想起这首歌,我都会想起周总理对我们的情,贺龙老总对我们的爱,以及全国各地很多观众对我的爱。我就是为这些爱而活着的。能把这个品牌传承下来,而且有所创新,让一代代人都能够受到感染,是特别欣慰的事情。”电视剧是更加现代的“洪湖赤卫队”。对于电视剧中的“韩英”温峥嵘,王玉珍赞不绝口:“看片花的时候,我给自己打80分,给温峥嵘打85分,现在看了这么多集,我要给她打90分。”曾经在1960年参加《洪湖赤卫队》歌剧演出的施家齐,看了电视剧后连声说好。他笑言,演员的表演堪称一流,主角很有英雄的感觉,“优秀的电视剧与经典的歌剧交相辉映。”
第三代“韩英”刘丹丽说:“这部经典能够一代代传承下来,说明老百姓需要和喜欢,我为之自豪。”参演过歌剧的演员们表示,较之当年歌剧和电影版本,电视剧情节更加曲折,演员表演自然。剧中音乐大量采用《洪湖水浪打浪》、《手拿碟儿敲起来》等原剧旋律,湖北地域特色浓烈,满足喜欢红色经典的老观众怀旧情结,同时音乐采用了现代配器手法和现代唱法,时代感强,又迎合了当代年轻观众的口味,是一部耐看的好剧。歌剧艺术顾问余笑予感慨地说:“洪湖水浪打浪,我感觉后浪推前浪!”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