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饭忆想
那是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们吃的都是大食堂的饭。放学了,我们的小肚子饿的咕咕响,可家里根本没有任何食物。无奈,我们苦等着大人从生产队下工回来,用锄钩挑着柳条磕楼,盛着照明汤(就是很稀的小米饭),带着几个糠饼子,一把老咸菜。我们全家吃的那个香啊,就别提了。
在打饭街道崎岖的路上,我亲眼目睹了那个六队社员叫霍庆的老人,突然被石头绊倒,柳条磕楼里的照明汤洒在路上,他毫不犹豫地爬到地上,低下头,用嘴大口大口地吸吮着汤和拌着泥土的小米——那是他的口粮啊!看着可怜极了。有人说“庆的哥,给赵起(庆的过养儿子,父子已多年不和各另打饭吃了)和了吧”。庆的剜了他一眼说:“说的个啥?你叫毛主席和蒋介石和了吧!”。有人说纹越大,红薯越大。庆的说:“说的个啥?马路上的纹大,那是红薯在地下拱的?”真叫人无言以对。原来他是我村有名的杠子头。
上到三四年级,我们告别了木板桌,搬到了下校堂,享受到了四条腿桌子。学习可紧张了。初完成课上作业外,中午还有2000字,晚上5000字的课外作业,完不成就得挨教鞭。早自习我们去的很早,每天5点钟左右准到校,晚上10点钟才回家。那时,学校里根本没有现在的电灯,每个学生都端着自制的小煤油灯照明。家长怕孩子们时间长饿的慌,有的就给带上点红薯窝头什么的,我们都慷慨解囊,大家共享。
进入冬季,学校生上了煤火供学生取暖。不记得是谁出了个主意——凑锅吃饭。于是乎,有的从家拿葱——揣在袖筒里。有的从家拿油——到入小瓶。有的拿盐——用纸包好。有的还绝,拿小米——装在带着的棉手套里。与其说拿,还不如说偷。有这“老四样”就够了。下晚自习后,我们用住校老师的带把儿铁锅熬上油,用削铅笔刀在桌子上切好葱放锅里一呛---加盐---倒冷水---放小米---锅开后大火熬上10--20分钟,添煤压火,再焖上半个至一个小时,金灿灿的小米饭就好了。我们三五个围着铁锅,用格挡箭截成的筷子吃得那个香啊,乐啊,至今难以忘怀。
老家丧事主食的安排,也以小米焖饭为主。谁家老人落地,这边是灵棚、棺柩、纸扎、祭物、花圈、孝服和凄怨哀恸的哭声,那边是挂在树上的高音喇叭播放着喜庆唢呐,还有一、两班娱乐班(当地称呼“两行”,大概是一班八个人,分文武两边而坐,中间生着木炭火的缘故吧;也叫“王八”,但面对“王八”得叫娱乐班,否则,会挨揍的。)在吹唱。条件好的还在大树间扯起银幕放起了小电影。真可谓悲喜交夹,倒也热闹。丧主在停尸床前,用布或席子搭起“灵棚”,棚下置席一张,以供上祭吊孝者跪伏之用。棺柩前放一小桌,置上祭品,并放籽油灯一盏,谓之“万年灯”。在小桌上冲死者头顶放一碗小米捞饭,斜插上两根筷子,叫“到头饭”。孝子们一天三顿可都要切记往碗里加饭(一厨头即可)。小桌前边备一烧纸用的瓦盆儿,名叫“劳盆”。起灵时,大孝子将“劳盆”摔碎,战鼓擂起,震耳欲聋的三眼子枪“咚”、“咚”、“咚”三声炮,标志着出殡开始。......(收住吧,是不是离题了?)
最显眼的要数院中用泥坯搭起的直径都在一米以上的大铁锅和与之配套的足有一米二长的木“铲子”。火工用麦秸、玉米杆引着劈柴使劲地往灶坑里填,顿时狼烟四起。一会功夫,清水烧开了,主厨速将两代陈小米倒进去煮沸,压盖,釜底抽薪,用炭火将小米焖至烂熟。那边主厨从大桶里挖出几块白生生的猪油扔进另一口锅里,倒进一盆雪白碧绿的葱花,翻炒几下,随后将堆在案板上成堆的萝卜丝填进锅里,甩开臂膀,挥动木铲,上下翻飞一番,蒙头菜炒好了。吃着陈涩散干的焖饭,和着油水少得可怜的萝卜条菜,看着众孝子下巴滴涎着的鼻子口水,听着悲恸欲绝的嚎哭声,只觉得干呕。但当时能吃上这样的小米饭就很不错了。我确实饿了,也便狼吞虎咽的吃了四五碗。
参加工作的当年,粮站供应30%细粮(白面),70%粗粮(玉米面、小米、红薯面),粗细搭配,倒也顺口。到了第二年,粗粮中的玉米面、红薯面不供应了,全部供应陈米。这可难坏了大师傅。米汤、米饭、捞饭,稠稠稀稀一天三顿还是米饭。只吃得同事们胃里难受,见米色变。可我却食欲不减,唯米乐见。不管小米大米玉米高粱米,无论怎么样做,一天三顿我都喜欢,吃不烦。
尤其是我下乡吃派饭,乡亲们待工作人做的小米捞饭杂面汤,我更是百吃不厌。细观察来,大嫂做的小米捞饭杂面汤有两道工序。一是小米捞饭。但见嫂子先把小米用清水淘几遍,挱出尘粒,然后在锅里放入一些凉水,放进小米.等锅里的水烧开后,让小米在开水中煮至五成熟,用罩滤(用竹篾编制的舀子)控去水分,捞出小米.将米凉10来分钟,用铁匙(有用木质加功的)反复抿拟而成。二是在原锅汤里放进事先泡好的胡萝卜条、蔓菁条、干瓜条、干豆荚等,煮熟后将擀好的杂面放进锅里,等煮开后端锅。再用铜勺熬籽油呛葱花、韭花后连勺子一块放进锅里,“炪——”,马上盖锅盖,焖上四五分钟即好。嫂子用大海碗先盛半碗小米捞饭,再舀进两勺子杂面汤,端到我面前展示品尝。但见小米成金黄色,喷着阵阵米香,食用软硬可口,无米腥味。捞过米的汤营养丰富又加入多种蔬菜,喝起来既有米香味又有菜鲜味。难怪嫂子给它起了个“金米捞饭人参汤”的美称。
这个巧手嫂子熬了个舒心费时的羊肉小米饭。为了学一手,我征得大嫂的同意,观摩了她的“才艺表演”:灶上坐着半砂锅清水,嫂子从冰箱里取出一斤多重的羊肋排温水洗净,剁成杏核大小块,顺力滑入已沸的锅内,撇清浮沫,搁姜葱大料,文火慢顿,肉六成熟,捞出大料,加盐,将切成的拇指大小的白萝卜块儿及粉条头儿放入,倒进已淘好的小米,煮沸,压火,加盖,关火,成了。
阵阵米香、肉香冲出厨房,飘向农家小院。墙院北面倒挂着黄灿灿的颗粒饱满的新玉米穗,成嘟噜鲜红的辣椒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一碟翠绿的山韭菜花有着别样的风味,滚烫的麻油炸泼的辣椒面焦香中透着十二分的诱惑(可惜我没这个口福),血红的王致和豆腐乳异样的开口味。我吃了一碗,又吃了一碗,早把减肥的事抛到了九霄云外。
何来小米饭令国人喜爱?缘来小米营养高。小米为禾本科植物粟加工去皮后的成品。品种很多,按米粒的性质可分为糯性小米和粳性小米两类。按谷壳的颜色可分为黄包、白色、褐色等多种,其中红色、灰色者多为糯性;白色、黄色、褐色、青色者多为粳性。一般来说,谷壳色浅者皮薄,出米率高,米质好;而谷壳色深者皮厚,出米率低,米质差。
现代营养学表明,小米的营养成分含量(每100克)热量358.0大卡,碳水化合物75.1克,脂肪3.1克,蛋白质9.0克,纤维素1.6克。
小米味甘、咸、性凉;入肾、脾、胃经。(陈粟米味苦,性寒)具有健脾和胃、补益虚损,和中益肾,除热,解毒之功效。主治脾胃虚热、反胃呕吐、消渴、泄泻。(陈粟米能止,解烦渴)。小米因富含维生素B1、B12等,具有防止消化不良及口角生疮的功效;还具有滋阴养血的功能,可以使产妇虚寒的体质得到调养,帮助她们恢复体力。我国北方许多妇女在生育后,都有用小米加红糖来调养身体的传统。小米熬粥营养丰富,有“代参汤”之美称;小米具有减轻皱纹、色斑、色素沉着的功效。
我的一个老乡,脾虚体弱,食滞胀气,吃了半个月羊肉小米饭,多年的食滞胀气竟好了;我的隔门邻居周老太活了百岁开外,其主要进食就是小米饭。我又陷入了吃小米饭的那些时光。
啊!光阴荏苒,不变的是人们对富裕多样生活的渴求和对美好人生的无限忆想。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