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李敖先生说: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如果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是“诉苦”,那么《飘》就是“至今犹忆李将军”,忆美国南北战争时的李将军。
《飘》里有“北佬”这样的称呼,有南方人的优越感,有对废除黑奴制的一些强烈的异见,有对谢尔曼大扫荡火烧亚特兰大的愤恨,有对南方人偶尔遇到一个北军善良的“北佬”的奇怪。南方人在战争时也是一样同仇敌忾,连一个妓女沃特林也捐了钱,只是公开场合不好意思,在斯佳丽募捐回来半路上偷偷把钱塞给了他。巴特勒一开始还凭他的能力突破封锁钱倒卖军事物资,发过国难财。可是战火一烧到他的家乡,他紧急情况下找了一辆破旧的驴车把他深爱的斯佳丽拉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就参军去了。还有斯佳丽父亲在战争结束后宁死不愿在北方政。府赔偿他战争经济损失的协议上签字,骑着马冲下了悬崖。。。。。
可是战争结束后,士兵回家时,沿途上所有人不分南方北方一律免费招待食宿,斯佳丽性格吝啬,不愿拿好食物来招待士兵,玫兰尼提醒她,如果他给士兵好一点的招待,远方也有人会给回家途中的艾希礼好一点的招待,从此斯佳丽不那么吝啬了。我还记得有一个细节,战争期间一个北方军官闯进了玫兰尼家里,看见墙上挂着一把军刀,军事用品,要没收。玫兰尼说这是家里上辈人参加美国和墨西哥战争时用过的军刀,代表着国家的荣誉。那个军官就没有再说什么,把刀留下了。
《飘》这本书也从来没有在美国被禁,成了传世名作。龙应台的《大江大海1949》是不是可以看成中国的《飘》呢?
附:
至今犹忆李将军 / :李敖
唐朝高适「燕歌行」:「…….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个李将军,是指李广,有的书说是指李牧,是错的。李广在历史上,以与匈奴作战闻名。但是,从博大的角度看,匈奴其实也是中国民族之一。当时汉朝与匈奴的作战,未尝不是同室操戈。这种同室操戈,有比它更明显易见的史例,那就是美国的南北战争。
照无知的柏杨在「南加州第一次文学座谈会」中的谈话,说「南北战争表面上是为了黑奴」、林肯「未出来当总统时,就决心解放黑奴」云云,这种柏杨式妙论,是与真的历史不合的。林肯在第一次总统就职演说中,就开宗明义说:「我没有意思,直接或间接地干涉国内现有的蓄奴制度。我相信我没有合法的权利那样做,而我也没有打算要那样做。」正相反的,林肯的解放文告,是南北战争后十八个月才出现的。摩理斯(Richard B. Morris)在「美国历史文献」(Basic Documents in American History)中说这文告事实上并没比国会业已制定有关这一问题的法律更进一步,只是增进了英国各工人阶层中偏袒美国北部的情绪而已。千古历史真相,不过如此;大历史家柏杨的历史程度,原来如此!-------他在美国谈话出此洋相,真丢人丢到国外去了。
南北战争的基本原因在「南方独立」,南方要跟大陆脱离。林肯总统为了统一,因而同室操戈。当战争伊始,林肯邀请当时最出色的李上校(Colonel Lee),也就是罗勃李(Robert E. Lee)来率领中央政府的军队,但是罗勃李痛苦的辞谢了,他说他虽然反对分离、反对不必要的战争,但他是南方人,他不能率领军队,对我的亲戚、子女及家庭作战。我要回去和同乡一起受苦受难。于是,他回到了南方。
在「南方独立」的历程里,李上校变成了李将军。由于他的卓越领导,使南北战争延长了两三年。中央政府一直打不过他,直到第四年由格兰特(Ulysses Grant)将军出马,才把他打败。一八六四年四月九日,李将军向格兰特投降之日,李将军看上去像由雕画里走出的庄严战胜者,格兰特却像个卖猪的。
在李将军投降之日,中央政府军队中颇多喧哗,要加报复,但格兰特说:「反叛者现在又成为我们的同胞了。」而严加禁止。格兰特承林肯之命,在谈笑之间,以最宽大的条件,做了受降: 李将军的将官仍可保留军械、兵士释放回家。第二天,李将军写了一封【第九号军令--向军队告别】,他告诉他们:『因我认为英勇与牺牲不能补偿继续作战所遭到的损失,才决定使战功彪炳受人敬爱的人不再做无谓的牺牲。』虽然李将军是败军之将,但是由于他的仁慈、勇敢、卓越与风度,他赢得了美国人的尊敬。「战后的李将军」(Lee After the War)费施维克(Marshall W. Fishwick)总结说:「北方得胜,南方得李。」(The North had the victory,but the South had Robert E. Lee.)可谓一语传神。
李将军解甲归田后五年间,直到死去,一直尽瘁于恢复南方的创伤,并敦促人民跟过去的敌人合作,因为敌人本是同胞。在教堂中歧视黑人的紧张时刻,他走过去,搂住黑人的肩,一同跪下祈祷。
搞「南方独立」的李将军,死去一百多年了,他的故事,值得搞台湾独立者的深沉思考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