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知青大学生座谈《永远的忠诚》
程疾风
7月16日,云南知青联谊会知青网召开观看电视剧《永远的忠诚》座谈会,会场正面投影仪打出会议主题横标。昆明地区文革前知青,“老三届”,74年后小知青,昆明和成都的大中专学生,国企和私企的职工,离休干部,还有省老年大学写作班的学员将小会议室坐得满满的。座谈会开始,播放《永远的忠诚》第24集,沈浩离开人世前在小岗村忙碌的图像,磁石般紧紧吸引大家的目光。一个个屏息观看,眼神里带有钦佩与痛惜之情。
当主持人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小马宣布会议开始,大家争着发言,手里拿着早准备好的发言稿。
太平洋保险公司的青年职工张竣海第一位发言,题目是《沈浩同志,值得我们纪念》。他说:“沈浩同志本性是个忠厚的人,刚开始怀着一腔热情想把工作做好,因为他知道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起源地。感觉他有些理想主义。可是上任伊始发生的事儿让沈浩也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们始料未及,在一个被包装为大胆改革创新的先进村居然怪事连连。21世纪的2004年还在用蜡烛照明,所有电器都成摆设。黑暗笼罩着小岗村,村里的青年跟其他村子一样,因为感觉没有前途纷纷外出打工。当年按红手印的带头人为了私利互相争夺……。广为传颂大名鼎鼎的小岗村破败不堪,人心涣散,成为三农问题村。”
“沈浩是被累死的,他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实在太多了,那些大包干的带头英雄们,他是搬不动的。负责任的他,作风有些像焦裕禄,最终也是倒在岗位上,可谓壮志未酬身先死。他死了后,贾治国们依然活得很好,我担心又在村里呼风唤雨……。”
第二位发言的安徽籍的研究生小马,曾经专程拜访过小岗村与南街村,所见所闻让他了悟一些真相和事理。他说,2008年2月,我四点左右兴致勃勃赶到小岗村,参观的人很少,大包干纪念馆关着,我就找管理的人。年岁较轻的人开门,让我交5元进去参观。我又到村里转了转,在学校碰到一位打扫卫生的村民,他介绍学校和另一些建筑是上边拨款建盖的。路边商店,几个村民在打麻将、聊天,声音很大。我找到摁手印的带头人严俊昌,他简单介绍几句,让我找村委会沈浩。到村委会没有人,院里的人说这里没有住处,我就赶忙找到小溪河镇的车子。开三轮车的驾驶员开口要20元,我嫌贵就说,“我是专程到你村学习参观,以后作些宣传,是不是收15元行了。”对方冷冷地回答:“你来参观与我有什么关系?!”当时我的印象小岗村同其它农村差不多,看不出什么“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样子。当年7月我专程拜访坚持集体经济、共同富裕的南街村 ,也是四点左右,只见广场、路上走着参观的队伍,来来去去。所见的村集体的企业,机声隆隆,工人紧张地忙碌着。路边见不到打麻将的人,铺店里有介绍南街村的书籍。当晚宾馆住满了人,服务员介绍我到学校招待所住下。后来我从网站上,或者打电话到村委会,收集十大名村资料和视频,坚持集体经济的华西村、大寨村、南街村都有完整的介绍,而小岗村没有。南街村、华西村和大寨村年产值分别是14亿、30亿和2亿,而小岗村少得可怜。一个集体化,一个大包干,为什么会有天壤之别呢?这些客观事实已经证明是非错对了。我希望在座的大家,有机会都去看看、走走,从而想想我们的前途,我们的命运,今后该怎么办。
《云南知青》副主编、安宁知青联谊会秘书长程约汉以《新世纪呼吁更多反映农村现实的电视剧》为题发言,充分肯定这部优秀电视剧。他说:我高中毕业,自愿到农村插队七年多,后来在农村工作10多年,我的老家也在安徽省积溪县,所以对农村问题比较关切。社会上的影屏,多年来充斥爱情片(三角恋爱、婚外情、性开放),个人发财致富片,或者新中国阴风惨惨的控诉片,真善美与假丑恶是颠倒的,甚至影屏似乎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办,一场跟一场宣扬美国文治武功、社会公正、人性美的大片巨片,让观看的中国农民、农村去的官兵受教育。反映农村现实矛盾的片子很少,舍已为公、坚持发展集体经济、共同富裕的片子几乎消失了。《永远的忠诚》的播映为什么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引起热议,就是该片子再现一个真实的小岗村,讲述沈浩舍己为公、坚持发展集体经济、共同富裕的道路,而且不屈不挠前进,最后42岁的身躯倒在奋斗的岗位上的真实故事。远在沈浩同志到小岗村之前,即2004年之前,由包工头致富的严宏昌以队长的身份串联动员村民(见陈桂棣、春桃《小岗村的故事》第19页)分田单干,交清国家集体部分、并摁上手印保证的日子已经20多年了。期间,小岗村通过上级拨款以及其它渠道已受援财物1500万元左右(见《小岗村的故事》),可是村里一片“偏、穷、乱、散”(见2010年1月4日《中国青年报》刊载《小岗村人心中的丰碑》一文)。小岗村面貌依旧的现状,促使沈浩同志率领村干部和摁红手印的带头人到坚持集体经济、共同富裕的华西村、大寨村、南街村、红旗渠学习参观。他握着南街村一位负责人的手说:“我们要向你们学习,将农民组织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2006年1月25日,他召开村民大会宣布成立“农业合作农场”,将分掉的土地又集中起来,建盖农贸市场、大包干纪念馆搞旅游业,招商引资办企业,发展集体经济。(见《凤凰周刊》2006.25,第14页)沈浩同志能走出由分田到合田,由单干到组织起来的具有转折意义的第一步,是很不容易的,必然对全国农村产生巨大影响和冲击。从此,小岗村一年一年发生可喜的变化,受到广大村民的拥护。当然迈出转折性的第一步,也受到小农生产者的阻力,摁红手印带头人的压力(通过媒体在报纸上责难等)和社会环境发展集体经济、共同富裕的空气稀薄的窒息。还有在家里上有九十岁老母,下有正读书的女儿,而自己不能照顾,每个月工资用光,伸手向妻子拿三、四万元贴进去。他工作得很艰难,内心承受不少的压力。所以每当工作有点成效时,喜欢喝酒奖励自己。他是在小岗村逝世的,献出年轻的生命,我们钦佩他,怀念他,更要将他未竟的事业推向前进。
《永远的忠诚》是近年第一部深刻反映城乡现实的电视大片,非常成功,将对影视和文学产生引领性的影响;单干胜过集体的谎言更加不得人心,现实主义创作的回归是难以阻挡和扼杀的。
会议主持人插话说:召开《永远的忠诚》座谈会的消息传开,得到昆明许多同志的支持,他们虽然有事未能到会,但通过手机、电话同会议交流。老知青、安宁知青联谊会副会长李新忠,大学老师林勇跃,部队离休干部王学沛一致认为电视剧《永远的忠诚》是一部优秀片子,很成功,很有现实意义。离休干部王学沛在电话中强调:一,沈浩这样的干部值得肯定,遗憾的是电视剧对沈浩到南街村参观学习没有提及。二,18个村民当时摁手印分田的举动,对村里“大锅饭”管理的否定,是值得肯定的,但这种个案,不能代表全国农村。组织起来,兴办集体经济、共同富裕才是方向。三,小岗村是个地标,标出全国农村“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复辟的起点”。四是大包干纪念馆弊大于利。
昆明机床厂的职工李师傅接着发言:“电视剧讲了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个村民在1978年用按手印的方式,实行个体大包干进行农业生产。这一举动,导致了全国1958年建立起来的人民公社全面解体,又回到私有化的小农经济时代。好景不长,由于农民头脑中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各吹各打,不愿为集体利益出半分钱出半点力。今年2月,我回到故乡鹤庆,顺便作了一次采访。以我的出生地为例,亲眼目睹许多乡民们安于现状,无心生产,有的只顾占用耕地建盖房屋。未被占用的许多田地荒芜,村子道路破损,小学校舍成危房,赌博、斗殴时有发生,盗抢屡见不鲜,土地成为商品“合法交易”。村子没有多少绿色,我记忆中桃红柳绿的美丽景色不复存在。我想去找村干部问个究竟,但不见他们的踪影。这些跟小岗村大同小异。”曲靖一国防办厂的职工、昆明红歌艺术团负责人李秀仙听到这儿很有同感,激动地站起来发言:“我回禄丰老家,也是烂泥巴路,公用的路和沟渠谁也不管,荒草长严了。村里的山被很少的钱卖给私人,种上桉树,不准祖祖辈辈的村里人经过、牛马过,要交钱才准过。村民们反映出钱买官当不是什么新闻、太腐败了。村里一些家盖洋房,一些家还住百年老土基房,我姐姐家就住在旧的土基房。过去山青水秀小山村的景致,已经看不到了。现在全村栽秧的水,还是人民公社时代新建的水库供应,现在否定人民公社,令我们奇怪!”
座谈会开到十二点,主持人宣布暂时休会。中午饭后,大家也没有休息又回到会议室进行讨论。到官渡区、晋宁县的小知青们回忆当年人民公社时代参加每年一度群众性兴修水利的会战。官渡区小知青当年参加兴修的板桥公社的沙井水库沟渠,阿拉公社铜牛寺水库、清水水库,双龙公社的三岔水库、双桥村抽水站,在去年2010年云南百年未遇大旱中,许多地方喊水渴,而这里泉水淙淙,蜂蝶飞集,清荫敷秀,不但人畜饮水不成问题,农副业生产也生机盎然,当地种植的大白菜、豌豆、糯包谷成省城昆明市场的抢手货。大家边回忆,边讨论,脸上洋溢高兴、自豪之情。
经过座谈会的讨论交流,大家都认为:毛主席等老一辈的革命家创建的中国共产党建立公有制,反对私有化,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员成为舍己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率领广大群众改变城乡落后面貌的战士。在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逝世三十年来,公有制和集体观念受到严峻的挑战。沈浩同志用他的实际行动,甚至生命,实践共产党的宗旨和要义,电视剧予以“永远的忠诚”,他是当之无愧的。在这点上,小岗人、派出沈浩的安徽省委应该是赞同的,也会像沈浩同志一样实践。这才对得起沈浩同志的英灵。发展集体经济、共同富裕;反对私有化,同私有观念决裂才是最好的纪念,真正的纪念。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