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毛主席诗词的体会
——兼论毛泽东诗词的思想艺术
安徽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盛成佑
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世界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同时也是当代杰出的诗人。不论是在建国以前还是建国以后,凡有毛主席的诗词发表或发现,都能引起文坛震动和人们的广泛传抄、吟咏。诗人柳亚子先生曾以“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赞之;山东大学教授高亨也赋诗赞颂毛主席诗词:“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携卷登山唱,流韵壮东风。”毛主席在各个革命和建设时期,都写下了记录当时革命斗争风云的不朽诗篇,它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经常阅读和吟咏毛主席诗词,不但是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也能不断增强身心的修养和艺术的享受。
一、持之以恒学习毛主席诗词
近年来,我阅读的是1996年9月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这本书,也是最权威、对毛主席诗词收集较齐全的一个版本。本书正编有诗词42首,副编25首,全书共收诗词67首(其中诗33首,词34首),建国前作的有30首,建国后写的37首。我读这本书有10几年了,在工作之余、节假日经常翻看,有时写东西也常翻阅和引用,一年总要把全书看几遍。久而久之,诗集正编的42首特别熟悉,早就会背诵如流了。去年省农委发出开展打造书香型机关、提升素质能力活动的通知,要求大家多读书、读好书,树正气,提素质,这个通知很及时。为了积极响应这个号召,我觉得一本《毛泽东诗词集》只背了正编,还有副编的25首诗词没有背会哪行呢?今年春节,老婆、孩子都回农村老家过年去了,于是我决定自已在合肥过年,好好利用这段空闲时间来背毛主席诗词。通过这七天长假的反复阅读,终于把副编的25首也背了下来,并把正、副编串联起来反复阅读背诵,感觉象完成了一件大事,心情轻松也充实,也有收获。
我对毛主席诗词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早在上小学时,就从老师处借阅到一本油印的《毛主席诗词》,其中大多数没有公开发表过。我借到后如获至宝,专门买个较好的笔记本,把每一首都认真地抄录下来,经常翻看。这个笔记本也常借给村民传抄。此后,我经常逛书店,看到有新的毛主席诗词出版,就买下来,现在我保存的各种毛主席诗词有七个不同版本(包括一个英、汉对照版本)。
二、几点体会(毛主席诗词思想艺术分析)
毛主席诗词气势磅礴、博大精深,能使人在阅读中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也”,百读不厌。在多年的阅读中,我感到有以下几点体会较深。
(一)毛主席诗词是一部中国现、当代革命现实主义的史诗。以公开发表的毛泽东诗词来看,最早的一首为1915年5月写的《五古.挽易昌陶》,最晚的一首为1973年8月5日写的《读封建论呈郭老》,前后跨度达58年,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最激烈、发生翻天覆地大变化的年月,在这段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上,可以说毛主席基本上是执时代牛耳、唱主角,并以他为主,导演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对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历史风云,在毛主席诗词中均有描述。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的诗词有7首,其中的诗句如:问苍茫大地,为主沉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贺新郎.别友》)等,表明他敢于蔑视权贵、坚决反帝反封建和以天下为已任,积极投身革命,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战斗精神。
描写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有20首。从数量上讲,这一时期是毛主席诗词创作的高峰期,从质量上讲,是黄金时期,达到他诗词创作质量的最高峰,奠定了他诗坛巨人的地位。如著名的《七律.长征》、《沁园春.雪》等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其具特征的诗句如: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西江月.秋收起义》);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西江月.井冈山》);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乐蒋.桂战争》);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等,反应了土地革命时期战争的艰苦和运筹帏幄、决胜千里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诗作有4首(3首见其它版本),其具有时代特征的诗句有: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主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持抵抗(《四言诗.祭黄帝陵》);男女并驾,如日方东。以此制敌,何敌不倾(《四言诗.题“中国妇女”之出版》);外敌需人御,将军赴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五律.挽戴安澜将军)等,反应了我党坚持民族抗战统一战线政策,歌颂了军民抗战的英雄气概。
记录描写解放战争的诗作有4首,诗句如:朝雾迷琼宇,征马嘶北风……戎衣犹铁甲,须眉等银冰。踟蹰张冠道,恍若塞上行(《五律.张冠道中》);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五律.喜闻捷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表现了人民解放力量的摧枯拉朽,不可战胜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但也万物复兴,诗人诗兴大发,此书录有这时期的诗词35首。其中有反应人民翻身作主人的欢乐心情的,如: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有歌颂社会主义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的,如:春风扬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送瘟神》);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七律.到韶山》);全军民,要自立。不怕压,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贼。奇儿女,如松柏。上参天,傲霜雪(《四言诗.八连队颂》);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也有缅怀革命烈士的诗作。总之,这许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诗词,反应了我国人民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阶级斗争和宏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场景,是一部真实、多彩、生动的现、当代革命历史史诗。同时,这些诗词也鲜明地打上了不同时期的历史烙印,为后人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二)毛主席诗词以豪放立基,但不乏婉约。俗话说,胸有诗书气自华,毛主席一生酷爱读书,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所以自我修养炼成了他具有吞吐八荒,天风浪浪,海山苍苍,万象在胸的浩然正气,成为“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的诗人政治家。所以读毛主席的诗有一种跌宕起伏、回肠荡气之感觉。有宽阔胸怀的浩然正气,才能写出豪放的诗篇,这样的诗才具有震捍力和号召力。这方面的诗句特别多,如: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贺新郎.别友》);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七律.送瘟神》);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五律.喜闻捷报》)等等,这方面的名联佳句在诗集中俯拾皆是,不胜枚举。我们平时说,随着信息化的建立,世界越来越小了,已变成地球村了,但在1918年毛主席在《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的诗中就写道“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员,我们把地球看成村庄;而毛主席却在92年前就把宇宙看作比大米粒还小几倍的稊米了,和我们相比,毛主席的胸怀和眼光是何等宽广、远大。
毛主席诗词的基调是豪放,但伟人也是凡人,也有感情细腻、情深意长、婉约的一面,如: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贺新郎.别友》);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弯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虞美人.枕上》);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五律.喜闻捷报》);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五古.挽易昌陶》);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蝶恋花.答李淑一》);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七律.吊罗荣桓同志》)等。说明毛主席对战友、同学、烈士、亲人都有深厚的感情和爱戴关怀之心。
(三)毛主席诗词写作的用词特点。这和他知识渊博、胸怀宽大及豪放性格有直接关系。一是“一”字的使用频率最高。如:一枕黄粱再现;一跃冲向万里涛;一代天骄;一例氤氲入诗囊;一从大地起风雷;一万年太久;一声鸡唱;杭州一望空;一阵风雷惊世界;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弹指一挥间,等等。我计算了一下,在这本诗集的67篇诗词中有35篇用到“一”字共有46个,占总诗篇的52%。在《念奴娇.昆仑》有“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连用了3个“一”字,是用“一”字最多的一篇诗词。在《采桑子.重阳》有“一年一度秋风劲”句子,用了两个“一”字,是毛主席在一句诗中用“一”最多的句子。有人说,在讲话和诗文中用“一”字较多,说明此人有自以为是,独断专行的“霸气”。这明显是和“一切”、“一律”、“一贯”、“统统”等概念相联系的。但我认为毛主席用“一”字较多,说明他能洞察世事,能准确把握客观存在及其规律,是胸有成竹、果断和信心的表现。二是对“世界”、“宇宙”两词的运用频率也较高。在12首诗词的13处用到这两个词语,这说明毛主席胸怀宽大,以天下为怀,把国事、家事、天下事都放到世界甚至放到整个宇宙的大范围内进行权衡考量,这方面的诗句如: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当惊世界殊;冷眼向洋看世界;五洲震荡风雷激;玉宇澄清万里埃;满宇频翘望;一阵风雷惊世界;等等。尤其是在他的晚年,对中国的命运和世界的前途甚至宇宙今后的变化都更加关心,这在他的诗词中都有反应。三是喜欢描写“红旗、战旗”。这在11篇诗词中有11处,如:山下旌旗在望;红旗跃过汀江;风展红旗如画;风卷红旗过大关;红旗漫卷西风;红旗卷起农奴戟,等等,都表现了诗人的无敌气慨和必胜信心。四是对鲲鹏、雄鸡赋有特殊的意义。在毛主席眼中,鲲鹏是抱负和力量的象征,《毛泽东诗词集》中有3篇写到鲲鹏,如:鲲鹏展翅九万里;鲲鹏击浪从此始,等。民间认为,雄鸡的啼叫有驱邪作用,也表明黑暗的过去和黎明的开始。在诗集中有5篇6处写到雄鸡,如:一唱雄鸡天下白;午夜惊鸣鸡;闻鸡久听南天雨,等,他把雄鸡作为正义、光明及新社会的使者来歌颂。
(四)毛主席对韵律的要求宽泛,不以韵害意。《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诗歌的第一要素是言之有物、情感要真诚。如果诗没有情感,无的放矢,就不能称之为诗。就象火山喷发一样,要有炽热的岩浆喷出来才行,光喷出一些空气、灰尘或泡沫是不行的,这样的诗是无病呻吟,是不能感人的。古人说“诗言志。”毛主席写诗向来把“言志”即真情实感放在第一位,“言志”就是有“物”,就是有“真情实感”,他对于押韵合辙等诗词的格律要求则看作是第二位的。他认为诗词的一些格律要求是“束缚思想,又不易学”,“不易在青年中提倡”(见《致臧克家信》)。照《怎样合辙押韵》(北京出版社,郑林曦著,1980年3月版)一书的要求来看,《毛泽东诗词集》中有些篇诗词的个别诗句存在着不相押韵的情况(在平仄方面,也有不以词害意而不拘平仄的),当然毛主席绝大部分诗词都是合乎诗律词谱的。我计算一下,共有15篇诗词存在这情况,占总数的24%。例如《七绝.贾谊》:“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按格律,一篇七绝或七律诗只能押一个韵,这首诗的前两句韵脚是“伦”和“文”字,照《韵律十三辙》看,属“人臣”韵,而最后一个韵脚“生”字,则是属于“中东”韵,因此可以说此诗的后一联(后两句)和前两句是不押韵的。再如《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前面两句的韵脚“雷”、“堆”两字是属“灰堆”韵,后面的三个韵脚押的都是“怀来”韵,这样只能说最前面两句和后面的六句不相押韵。再看一首词《菩萨蛮.大柏地》:“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按词谱,这首词可以有四个韵,即每两句一个韵。后面六句分别押的是“江阳”、“一七”“言前”三个韵,押的很好,但最前面两句就没有押韵。
毛主席尽管有一些诗(含词)篇中的少量诗句没有完全做到押韵合辙,但从全诗来看,也做到了大体上押韵。他诗句中飞动的气势和饱涵的哲理,丝毫没有因个别韵脚而影响其诗词的万丈光芒。毛主席这种对待诗词格律的宽泛态度,为我们今天想写诗填词的人们开辟了无限法门,这就是要以思想感情(即中心思想)为重,不要太拘泥于格律的限制,不要因韵而害意,这样诗才能写出气势。历史上的苏东波写的诗词也有一些句子不押韵的,有时为了诗意的发挥,甚至在少数诗词句子的字数上,也有少量增减,但他仍是一位大诗人、大词人。关键是要把功夫用在 “练意”上,当然和格律搞得不沾边也不行。毛主席和苏东坡的做法是:在个别字词影响诗意发挥时,格律要让路,保持大体上整齐、大体上押韵,即“意在律先”;在不影响诗意时,要尽量向格律靠拢,做到“意律完美”,以求达到最佳效果。写诗填词的工作是一种手脚戴着鐐铐的舞蹈,手脚虽然会受到一定限制,但也不是没有一点活动余地。关键是“意”不能有任何约束,即你的思想要在天地和宇宙中自由地奔放、驰骋,“鐐铐”虽有,那只能更增强你“舞蹈”的铿锵有力。格律诗词的写作也犹如黄山之松的生长一样。黄山松的生长可以说始终都受到水、土壤、阳光、营养等诸多刻苛条件的限制,它虽然生长在悬崖峭壁之间,但由于它的顽强性格和拼搏,终成为“八千里风暴刮不倒,十万个雷霆也难轰”的黄山“三绝”(即奇松、怪石、云海)之一,也形成了著名的“黄山松精神”。对毛主席个别诗句的格律不完整,是个客观存在。有人认为这是“毛泽东的诗词对传统的格律,有很多突破和创新”的表现(见南京出版社《毛泽东诗词鉴赏大全》2001年8月版代序)。我认为没有必要为伟人讳。这不是“突破”或“创新”,是根据每首诗意淋漓尽致发挥的自然需要之使然,否则,每一首诗都来个“突玻”和“创新”岂不更好。按照上述“突破派”的观点,自“五四”以来的新诗即自由诗,岂不篇篇都是“突破”和“创新”的精品。毛主席曾十分中肯地指出:“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格律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最能反应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光大这个传统,才是最好的“创新”,否则,东“突”西“破”之后,本民族的一切就都虚无了。
三、读书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俗话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对我学习“毛诗”来讲,诗也作了、也吟了,但既没有作好,也没有吟好。自学习毛主席诗词以来,我就以主席的诗词为格律和模式练习写诗,也就是比葫芦画瓢。到目前,估计已写了200多首诗,但是,很显然,质量都不高。但我也有一点小收获,就是在地市级以上的报刊上先后发表了30多首诗词,在一些网络上发的也有20来首。
我学习写诗,一是歌颂祖国、歌颂党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如国庆节、五一节、七一党的生日、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我都有诗词发表。二是结合自已的工作和学习写诗。有一年,我曾应邀参加六安市江淮分水岭开发总体规划评审会,回来后,我将自已参会的感受按照毛主席《水调歌头.游泳》的格律,也写成一首《水调歌头》寄给六安晚报,十几天后被刊登出来,六安市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看到后给我来电话,说我为他们做了宣传工作,他们感到很高兴。2007年4月,省农委在安徽剧院召开深入推进效能建设大会,会后我将听会的感受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当时毕美家主任看到后作了这样的批示:“盛成佑同志的这首词填得很好,请以适当形式宣传,包括安徽日报农村版。”这首词后来在报纸上、省农委网站、安徽农网等媒体上刊发。今年初,省委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发文要求在全省开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楹联征集评选活动,我写了一副歌颂沈浩同志的楹联,共八句:
离省城,别妻儿,与三农共舞,拼搏六载献大爱;
扎基层,帮乡亲,跟四季常乐,丰碑千古立小岗。
这副楹联经省农委机关党委推存,由省委活动实践办公室、省文化厅、省文化艺术界联合会组织专家评审,获得了二等奖。在近几年从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主要是外出调研、督查时,接触到一些有趣的人和事及各地科教工作好的作法、经验时,也写了些诗发在单位的网站和其它网站上,这样既宣传了工作,又密切了本系统工作人员的感情。最近,我将近年来学习人民日报任仲平的评论文章的体会,写了一首20行的读后感的诗,寄给人民日报,并于4月6日在人民日报的《社内生活》报上登了出来,人民日报社副总编米博华同志还给我回信,并将他的新作《走进高高殿堂》题签后寄给我,使我很高兴。不光是有时候写几首诗,用到“毛诗”的格式和“诗路”,在我平时工作中,如写通讯报导、起草总结、报告、编写简报等,也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诗的格式、语言来写题目、小标题等;在行文时,也经常用对仗、排比等句式以增强材料的感染力。去年12月12日是中央农广校成立30周年华诞,我先后写了5首诗词发表在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等网络媒体上,其中一首《沁园春.贺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条例诞生》,被选入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农广心声》一书。今年2月下旬,省农广校在灵璧县冯庙镇沟涯村举办“全省农广校系统抗旱促春管培训班暨全省农民读书月活动启动仪式”,我为大会所写的“家家读书,明智达理促和谐;人人学习,增产致富奔小康”的对联,用红绸黄漆制成大幅会标,从村办公大楼顶部的两端挂下来,很醒目,营造了浓厚的会场氛围,受到参会者和当地干群的好评。所有取得的这些小成绩,都是我长期学习毛主席诗词的直接结果。总之,我感到常读毛主席的诗词,并力所能及地学用结合,按毛主席诗词的“诗路”模仿练习写作,是坚守和充实自已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既学习了历史和党史知识,也提高了自已的艺术欣赏能力,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觉得自已的业余生活很充实,有利于促进工作和学习。
(注:此讲稿为参加2010年4月28日在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机关读书演讲竞赛会而作)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