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春节晚会
——一声为旧时代即将结束敲响的丧钟
2012年春节晚会,我只看了一个开头,就进入梦乡了。
当我看到一个相声演员拉扯出佟铁鑫、吕金骥,王宏伟、刘和刚四位歌唱界的大腕胡乱撮弄,让他们扭捏作态作轻贱状的时候,立马有一种焚琴煮鹤的感觉。索然无味,如同嚼蜡,甚至臭气哄哄、反胃熏鼻。我不想为吃了一口就觉得有臭味的菜继续坚持下去。于是,毫不可惜的擦脸洗脚上床睡觉了。第二天我一问其他人,居然有不少跟我一样。勉强坚持看完的人也有,但大呼上当。相当多的人评价说整台晚会“一无亮点”。为此,我很庆幸自己的英明选择,饱睡一晚、养了精神。但出于职业的原因,总觉得既是一台许多人准备了半年以上、耗资无数、且号称是全球观众最多的一台晚会,怎么可能如此臭不可闻呢,难道编导们的脑子都进了地沟油不成?我决定再认真地看一遍,即便它很臭,也要扎扎实实的找出“臭源”、予以批判。
从头到尾,基本认真地看了一遍,我笑了,很开心的笑了。原来,2012年春节晚会,是“一声为旧时代即将结束敲响的丧钟。”
艺术创作就是这样,有时候主观创作动机和客观创作效果完全是两回事。2012年春节晚会的主创人员,应该不会刻意创作出一台丧钟晚会,但客观效果就是这样,这恐怕是创们始料不及的。
在中国,文艺总是在直接或间接的反映着政治,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历史规律总是这样。尤其重要的文艺活动,更是如此。这是任何一个有点政治敏感性的人都明白的事。当然,作为十几亿人关注的春节文艺晚会,更是如此。只要你认真的回顾一下就会发现,上个世纪80年代的很多春节晚会,之所以让人经久难忘,是因为每期节目都会有经典内容出现,这些经典内容让人百看不厌,永远回味。那个时候的春节晚会,知名度特高,一个小黑白电视机跟前就挤满一大堆人。到了上个世纪的90年代,春晚虽然还有影响,但已经难有昨日之辉煌,编导已现捉襟见肘 ,只是偶有亮点罢了。进入新世纪之后,春晚明显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贬斥诋毁之声不绝于耳。你道为何?如上边所说,文艺在反映政治生活。上个世纪的80年代,人们渴望富裕,盼望幸福,当时的人们相信改革的许诺,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幸福的憧憬,热情支持改革,积极参与改革。这时候的文艺真实的反映着民意,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表现出的是国民朝气蓬勃,欣欣向荣,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到了90年代,在农村,随着数亿农民日子的走向艰难;在城市,随着数千万产业工人的陆续下岗,尊严丧失。以及开始出现的官商勾结,滥用权力,人们开始怀疑改革。这时候的文艺已开始脱离群众,明显底气不足但仍声嘶力竭的邪乎什么“主旋律”。“假大空套”的文艺作品开始出现在春节晚会上,人们产生怀疑是理所当然的。进入新世纪之后,权商组合进入了很高的阶段,官员腐败、社会溃败也进入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新阶段,民众听到改革二字就浑身战栗,“买不起房,读不起书,看不起病”新的三座大山和其他恶法陋规压的许多老百姓喘不过起来。而“盛世欢歌”却成了文艺为之歌为之舞的永衡主题。这时候的许多文艺已由帮闲文艺变成了帮凶文艺,由严重的脱离群众蜕变为替剥削、压迫歌功颂德、树碑立传,从而在人民大众一幅又一幅凄厉悲惨的社会图画上面覆盖了一层绚丽夺目的鲜花。人民焉能承认这些,所以,新世纪的春节晚会愈来愈受到人们的质疑,甚至要求取消春晚、拒绝春晚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有什么奇怪的吗?
仅仅是春晚走到尽头了吗?当然不是,是这个向着资本主义奔跑的时代就要走到尽头了。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无官不贪和美丑颠倒的社会现实,让有着社会主义经历的中国人民觉悟了,他们开始进行拒绝资本主义,回归社会主义,回归毛泽东思想的呐喊。2011年,回归的大潮一浪高过一浪,怎么可能不影响到亿万人关注的春晚呢?
本期春晚的主题是“回顾30年”。节目虽然花里胡哨,但了无新意,几首老哥在勉力支撑着行将倒塌的框架,几个表现“走基层”的演唱者明显心有余而力不足,难顶大梁。编导者们面对汹涌的民情和高压的旨意,难以两全,实在是黔驴技穷,无计可施,只能以这种不疼不痒、不伦不类的内容来填补本质的苍白。她的老迈和现拙告诉世人:这是旧时代的最后一期春节晚会,这是为旧时代的离去敲响的一声响亮的、意味深长的丧钟。
十八大就要召开了,中国向着美国奔跑的时代大戏就要闭幕了,十八大即将开启中华民族新的伟大的航程。等着吧,下一个春节,我们将看到一个全新的,昂扬向上的,激荡着回归热潮的2013年春节晚会。人民群众,将在新的党中央带领下,昂首挺胸的走上一条新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河南铜豌豆
2012123(龙年春节)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