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文艺新生

涂自强们,你们走错路了!

林波 · 2014-09-07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方方的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这个事实说明了它的必要价值,能够以充沛的超我的情绪为一个农村学子做呕心的呐喊,这在当代笼罩着中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社会框架下是不容易的。在这里,我不想去重复那些陈词滥调,那些有明显的指向的解读。“社会病了”这样的滥调根本无意于解决当代涂自强们的生活困境。这样的滥调的明显缺陷就在于还有同样数量的人依靠个人奋斗而成功。所以,解决这其中的分裂无外乎施行一些妥协的政策。我们在这篇小说看到了类似政策而产生的效用,涂自强作为一个寒门学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照,而涂自强却没有获得拯救,这其中的道理还不明显吗?问题根本不在于社会(时代)作为一个政治主体亏欠了涂自强(三农政策是有的,今后寒门学子机会会更多),而在于社会(时代)作为一个文化主体遏制了涂自强。这个文化主体用“城市物质生活标准”、“城市价值标准”、“中产阶级生活样式”欺骗了涂自强们,令涂自强们走上了歧途。在小说出现的那个和涂自强同样出身的而后在年关之际跑路的学长老板,生动地启示了涂自强的未来。即使用非戏剧化的处理手法,令涂自强成功了。那么这样的成功又有何意义呢?根本意义上违背了涂自强那些对美好的未来想象!

  那么,我的解读视角是文化视角。根本意义上在说明:城乡文化那种难以和解的矛盾才是涂自强的噩耗。在这个意义上,涂自强和乡民一定意义上解决了这种矛盾,他们用城市价值标准代替乡村价值的手法难道不是已经解决了这种矛盾吗,农村的道路无非是城市化嘛。但涂自强的母亲,这一个深深常有农村文化底蕴的母亲最后将她的精神寄托在虚构的莫须有的寺庙中。这不得不宣布城市那种由市场经济调教出的享乐主义和经济理性的文化根本不应该是乡民的追求和存在样式。我们可以在现实中找到这样的例子,陌生人社会与熟人社会是无法调和的,在当下城市占主流不是那些广场舞大妈,而是小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那些城市里生活的老人为何不是城市文化的代表,这个问题难道不应该让我们深深思考,现在的城市文化根本意义上是一种移民文化和市场文化,难道不是这样吗?苏州不是古典园林和鱼米之乡,而是观前街和新区,难道是正常的吗?

  这种文化冲突在涂自强的事实了表现地非常明显。涂自强由于没有城市生活的经验,而根本意义无法和他的同学,以及城里人打成一片。我们不应该把这种感性的经历当成涂自强作为一个农村人和城市互动的小插曲。正是这些小插曲,才让涂自强在城市失去了精神生活的必要条件。在当下抑郁病肆虐,人们普遍精神空虚的基调下,涂自强的这种缺失难道不应该引起主体性的关怀吗?在某种必要条件下,如果涂自强非要去追求那不切实际的中产阶级成就的话,涂自强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摆脱自己那农村人的身份符号,做城里人。

  需要做必要的厘清的是那些在作品中出现的“好人”的符号内涵。无疑这些人物都给了涂自强必要的关照,尤其是他的赵同学,是一个典型的“城里人—农村人”友好互动的符号。但可悲的是赵同学们在精神层面一直在误导涂自强,这种误导当然出于无意识和浅薄,但从赵同学们的身上,我们难道不能看到那对“农村价值观”无知和否定的潜意识心理吗?涂自强委身的公司里的项目经理在涂自强母亲失踪的紧要关头,那一句对涂自强选择放弃业务而对涂自强的激进之言:你要考虑后果。那一家给涂自强妈妈工作的饭店的老板因为涂自强妈妈和顾客的一点冲突而破坏生意后对涂自强说的话:我店子虽小,开店这几年,还没有过这样的事。这不都是该心理最好的注脚吗?尊老为农村人根深蒂固之观念,在这个时刻,却被市场理性,经济理性驳得一钱不值。我们应该反思作为一个善良的城里人对于农村人的那种心理:是不是完全用自己的观念去代替了他们的观念。我想在奉献自己更多的善意的时候,应该意识到农村人真正的价值坐标是:作为一个农村人而幸福。在这里,千万别再用“作为一个城里人而幸福”的空谈作为与农村人互动的心理前提了。在这种的诠释维度中,我不由地对那遭到全部人否定的“城乡二元制”的论调做一些反驳:以农民为文化,政治,经济主体,发展带有农村特色的文明实体,难道不应该是农村的发展正道吗?在这个方面,华西村、南街村等集体经济村社的实践可以给我们很多参考。作为一个农村人而幸福,在那里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特别要指出,这里的幸福不是我们常说的富裕,幸福在农村人的价值体系中是小康的物质水平,邻里和谐及共同富裕。

  让我对这种视角的解读做最后的整理。1)城里人和农村人的文化矛盾不在于各自,而在于两者发生联系的那个区域,在这个区域的关系是:农村人盲从城市标准,城里人排斥农村标准。2)农村人应该如何回应方方提出“如何成功”之问?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放弃城市标准的定势心理。涂自强在其经历中多次想要突破这种心理藩篱,但都是无意识的。其中典型的就是这个片段:

  涂自强觉得扫大街这事母亲还真能做,便说妈你怎么想?

  母亲说,你同意我就去,你不同意,我就回了人家。我怕有姑娘知道你妈扫大街,就不跟你了。

  涂自强笑了,说妈,真是有这样的姑娘,我能要吗?

  母亲说,那也是。(P140,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通过对这个片段的思考,我们能说涂自强追求的那种“城市标准”、“中产阶级生活样式”是“幸福”的路径吗?他遇到的那个中文系女生以及他公司的女孩子不就是这样的人吗?他的追求不就是错误的吗?在这个片段中,暴露的那种深沉的人性悲剧应该让涂自强们认识到他们的追求根本意义上的异己的,“非人”的。所以,第二步要做的就是追求有农村价值观特色的成功之路,即追求以家庭和谐、族群和谐、家乡和谐为底色的幸福生活。如果涂自强们可以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他那受城市文化冲击的而经常表现的伤感和无奈的情绪,就可以缓和很多,并以此助力于并不难实现的小康追求之路,以此为第一阶段,而后可再做打算。

  在这个时刻,我们有必要对方方的那个精彩段落做一个回顾和再思考了:

  他很明白,除了这个逃掉的学长,这世界并没有谁亏欠于他,这世间的人也并没有谁恶待过他。相反,那些来自无数人们的温暖,就像是许多的手一直安抚他。而他享受了这种抚摸之后,面对的仍然是阵阵痛感。这世界于自己是哪里不对呢?是那里拗着了呢?莫不是,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我有原罪?倘若有,那是什么?是生在山里?是长在贫民之家?是在这世上无依无靠?这些难道本就是我的原始创痛?(P112,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4-9-7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红土地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 1
  • 2
  •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3册全)
  • 一师毛泽东要为天下奇
好物推荐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走着走着,初心为何不见了?
  2. 为什么“专家”和“教授”们越来越臭不要脸了?!
  3. 陈丹青说玻璃杯不能装咖啡、美国教育不啃老,网友就笑了
  4. 扫把到了,灰尘就会消除
  5. “当年明月”的病:其实是中国人的通病
  6. 双石|“高台以后,我们的信心的确缺乏……”
  7. “马步芳公馆”的虚像与实像
  8. 为什么走资派还在走?
  9. 为什么说莫言诺奖是个假货?
  10. 【新潘晓来信】一名失业青年的牢骚
  1. 到底谁不实事求是?——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毛泽东年谱》有感
  2. “深水区”背后的阶级较量,撕裂利益集团!
  3. 孔庆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纪念131年韶山讲话
  4. 历史上不让老百姓说话的朝代,大多离灭亡就不远了
  5. 大萧条的时代特征:历史在重演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确“惊艳”,可有谁想看续集?
  7. 疯狂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发现的时候已经怨声载道了!
  8. 到底谁“封建”?
  9. 该来的还是来了,润美殖人被遣返,资产被没收,美吹群秒变美帝批判大会
  10. 两个草包经济学家:向松祚、许小年
  1. 北京景山红歌会隆重纪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龙:不换思想就换人?贪官频出乱乾坤!
  3. 辽宁王忠新:必须直面“先富论”的“十大痛点”
  4. 刘教授的问题在哪
  5. 季羡林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6.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认为“颠倒历史”的“右倾翻案风”,是否存在?
  7. 历数阿萨德罪状,触目惊心!
  8. 欧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纪录片
  9. 我们还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资格这样发问!
  1. 毛主席扫黄,雷厉风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彻底关闭!
  2. 剑云拨雾|韩国人民正在创造人类历史
  3. 到底谁不实事求是?——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毛泽东年谱》有感
  4. 果断反击巴西意在震慑全球南方国家
  5. 重庆龙门浩寒风中的农民工:他们活该被剥削受冻、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吗?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确“惊艳”,可有谁想看续集?
红色旅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