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从政初始
四、合作办社
1945年日本投降后,昔阳县大部地区得到了解放,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1948年党中央号召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在张怀英主持工作的一区里,已经出现了几个模范互助组,其中,大寨贾进才和陈永贵两个模范互助组都在县政府那里榜上有名。到了1952年,陈永贵的老少互助组出现了一部分亩产500斤的高产田,不仅捧回了“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锦旗,也在昔阳县内成为崭露头脚的互助组组织,陈永贵本人也登上了省劳模的阶梯,和昔阳籍的太行老劳模张老太,王殿俊一样,一同坐车到太原出席省劳模会议,大寨和刀把口、白羊峪一样,成为了昔阳县农、林、牧三支花之一。
1952年,陈永贵作为山西省农民代表团成员,参加省里组织的参观团走出太行山,走向华北平原,去天津参加华北物资交流大会。陈永贵这一走,觉得天也大了,地也宽了,回来以后就迫不及待地找见区委书记张怀英,如此这般地讲了他这一走的深切感受。他的唯一要求就是请求张怀英批准在大寨创办农业生产合作社。他向张怀英说到外边的形势和办社的重要,看到张怀英有默许他的意向,又趁热打铁,找到各方面的领导,希望县里也支持他的这一举动。当时县里还是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办吧,怕办错,不办吧,更怕错了。因为当时有个复杂的背景,在搞不搞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问题上,中央有分歧,山西的办社问题也引起了华北局和中央的争议,毛泽东批评中央一个领导人是小脚女人,所以下边的动向更是可想而知了。当时昔阳对这个事也是犹豫不决,对下边办社的态度只能是顺水推舟,既不去那么积极支持,也不是那么消极地反对。对于陈永贵的办社要求,张怀英作为他的直接领导,却是主动地对他进行了支持,圆了陈永贵的这个梦。因为一是在陈永贵办社之前,昔阳县已经有了东风稔,下思落等几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功经验,二是他对大寨的情况知根知底,认为陈永贵能够办好这个社。不过,当时办社有一个规定,合作社的户数不能超过30户,张怀英也只能按照这个规定批准他办30户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如此这样做,实际上又给陈永贵出了一道难题:陈永贵当时的互助组已经发展到了49户,比上级要求的多出了19户,总不能再让这19户退出来吧!陈永贵是个有心计的人,他可能也猜透了领导的心思,不能够去硬顶,于是就演开了双簧,明里是30户,暗里是49户,对上是30户,对自己,还是按49户来安排。听说后来一段时间,上面也知道了这个情况,特别是张怀英对此知根知底,却不往明里挑,相互间也不往透里说。张怀英既不追究陈永贵,陈永贵也不向张怀英汇报这个真实数字。有人向张怀英提起此事,他却有意避开,试嘛!以至于以后随着毛主席对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态度越来越强硬,全国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也大批涌现出来,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天津之行使一个山里的农民看到了中国之大,陈永贵在与身边的参观团员们的交流中也感到了大寨的渺小。陈永贵的双眼在此睁大了,见识也增长了,面对着七沟八梁一面坡,他多少次站在虎头山上构划着心中的蓝图,多少次钻进狼窝掌里去琢磨自己的心事。他有心把自己的大寨再放大一些,使它能够走进更多人的眼里,所以从虎头山下来,从狼窝掌出来,他就又脚底生风地跑到张怀英那里。坐在张怀英的办公桌前手舞脚蹈地叙说着他的理想,并叨起他的烟袋杆一口一口地抽吸着,烟雾从他嘴里喷出来,形成朵朵雾花,又像是在向张怀英显示着什么。然而张怀英不顾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听着陈永贵的表说。
张怀英执行党的政策是严格的,从互助组到合作化,他既能看到往后的前景,也能看到路上的钉子。在医治战争疮伤的土地上,在难以解决温饱的实际情况下,他要找出点子,摸出办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其发扬光大,靠得是有胆识,吃苦能干,顾全大局的陈永贵式的农村干部。
这一时期,与其说是陈永贵依靠了张怀英,不如说是张怀英选择了陈永贵。在那种特定的条件下,中国农村有多少这样的仁人志士,在“组织起来”口号的感召下,身先士卒,为走社会主义的集体化道路而献身。这种献身精神也是党的路线所需要的,这也是党的领导和农民利益的不谋而合,大寨也就逐步成为了毛泽东心目中想要树立和推广的农业典型。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