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事儿,最近几天挺热。
简单来说,是这样的,上海漫展cp28现场,参加展会的各路人马,一大群聚在一起唱起了《国际歌》。
这事的确有点新鲜。
笔者检索了一下,去年12月某地的漫展也有人在唱,但那是租了一个展位的几个人自己唱,围观的人不多且没跟着唱,但像今年这样,漫展现场众人合唱,应该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说实话,现场的歌,唱得的确不咋地,伴奏的乐器和唱和声都有不少跑调,但唱歌嘛,贵就贵在融入自己的感情,将自己的感情与歌曲传达的精神形成共鸣,尤其是这一首歌。
自从1990年代初期,唐朝乐队改编的摇滚版《国际歌》问世以来,《国际歌》就成了各类摇滚音乐节的必唱曲目。也是从那以后,国内主要流传着两个《国际歌》的版本,一个是正式场合的庄重、肃穆版,一个是热血沸腾的唐朝乐队版。
本来嘛,漫展众人齐唱《国际歌》这事再新鲜,也不会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毕竟ACG内容本来就良莠不齐,有充斥黄暴的(国内少见)、有爆米花式快餐的、有为军国主义招魂的、也有少量有社会主义倾向的优质作品。而且,ACG爱好者在国内本来就属于小众群体,还普遍被外界认为是不良嗜好。这就注定了此事不会有太多人关注。
但有人偏偏坐不住了,这帮“傻X”竟然大庭广众之下高唱《国际歌》?!
一下子就把漫展现场唱《国际歌》这件事推上了热度。
其逻辑乍看之下很正:
1.社会主义终于不是人们“讳莫如深”的状态了;2.XX这事不能当梗玩,是不可以被cosplay的;3.不要把自己变成穿印有格瓦拉头像T恤的嬉皮士混子,需要好好学习相关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认知”,同时,做比唱更重要;4.这就是一群吃饱了撑着没事干的人。
的确,格瓦拉去世后,切的斗争精神和社会主义理想被资本解构为一种纯粹的精神,他的头像被印在了T恤、烟灰缸、杯子、内裤上,资本主义用他的头像狠狠地赚着钱并嘲讽着他和他的理想。这是值得警惕的!
的确,漫展的基础群众是小资产阶级或城市无产者,有的在校生还是所谓的“共趣小鬼”,不少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本来也才刚刚开始思考社会主义,要提升理论水平还得需要一段时间。
的确,这几年产生了一批脱离现实的“宅左”,他们需要深入现实。
但,
所有的这一切,
都不是不许唱这首歌的理由。
上面那段话,啰啰嗦嗦一大堆,其实归总起来也就一句话——你们也配唱《国际歌》?
网友们的眼睛是雪亮的:
如果说上一位大V是话里有话的话,这一位说得更加明白——要搞清楚为什么唱,这“为什么”三字可有特定含义。
一个不准唱,一个说要这样才能唱,说到底都是争夺对《国际歌》的解释权。
按他们的逻辑,去年底火爆网络的西安街头全体打工人齐唱《国际歌》,还真是不该发生的事。
1.你这是泛娱乐化;2.好好学习了吗,理解了吗;3.唱什么唱,赶快996搞建设去。
难不成以后唱歌前先亮某学习软件?积分高的才有资格唱!
笔者自己有过几次难忘的经历:
大一那年,军训食堂饭太难吃,然后有人带头把盘子扔泔水桶里,于是学校妥协,承诺做出整改;同期,西北某交出现类似问题,一位同学放了这首歌,然后放歌的、搬音响的、借音频线的都着处分;
大三,到老工业区调研,当时正值国企改制的尾声,一屋子六七十岁的老工人唱起这首歌,诉说他们早年的奋斗、近些年来的斗争,那种震撼,至今历历在目;
大四,笔者所在学校软件学院决定不再招本科,剩下的并入计算机学院,软院同学们不干了,理由很简单,课和老师都是一样的,但学费要贵一倍,要并就退多出的学费,和计院收费一样,学院内谈判现场,唱的就是这首歌;
毕业前夕,等离校的日子,某一天晚上各宿舍楼突然就躁动了起来,于是开始唱歌,这一首前后唱了两三遍,这也成了此后几届离校的必备流程;
笔者离校多年后,将白恩培、秦光荣等人给拉下马的杨维峻老人与多地失地农民在滇池边广某村开了个wan人大会,现场除了花灯等当地的节目和陈述外,最浓墨重彩的就是这一首歌。
它总是能唤起人心底隐秘又强大的那份力量。
说到底,这是一首真正的属于劳动人民的战歌。它又不是教堂里的“圣颂”,人民群众当然有在任何场合唱的自由了。
不但要在漫展唱,在音乐会唱,还要在街头唱,在校园唱,在礼堂唱,在工厂唱……
唱的过程,也必然会是自我教育的过程,毕竟“996”已经大行其道,资本家已经登堂入室,乡绅改头换面又回来了。
这学习,还真不劳某些”上人“们操心。
好笑的是,团团都出来打脸了,这两位大V平日可是和团团眉来眼去的呢。
团团的“中国青年网络音乐节”还把《国际歌》放在了压轴的位置。
也因此,其节目单下面的评论不是教员就是英特纳雄纳尔。
想唱就唱,要唱得响亮!
气死丫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