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文学
田忠国
近日,看到网上有人又谈文学,给我一种久违了的感觉。在一些谈文学的文章中,出现频率较多的,一是文学死了,二是中国文学是垃圾。前一个关键词是中国的独创,后一个则是西方的泊来品,但不论前一个也好,后一个也罢,透露出的全是对中国文学的失望。事实上,中国文学确实不容人乐观。
政治原因
建国后,我们一直把文学当作意识形态里的斗争工具,从没有把文学当做独立与自由的艺术空间,在这种政治氛围的挤压下,变成了权力的奴仆,从而失去了追求独立、自由、公平与正义的艺术品格。文革前,文学对权力的媚态令人读不卒读,而后是反思文学,虽然有对权贵的批判,但是,对新的权贵却显出了一种新的媚态,文学的软骨症不可救药的跪倒在权力的脚下。
政策原因
建国后,仿苏体制下诞生了一种新的职业,这种职业就叫作家。这种职业群体在文革前拿工资不拿稿酬,文革后形势大变,既拿稿酬又拿工资。体制之外,也存在不少作家,自谋生路,凡是赚钱人体与欲望的东东,只要远离政治,只要不看、不写、不说社会的真实,都可以到处玩感官的狂欢,这个群体流行的名言是,赚多钱才是好作家。体制内的作家呢,眼看着体制外的作家大把、大把赚银子,本来就因瞎话文学导致的读者群大面积流失,经受着写了没人读,没人读也得写的痛苦,对体制外的写手先是不屑一顾,当他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的时候,便向权力者乞求堵截,政府官员不屑一顾,结果呢,一个个心灰意懒,封笔了事。
个人原因
在政治与体制的围困下,作家的独立精神丧失,人格崎型,面对真实的问题不敢思索、不敢探究,更不敢说不敢写。他们所写的,全是政治上跳动的艳美的花朵,与人民大众隔心隔肺,逐渐丧失了文学的感召力、凝聚力和鼓动力。
文学的花朵枯萎成没有生命、没有精神、没有灵魂的东东,而作品深处,却埋藏着对权力与富贵的深度追逐。
社会原因
当作家的读者群丧失为自我欣赏的自怜自艾时,社会却进入了价值大面积丧失的茫然与感官享受的追逐当中,道德与价值体系成了被人嘲弄的对象,而金钱与性替代了一切社会价值准则,于是乎,新的写作群体适时而生,并行走在追逐金钱与性的快感中,沉迷成一种糜烂的风景。
坚守的困惑
不论在什么时间,总是有个别的坚守者,固守着心灵中文学本该拥有的独立、自由、血性、良知的风景,但审查者总是把他们打入零册,失去自由驰骋空间的同时,也失去了独立不羁者本该拥有的话语权。审查者自以为是为社会发展,殊不知,这种“好心”的结果却直接导致了社会良知的丧失与埋葬。正如本文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时使我痛苦不堪,原因是:我的坏心,旨在破坏糜烂风景的坏心,能否与读者见面?这是个未知数。
突破重围的向往
我只所以写下突破重围的向往而不写突破重围,其原因就在于,有点创新思维的东东尚需要胡锦涛主席亲自过问,我与胡总不识,出来的可能就不令人乐观了。不过,与其期望胡总的过问,不如期望“言论自由法”的出台,或许,这就是我最后的向往。
2007-7-16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