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忠国:我国政治和经济改革的出路在哪里?
田忠国
人们反思改革开放的呼声不断,主流经济学家或者叫精英派经济学家,依旧坚持反民众的观点和立场,有的声称学者不是民意代表,却又自愿做黑窑主非法压榨窑奴的捍卫者,有的则声称,不保护好富人则穷人不富,好像我国对富人保护的还不够好,不够全面,享受的特权还不够“皇帝”,还需要升级标准,有的则声称,国有企业像冰棍,不给私人就化了,如此等等,丧失了一个人起码的良知,起码的道德感。但问题是,他们是怎么能爬上那么高的高位的呢?这个问题因与本文无关,不提。温家宝总理曾说,改革将伴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改革决定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但改革改什么?出路在哪里呢?
一、 改革就改革集权制度
改革揪着总理的心,也揪着全国亿万人民的心,因为这个集权制度催生的铁三角,铁三角把他们害苦了、害惨了,铁三角剥夺了他们保护自己合法利益的权利,铁三角连他们起码的利益诉求权都剥夺了。所以他们渴盼改革,但他们盼望的改革不是权贵精英们剥夺他们权利的改革,而是和所有人一样拥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平等的拥有财富的权利、平等的拥有机会与发展的权利,平等的管理国家的权利。这种对改革的渴盼,就是我们改革的动力之源,也是我们改革的智慧之源。
但怎么改革集权制度呢?
(一)、以民主的权力制度改革集权式制度
民主制度是对集权式权力制度的全面巅复,全面否定,如果建构民主制度,就意味着权力制度的全面革命,但如果一次性到位,由于我们的民主制度体系准备严重不足,势必造成大面积的制度真空,导致社会行为的混乱,严重时可能导致社会大的动荡,因此,从制度体系上来说,我们必须站在建构民主制度的角度解构集权式权力制度。经过一两年的制度积累,最终完成民主制度的变革。
(二)、以民主的权力结构改革集权式权力结构
维持集权式权力制度运行的是集权式权力结构,如果民主制度在集权式权力结构下运作,但其结果也只能是新的集权在民主的名义下的运作,所以,权力结构的调正比民主制度建设更为重要。
权力结构的调整首先应该在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各自独立,但三权分立的基础是民主监督。没有民主监督的三权分立,等于是一国下的三国分立,因此,整合三权分立的关键是民主监督。要完成民主监督,必须完成:
1、民主监督制度
2、民主监督程序
3、在设计民主监督程序时必须坚持系统闭环原则和制度闭环原则
(三)、从核心价值观念上改革制度体系
胡锦涛先生曾经为我们党和政府规划了一个蓝图,那个蓝图----民主自由、公平正义-----的蓝图,既是我们的努力方向,也是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
因此,所有的制度改革,都必须确保核心价值体系的实现才是为人民群众的改革,反之,为少数人的改革,则是对胡锦涛先生提出的核心价值观的全面否定。
(四)、如何确保党的领导?
如果我们不是从拥有权力的角度,而是从有利于实现党的核心价值观的角度看问题,那么,民主制度、三权分立是确保党的领导的最佳方式,因为,民主制度和三权分立的核心,是以民众民主为基础、以制度化管理为手段的动态纠正偏离核心价值观念的制度管理行为,而不是个人权力意志的行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无数事实证明,个人的权力行为无法长效确保价值体系不变,而制度化的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才是确保价值观念不变的有效途径。
(五)、党在民主化过程中如何领导中国人民发展美好的未来?
创造新思想、新文化、新蓝图、新的价值体系,为社会发展提供不息的思想动力资源,这种领导方式,我称之间接领导。而直接领导的方式则是选举出最具有竞争力的杰出党员,竞选国家领导人。
并且,在宪法中载明,宪法中的其它部分可以通过全民公投的方式进行修改,但核心价值体系未经全体党员大会审议批准不准修改。
(六)、民主制度与民主程序的设计
我们谈了那么多关于民主的问题,但实现民主制度的转换必须搞好民主制度和民主程序的设计,因为,在我国历史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曾搞过民主,但却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我没有做过考证,估计与民主制度和民主程序有关,或者说民主制度和民主程序中缺乏制度和程序的纠编功能,因此,在民主制度和民主程序设计中,我们一定要加强制度和程序的功能性设计。
1、在民主制度设计中,一定要注入自强不息、利他主义的精神,如果离开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个民主制度的设计基本上是失败了。
2、充分考虑人的自私本性,本着把人自私的本性关在笼子里精神设计制度体系,预防自私的本性被放出笼子,破坏民主制,为祸人间。
3、充分考虑人的等级观念、特权思想对民主制度的反抗与破坏,在民主制度设计时,尽量把人的等级观念、特权思想消灭在制度之中。
4、在制度设计过程中,要让高智慧的人充分攻击制度漏洞,并在发现漏洞的过程中补充,尽量减少制度性漏洞。
5、充分考虑程序对制度的校正性作用,完善程序设计。
6、充分考虑在民主化过程中的各种出偏可能,并在制度和程序设计中强化纠偏功能。
7、制度和程序设计形成纠偏的闭环系统,即,开始----印证(纠偏)-----确认。使之形成纠偏机制。
8、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的民主制度和民主程序的纠偏制度程序,吸收“易经”中的系统程序的校正机制(卦画易而不是文字易)。
我们不能搞无制度无程序的民主,如果搞无制度无程序的民主,其结果只会增加振荡,增加民主成本,甚至走上失败的老路。因此,在展开民主化之前,一定要加强民主制度和民主程序的设计,设计好多少,就放开多少,并在实践过程中提高深化。我们不能以过去没搞过民主制度和民主程序的设计放弃设计,或冒险推进,或拒绝民主。在民主制度的改革过程中,我们绝对不能犯“摸着石头过河”的错误,如果重犯此类低级的错误,就是对人民的犯罪、对国家的犯罪,所以,我们的方向一定要明确。我们的方向是什么?简而言之一句话,在启动民主化前,一定要搞好制度和程序。因为,没有良好的制度和程序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当然,我们可以设计一套完整的制度和程序体系,在一个乡镇试点,基本成功再推广。我相信,中国人只要去掉私欲,去掉以概念性为主体的思维方式,其制度和程序设计的智慧,一定能在我国的民主化过程放射出与日月同辉的光彩。
二、改革就改革自掘坟墓式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走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发展道路
1、和谐环境
2、和谐资源
3、和谐社会
和谐环境、和谐资源、和谐社会,是经济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应该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固定为全国统一的经济发展模式。什么是和谐环境呢?以经济与环境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经济发展模式,我称之为和谐环境。以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我称之为和谐资源。以公平正义、机会平等、平等发展为核心,分配差异合理的社会分配模式,我称之为和谐社会。这三个和谐是互为因果,缺一不可的,缺一就不是真和谐,真发展。破坏和谐的发展就不是真发展,但要达到和谐就必须要发展、要改革。改革什么?改革就是改掉自掘坟墓式的发展模式。
(二)、走以自主创新为主,兼收世界各类成果的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事实证明,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的强大,因此,必须以法律制度的形式,支持国家创新能力的增强和创新水平的提高,从制度上杜绝破坏国家创新能力的卖国行为。
(三)、走占稳自己的无形空间,开拓世界各地的无形空间的发展道路
国土资源我称之为有形空间,市场空间我称之为无形空间。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应以占居本国和国际无形空间的大小作为主要标准。
1、 用文化经济占领无形空间
什么叫文化经济?带有某种文化符号意义产品(它既可以是高端的,也可以是低端的,但低端产品一定要创造其文化价值,一是提高竞争力的需要,二是提高产品价值的需要),叫文化经济。
文化经济有哪些特点呢?产品符号化,符号抽象化,抽象唯美化,唯美精神化,精神感官化,感官愉悦化。
2、 用科技经济扩展无形空间
中国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就是一个劣质发展的过程(我之所以称为劣质发展原因,一,以牺牲环境,断绝子孙后代生存条件和福祉为代价,二,以降低民众收入,削弱本国消费市场为代价,为别国做贡献,三,以削弱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为代价,为国外科技产品围困本国企业创造条件),因此,我国必须改变这种劣质发展的道路,不然,更大的灾难或许紧跟在经济入侵的后面。大力提升科技创造力,是改变劣质发展,拓展国际无形空间的唯一途径。
三、 关于马克思的民主理论与中国实际
关于马克思民主理论问题,我讲二点:
(一)、马克思的民主理论是动态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的民主理论是动态发展的理论,不仅是马克思的民主理论,世界上任何理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理论,都是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进步产生的思想成果。那种把理论视为一成不变的观念不是马克思主义,而那种以为马克思主义是过时的观念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分析动态变化着的社会生活,并提出科学而有效的解决具体问题的办法。俞可平先生在“马克思论民主的普遍性”一文中说:“其一,至少在法律形式或制度规定上,民主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普遍的人,即全体人民;其二,在制度与人的关系上,人是制度的目的,制度不是人的目的;即国家的法律制度为人民而设立,而不是反过来,人民为国家的法律制度而存在。其三,在政治过程或程序中,人民是决定性的环节。”他同时还说:“在民主政治条件下,国家的意志上升为普遍意志的人民意志,国家的规则由人民制定,并服务于人民。”俞先生的话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的民主理论有着极大的帮助。
(二)、马克思民主理论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在马克思的初级民主论中,人民民主是其基本概念,马克思之所以这样界定民主的概念,是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的。但我国经过近六十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特别是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在原始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分化出不同的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阶级表现,则是理论上对民众权利的否定,和对本阶级的阶级利益极力维护。但我们不能因为官僚资产阶级的存在就搞无产阶级民主,而是应该针对存在的客观事实,通过制度性规定把各个阶级或者叫阶层的人们,限定到同一个平等的民主制度的平台上,在平等、尊重、宽容的民主氛围中,通过理念、利益的搏弈,最终达到共识。
但是,除了制度的惯性和铁三角反对民主制度、阻碍民主制度的建设外,我们每个人思想深处存在的等级观念和不平等的心态、不平等的思维方式等,也是民主制度建设过程最大的破坏者。如果人们认识不到这一点,在民主化过程中我们就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三)、民主政治的最终目标
我以为,俞可平先生的一句话就把全部问题解决了,所以把这句话全文引述如下(并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公民有权罢免不称职的政府官员,这是公民民主监督权的真谛所在。”再进一步说,只有把集权式的权力制度改造成民主制度、把自掘坟墓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改造为三个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才是中国改革的出路,也是人民群众深切期盼的改革。
2007-9-18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