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兼顾”和“无形的手”——两种方法两条道路
渡痴禅师 2007-10-25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办法,这已经写入了党章,不久的将来也很有可能会写入宪法。所以“统筹兼顾”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指导方法。“统筹兼顾”前面实际上省略了一个主语——就是谁来“统筹兼顾”呢?谁有资格来统筹兼顾社会经济发展?谁有能力来“统筹”?
按照胡总书记的讲话,谁才有资格、有能力来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这个“统筹兼顾”的主语非常重要,谁来“统筹兼顾”不但意味着权力,也意味着责任。我想只要思维正常,一定会知道“统筹兼顾”的主语是什么,也正因为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所以在报告中才作为缺省主语。“统筹兼顾”的主语当然是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除了国家的领导力量,谁还有能力或者说自不量力的去“统筹兼顾”【城乡、国内国外、整体局部、当前长远】这样的宏观大局?我相信我们的房地产首富不会说为了“统筹兼顾”城乡发展,明年我们主要到西部农村盖房子,让西部的农民也享受我们国家发展的好处;我也相信我们的煤矿老板们不会为了“统筹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召开公司董事会,暂时停止挖矿一年。。。。。。。,总之,资本市场是不会“统筹兼顾”的。有资格也有能力进行“统筹兼顾”的主体必然是领导中国发展的党和各级政府,所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体是各级政府,这一点我相信没有人会否认。当然,如果有人能别出心裁的提出反对意见,那也让我欣喜。
明确了“统筹兼顾”的主体之后,我就得提到一个在改革开放之后,主流经济学家们向西方学舌学出来的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市场经济思想——“市场调节”,这个思想已经成为前二十多年被各级政府奉为皋旨的市场经济天条,以至于衍生出了“小政府,大市场”论、“甩包袱”论、“有问题找市场,别找市长”论,好象还出了一个因为卖光医院而闻名的市长,这都是那“只无形的手”衍生出来的“大道理”呀。在这个大道理指导下,为了让政府“小”起来(虽然“小”的结果是政府开销一点都不小,公务员数量一点都不少),让市场“大”起来,政府一个劲的“甩包袱”,而“市场”在“先富”的带领下集体接“包袱”,接出来了一个又一个亿万富豪,当然,这是原罪,不能追究的。由于“包袱”甩得不够快,主流经济学家们看着很着急,又出现了“冰棍论”、“好女先嫁论”、“吐痰论”,他们一声声的加油呐喊,先富们心领神会的将高额讲课费润笔费塞了过来,地方官僚们凭借着“发展市场经济”和“尊重专家”这两块招牌,成功的和市场协商出了“甩包袱”的价码,为了减小阻力,学者们又喊出了“牺牲一代人是必要的”,将那些为国营企业发展贡献了一生的老职工牺牲掉,买断了他们过去,买断了他们的历史,用货币哄走了他们本应该享受的福利,用货币哄走了他们的主人公地位。算啦,不说“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了,再说又变成了控诉。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总算给人看到了一点希望,让那支“无形的手”受到“统筹”的约束,让那些懒政的地方政府再次出现在发展的前沿,让“市场调节”在“统筹兼顾”显出它“官、产、学、媒”特殊利益集团的真面目。对于一个曾经的公有制国家,市场化天生就具有剥夺前辈们血汗的原罪。现在“统筹兼顾”的提出,实际上就是要求政府有所作为,不能再象以前一样甩包袱,不能再把什么东西都交给“市场调节”,统筹兼顾,其实是对“市场调节”方法的否东。当然,“统筹兼顾”只是【根本方法】,并不是唯一方法,某些领域可能还是需要市场调节的。比如大碗面的价格,我就觉得还是让市场调节好。而房地产、医疗、教育,政府恐怕还是得“统筹”起来才行。
我很奇怪,有右边的朋友居然认为左派网友应该失落。科学发展观都写入党章了,还有什么好失落的。随着地方各级官员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展开,“统筹兼顾”的效果会显示出来的,呵呵,左边朋友当然应该高兴。不知道右边的朋友高兴个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