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又一次抛出了一篇针对国有企业的文字,题目是《几大垄断国企的自我辩护太苍白》。文章中的反问句排比句是慷慨激昂,可惜,却忽略了最根本的三点:第一,什么是垄断?第二,垄断有没有益处?第三,当前,在中国垄断企业对社会的作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让我们先从第三点讨论起。《几》文中称“国家电网和中国移动则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普遍服务”,因为它们都搞了“村村通”或类似的服务。应该说,这确实是国家电网和中国移动等垄断国企的一大功劳,但这些功过并不足以成为保持垄断的理由。虽然这些普遍服务,私营的电力或电信公司不愿意做,但政府可以出钱向它们购买这样的服务。只要打破了垄断,电力电信等垄断行业就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政府也可以获得更多的税收,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
该的说法粗看有理,事实上是背离了最起码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电力为例,出于自然线损的原因,经济越发达地区的单位供电成本就越低;电网是动态平衡,电网越大电网越稳定;电能具有实时性和难以储存的特点;电源点和电网建设必须适度超前于经济发展。且不说电力技术方面的原因,单从社会科学来分析。按照经济规律,不发达地区的电价应高于发达地区电价,农村电价应高于城市电价,但是当前是,不发达地区的平均电价是低于发达地区电价的,农村平均电价是低于发达地区电价的。试问,如果国家以该的方法通过“更多的税收,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需要向发达地区的电网企业收多少税收?又如何保证这些税收专款专用到不发达地区的电网企业上?在同一座城市里,就比如《中国青年报》所在的北京市,保证长安街的电价是大兴农村电价的五倍以上怎样操作?至于说在还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国家巨额补贴的形式建设电源点和电网,所需要的资金更是天文数字,而且显而易见形成很大的制度漏洞和腐败隐患,因为手握补贴权的当权者可以把巨额地资金补贴给不需要补贴的公司,而且越是不需要,产生的效益就越好。这样大规模的国家调节且不说行政成本高昂,而且是不折不扣的行政垄断,正是《中国青年报》之流媒体所竭力反对的政府过多干预市场,甚至是完全左右市场。看完这些,自称反垄断的该文的有心,就不免让人怀疑,是在为民请命,还是在为官请命,是在为大众呐喊,还是在为权力者呐喊。
我们再看看《几》文的排比句:“垄断妨碍竞争,垄断降低效率,垄断阻碍创新,垄断侵害公益……这些都是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可惜,就是不给出垄断的定义,用替换的方法完全可以变成“网友妨碍竞争,网友降低效率,网友阻碍创新,网友侵害公益……这些都是基本的经济学常识。”但是,毕竟笔者没有受过这类偷换概念、高呼口号、不以事实为依据的“高等教育”,更没有《中国青年报》这样的大媒体的威风,所以不会象该及其同类一样去说理。我只会拿事实说话。我对垄断的定义是,垄断就是对一定资源的绝对控制,由此有以下四个推论,出于公平计,我都以《中国青年报》为例子。
第一,垄断是竞争的基础,也是竞争的目标,因为对单位资源的绝对控制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同时企业竞争的目标,也是对更大资源的控制。垄断就是对一定资源的绝对控制,试问,如果《中国青年报》作为一个媒体,对自己的资源没有控制如何去与别的媒体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不是在单位时间和单位空间内占有更多的读者资源和广告资源?
第二,垄断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试问,《中国青年报》是某一具体版面做相关问题的采访效率高,还是若干个版面几十个记者共同上阵采访同一个问题,回来后通过比较后决定采用哪个记者的文字再登在哪个版面上的效率高?贵刊怎么不采取这样的竞争方法来提高组稿效率,而坚持版面垄断呢?
第三,垄断在一定程度上有利创新。《中国青年报》每次开辟新栏目都是有责任编辑的,而且相对固定,就是不让所有的编辑者轮流坐庄,挨个编版,随心所欲,百花齐放,天马行空。
第四、垄断在一定程度上有益公益。《中国青年报》是团中央的机关报,只此一家,别无分号,虽然历史上也有为姚文元所用的时候,最近也有为袁伟时之流张目的时候,但是在孙志刚案等大是大非的时候,还是敢于为法治、为弱势群体鼓而呼的,是有益公益的。
以上四点,有些调侃的味道,但是,说的都是事实。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