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不拘一格降人才”这句诗的龚自珍是清代人。清代的科举程序全面继承了明代以乡试、会试、殿试等三个步骤组成的正式考试,和由县试、府试、院试等三个步骤组成的先期选拔考试,对于可能发生的舞弊行为防范机制不可谓不严密,对暴露出的舞弊行为处理手段不可谓不严格。龚自珍自己是27岁中举,38岁中进士,而他写这句诗的时候已经48岁,不存在柳永那种“明代暂遗贤”的怨怒。所以说此诗的意思并非是指责选拔的程序不够严密,或是指责在此框架内制度执行得如何不利,必须要另出几套程序或者另颁布几个处理办法。
那么诗中的不拘一格指的是什么呢?清代科举的考试内容是《四书五经》,可是从治国安邦、富民强兵到造船造炮通过科举考试的不一定行,行的倒是很可能没通过,不切实际。清代的选拔方式,除了科举,虽说另外还有捐班和恩荫等渠道,但更不公正。选拔内容和选拔方式的拘于一格,才是龚自珍所呼吁改变的痼疾,也是清王朝最终走向灭亡和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见,根据不同的工作需求,确定相应的选拔内容和采取多元化的选拔方式,从实际出发,不犯郑人买履的错误才是不拘一格的实质。对人才的不拘一格,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具体体现。
仲祖文的文章:《不拘一格选人才》,文章题目立意是好的,是人事制度改革的原则。不过文中把“志愿到武威工作的清华大学毕业生焦三牛通过严格的公选程序,以知识测试、面试、差额考察、差额推荐、差额票决全部第一而中选”作为改革的典型,却是值得商榷。
公选程序确实中规中矩,但是这就能够代表了不拘一格了么?不客气地说中规中矩本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意味着拘于一格,至少不代表不拘一格。
更为重要的是,程序正义不代表内容正确,也不代表结果正确。作为刚从清华大学毕业的焦三牛来说,理论考试是他的强项,而工作实绩和工作经历恰恰是他的弱项。从仲祖文提供的资料来看,看似公平的程序,却只有有利于焦三牛的项目,至于“全部第一”恰恰证明了他的弱项根本就没有体现出来。就这个结果来看,选拔的内容未必科学,选拔的结果也未必正确吧?除了招聘,就不能正常升迁了么,招聘以外的正常干部梯队建设应该是什么比重?正常升迁和招聘的比例应该是多少?尊重人才,首先要尊重劳动和尊重实践,让具备了一定理论知识的焦三牛多实践一点,多一点基层工作的实绩和经验,不拔苗助长不是更好么?说句不中听的话,考试的作用是有限的,既然考试如此权威,索性国家领导人也考出来好了,要是国家领导人没有人能出题目,就从仲祖文先生的职位考起好了。不过,似乎还没有一个国家科学到用考试来定领导人,倒也算得不拘一格。
说到不拘一格,笔者想到了胡锦涛总书记好几年前提出的“四个不唯”。个人认为,这才是“不拘一格”的实质。笔者建议仲祖文先生多在如何把“四个不唯”落实到选拔使用人才上来下工夫,优化选拔内容,多元化选拔渠道,使学历、资历、职称、身份不再成为人才选拔的障碍,使劳动者、实践者和有实绩的人一样有他们的发展空间。
”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