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海 强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周书·泰誓》)。早在两三千年前,中国的统治阶层便已萌生了重视民意的政治思想。一直被编入初中教科书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说到齐威王接受相国邹忌广开言路的建议后,“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战国策·齐策一》)。实行了“纳谏”的民主措施,居然能够威慑外国而令其臣服来朝,可见采纳民意不仅是中国社会的一大政治传统,而且对于社会发展还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时至今日, 在政府上网工程的推动下,中国大多数县市级以上政府已经建立了网站,使政府事务的透明度得以大大增强; 除了就具体项目征集社会建议外,一些地方政府还通过网上论坛、在线交流和网上民意调查等手段加强与民众的交流;在一些网站的组织下,卫生部、教育部和外交部等政府部门的一些官员还参加过网上访谈,通过网络就热点话题与公众做交流。可见,互联网正日渐成为政府与民众进行互动交流的重要工具。年前,“中国政府网”的建立,更是标志着政府网络建设及服务职能的最新成就。
笔者认为,除了现有的“网上访谈”栏目,还应考虑在网站里设立一个让全国各地民众公开发表各种社会及政治意见的公共论坛。“中国政府网”上的这个公共论坛建议命名为——“公民论坛”(暂拟名),凡具有中国公民资格、拥有居民身份证的各地民众均可成为“论坛用户”,唯一的条件是必须提供身份证号码并以实名注册。在这个政府主办的官方论坛上,民众可就其居住地或全国范围的社会问题及行政事务提出各种批评或建议,因此必须以实名表示为其言论承担有关的法律责任。笔者认为,建立“公民论坛”具有如下社会作用及重大意义:
第一,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号召,并以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十七大报告里更进一步地明确阐述,“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因此,建立“公民论坛”应该是落实此一重要政策的一个具体实践。
第二,“公民论坛”的命名突显为国家与民众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开辟渠道及架设桥梁的宗旨。“国计民生”,“国情民瘼”,“国权民利”,均为题中应有之义。此外,有关部门还可考虑于每一季度或年度,对提出重大影响的批评或重大效益的建议的网民予以公开表彰和奖励。
第三,“公民论坛”设置“批评”、“建议”及“交流”三大分区板块,并附设人大、政协、检察、法院四个专用信箱。如此既便于论坛管理,更便于民众带有明确针对性地向政府部门投诉或建言,做到“下情”畅通地“上达”;同时,亦有利于中央政府更为及时、全面地接收全国各地民众中肯的批评和有益的建议,使民间智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
第四,为了确保“公民论坛”的运作能够保持“公平、公正、公义”的原则,建议由国务院联同中纪委公开招聘及培训一支专业的论坛网管人员队伍,担任“公民论坛”的责任版主,使论坛真正成为反腐肃贪,实施廉政建设的有力工具。
第五,设立全国性的“公民论坛”,一方面,各地所发生的错案冤情即可通过网络向中央有关部门申诉,如此往昔络绎于途的各地上访人员应该会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从而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另一方面,亦将会促使更多的民众通过网络关心“国事家事天下事”,如此必能大力推动网络经济的发展。这一减一增,于国民经济不无小补,于社会稳定更有大益。
第六,通过这个全国性的、政府主办的“公民论坛”,可以消解民众因各种社会弊端所产生的怨怒情绪,帮助广大网民逐步养成理性思考、理性讨论的言论习惯,不断推动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尤应重视的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亦能及时地、直接地了解全国各地的社会现状和实况,从而在此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作出科学的、正确的,有利于宏观调控及微观整治的政治决策。
综上所述,建立全国性的“公民论坛”,无论于国于民都是一项积极和有益的社会工程,亦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实践。我们坚信,“公民论坛”将会成为一项具有重大社会作用及意义的政治文明建设。
07、11、13、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