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计划、按比例”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计划经济讲的是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而市场经济讲的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若纸上谈兵,则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是说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吗?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咱们今天就谈点实际的。
先谈计划经济。毛泽东时代是典型的计划经济,那时强调的是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当然计划如何制定?比例如何协调?这些需要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不能拍脑袋就来。自然,因为对实际情况了解不透以及制定计划的官员水平欠缺,失误的计划、不符合客观情况的比例还是出台过,也给国家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但总的来说毛泽东时代的二十多年还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为后来打下了一个结构比较合理的工农业、国防和科技发展的基础和框架,环境即使小有破坏(如围湖造田等)也不是不可逆的(前些年不是大搞退耕还湖、退耕还林吗?),留下的成果在进入改革开放后的准市场经济和完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包括航空航天、生物工程、国防科技、电子工程、及农田基本建设等)。其原因就是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国民经济走的是自力更生、全国一盘棋的道路:社会主义的分工协作能使全国的资源在当时的条件下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计划经济尊重地方自主权,但反对各自为政:什么地方需要建设什么、上什么项目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批(虽然由于官僚机制和人员水平及掌握资料不充分,可能会造成一些部门效率低下,但完全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提高解决。当初说“改革”的时候,大多数人还以为就是解决上述问题呢),这就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建设的重复和资源的浪费,是真正的可持续性发展。
毛泽东时代之后经过短暂的“过渡”,我们进入了准市场经济和完全市场经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除了个别垄断行业之外,中央的权力已经完全下放到了地方,这就打破了全国一盘棋的局面,其结果就是各地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一处发现,全国就一窝蜂地去上,重复建设造成巨大的浪费。这些经济增长点知道的就有彩电、冰箱、摩托、汽车等等,当时这些也确实刺激了一些地方企业的发展,但到头来总是辉煌不了几年就纷纷下马,企业不是倒闭,就是被外资吞并(当然其中更有硕鼠、国贼的贪污、叛卖);撇开人员的安置问题不说,就是生产出的产品给能源、环境、交通、城市建设带来诸多巨大的压力已是不争的事实。现在一般很难听到“寻找经济增长点”的呼声了,大约是进入了完全的“市场经济”时代了吧,政府不需要再帮助企业 “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了,企业只好自身去寻找了,而这种寻找对于个别企业来说是有序的、有计划的,而对社会来说必然是混乱的和无计划的。这样“寻找”的结果,必然是经济效益好的行业过热(然后是衰退),而经济效益差社会效益好的行业(或行业中的某一项)无人问津(看看我们的房地产业大规模发展和大多数人的住房情况的对比,再看看文艺舞台上底层人民形象的贫乏就略见一斑)。
说了半天,只是实际现象的罗列,在下今天要斗胆一把分析一下本质:
“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的计划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为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服务。它的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所以它需要认真地做好调查研究,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如果不是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就是再赚钱也不干;如果确实是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就是再赔钱也要干(这才是“政策性亏损”的出发点)。看出来了吧,计划经济不仅是做经济发展的计划,实际上还起着引导消费、净化社会空气的作用,不仅重视经济效益,更加重视社会效益,所以在计划经济下不可能大规模产生黄赌毒;若有小规模的发生,就会动员国家机器全力剿灭。
而“寻找经济增长点”的“市场经济”呢?说白了就是一种为钱服务的经济,而钱掌握在谁手里呢?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在钱的80%已经掌握在20%的“成功人士”的手里了,当然就是为这20%的人(重点为人数更少些的“精英”)服务,所以现在有一句口号是“赚有钱人的钱”。为了“赚有钱人的钱”就要大力发展有钱人喜欢的产业,目的是在那“效益第一,兼顾公平”的国民经济一次分配之后,再去进行讨点富裕阶层的残羹剩饭的“二次分配”。这种经济不是满足人民不断发展的物质文化的需要,而是把整个民族引向奢华、攀比、讲排场浪费资源的恶性循环,让整个社会病态发展,人心更加堕落,黄赌毒盛行,黑社会泛滥,若不及时纠正,国家民族中将落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问答题:“改革”不是要改掉生产关系中部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吗?怎么现在越改越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