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晚年的一些观点与毛泽东相近的原故
文革后,邓小平在党内千呼万唤的支持下复出。
此时的邓小平已是七十多岁的高龄,为了中国的事业,他仍然尽自己所能,以老骥伏枥的精神争取利用自己的晚年再为中国多做一些事情。
在这种顽强斗争的精神支撑下,就像毛泽东晚年以七十多岁高龄发动文革那样,邓小平也同样以晚年七十多岁高龄发动了改革。老一辈革命党人的斗争精神真是令后人不得不佩服呀。
进入八十年代,随着改革的行进,邓小平已经敏感地觉察到改革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并提出一些观点。如关于两种改革观的问题,一种改革观是共产党所倡导的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另一种改革观则是一些资产阶级右派文人鼓吹的全盘西化,要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如关于腐败的问题,指出党内有一些高级领导干部陷入其中可能比较深。如关于思想意识斗争的问题,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等等。
从这里可以看到,如邓小平指出的两种改革观问题,与毛泽东指出的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实质上是一样的。如邓小平指出的党内存在有高级领导干部陷入腐败问题可能比较深的问题,显然,这种屁股很不干净的高级领导干部已经成为潜在地会严重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危险分子,这与毛泽东当初指出的党内存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问题,实质上也是一样的。还有就是邓小平指出的两种不同意识形态斗争的问题,与毛泽东指出的在文化思想领域存在无产阶级世界观与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斗争问题,实质上是一样的。等等。
为什么邓小平晚年随着改革的行进会提出一些与当初毛泽东提出的相似的观点呢?可能主要有以下重要原因。
首先就是邓小平晚年复出后,因为年龄已经偏大,不在担任政府内的具体职务,也不在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了,这样一来,就造成邓小平不再象以前那样在政府内担任具体职务,不用在深陷于各种具体的繁杂琐碎的事务中,这样客观上就拉开了他与政府的距离,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随着邓小平拉开与政府的距离,也就使他有了能够以更审慎的态度审视党政问题的机会,可以以更超脱的心态分析改革行进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有了通过透视表面现象而探寻背后的实质的机会。
再则,在邓小平的那个位置上,以及他的资历,他能够接触到全面广泛的各种资料,这样可以对国内外形势有个总的认识的机会,有助于他把握一些重大关键的问题,有机会更深刻地把握社会关键问题。
同样的,如果从1949年建国时算起的话,毛泽东当了两任国家主席就卸任了,再就是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毛泽东就提出中央分一线二线,并逐渐退出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从1955年开始,大多数中央日常工作他就不再主持了。1959年,毛泽东不再担任国家主席一职,而只挂党中央主席和军委主席之职,而且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也交出去了。可以说,毛泽东摆脱了大量日常具体事务的束缚,已经很闲了,这就客观上给毛泽东提供了可以更深刻进行思想理论研究的机会。因为从党政的具体事务中摆脱出来,也使的毛泽东能够有更多机会更深刻地从旁审视各种党政现象和问题。
其实这个道理每个人日常的时候也是经常能体会到的,比如说在具体地办事情的时候,可能就被具体事务所纠缠,看问题不够冷静全面,事后总结经验的时候就发现有些地方本可以做的更好些的。又比如有些学生,考试的时候发挥不好,考试后冷静下来的时候发现很多题目是本可以做的更好的。等等。
最后就是,邓小平提出改革要使全民走向共同富裕,现在这个任务还没有完成,从这一点来说,改革尚未成功,大家仍需努力呀!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