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用掌掴?——也说“掌掴阎崇年事件”
近日有一文人精英曰阎崇年者,被人掌掴了。一时间媒体又找到了一个新的兴奋点,看来又要热闹一阵。
中国有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因而说掌掴是一种算得上气愤到极点的行为。
中国人爱面子,脸面是最好不要轻易打的,强者要是被打了脸,马上就可能报复,弱者被打了脸,一般暂时会埋藏在心里等机会再报复。其实,人类普遍都是重视脸面的。能不打人脸,就尽量不要打人脸。
普通人尚且爱面子,文人当然重视面子,文人精英一般来说就更要面子了。不过,有时候精英做到极致,脸面反倒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了。在一些极品精英眼中,金钱比脸面更重要。
打脸是一种惩罚行为,惩罚方式本应有多种选择,为什么要选择掌掴呢,又为什么一定要采取如此惩罚呢。
选择采取如此惩罚方式,当然是一种情绪的发泄,而选择打脸,就更说明这股情绪积累的很深很重了,但缺乏良好的渠道舒缓,以至于酿成掌掴事件。
有人就说了,在群众监督专政的时候,这精英在不许乱说乱动的时候,就嚷着要言论自由,而一旦言论自由的话语权在手,就反过来不许群众乱说乱动。这天长日久的,保不准就把一些群众给憋出大大的愤怒来了。愤怒大了,总要找出气之处宣泄,在缺乏正常的平等的话语平台的情况下,就难免搞出些异常出格的动作来。
其实,阎崇年也就是运气不好。如果老阎一直在书斋里写写画画,在小圈子里一班志同道合者相互吹捧自娱自乐,那也就罢了。可老阎偏偏不甘寂寞,要抛头露面,追名逐利。这电视台给他一个现眼的机会,他就屁颠屁颠地张狂起来。这样一来,自然就成了众矢之的了。
这阎崇年还是研究历史的,也不知道这么多年都把历史研究到什么地方去了。
不过老阎还是有令人佩服的地方,被掌掴后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签名售书活动。往好听里说,这是忍辱负重对购书读者负责,往不好听里说,这是不在乎脸面钻到钱眼里去了。
如此看来,这掌掴的效果是打了折扣了,人家阎崇年还是阎崇年,无非就是给媒体又添了一点谈资罢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