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粥棚”:改革开放的“新”事物1
看过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的人,对乔家曾经开过的粥棚一定会记忆犹新。可是,你不要以为那只是先前的事,是古代的事。其实,在现今的中国社会,仍然存在着像乔家那样的“粥棚”。
不过,与乔家当年所开设的粥棚比较起来,现在的“粥棚”既有一些相同点,更有许多的不同之处。
其相同点,一是都设置得有专门的授粥场所;二是受粥者都是生活极其窘迫的穷苦人;三是所授之粥都是免费的;四是所授之粥都是极其有限的。比如,乔家授粥只是每人一大碗,多了是没有的。受粥者们吃了那一大碗稀粥,虽能缓解一时饥渴,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远和根本的生计问题。因之,许多饥民受粥过后,仍然会被饿死。而现在的“粥棚”所授之物也同样是极其有限的(具体“粥”品将在下文说到),靠那点东西,同样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受“粥”者们的生计问题的;五是制粥的物品都绝非上乘,不过是吃而无害而已。比如,乔家的粥品就并非上等好米,现在的那些“粥”品,肉也好,鱼也好,其他物品也好,全都是下等品。那些东西,新生的富豪们是绝对不会去吃食的,除了他们中的某人想给自家孩子吃顿“忆苦思甜”饭外。
在以上相同点之外,还有一个更带根本性的相同之处,那就是无论是过去的粥棚也好,还是现在的“粥棚”也好,只要有粥棚存在,就表明社会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现象的突出存在,表明社会的严重不公和绝对的不和谐。事实上,古代也好,现代也好,只人有“粥棚”的产生和存在,就都是以社会的严重不公作为基础的。
其不同点在于,一是名称不同。乔家那时是名符其实的粥棚,而现在则叫“社会救助物资发放点”;二是授“粥”者不是某个个人或者家庭,而是政府当局,即由政府出资,由其民政部门具体负责组织落实;三是所授之“粥”不再是米煮的稀饭,而换上了新的“粥”品。从十多年来全国各地的情况看,这些新的“粥”品依城乡差别,分别为城市“5个5”,即5斤肉、5斤鱼、5斤食用油、5斤鸡蛋和50斤米,农村“3个5”,即5斤肉、5斤鱼或蛋、5斤油;四是授“粥”的时机不再是临时性的,现代“粥棚”活学活用了“制度更带根本性”的伟大理论,授“粥”活动已经成为了制度,一年授“粥”一次,都是在春节前夕进行,每到这时,它都要形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五是受“粥”之人数比乔家粥棚要庞大得多。仅我所在的城市,据报载,受“粥”者去年是10.8万余户,今年是38万余人。全国究竟每年的受“粥”者是多少,因为当局没有公布相关的统计数字,因此不得而知;六是与受“粥”人数众多相联系,授“粥”场所已经不限于一地、一处,而是遍布全国城市和乡村。仅我所在的城市,就有110多处。究竟全国有多少处,同样因当局没有公布统计数字,因而也是不得而知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要论起场面来,乔家那是根本不能相比的。由于有了以上这些特点,所以现代“粥棚”需要打上引号来与历史上的粥棚相区别。
现代“粥棚”与乔家和历史上粥棚的上述种种不同之处,表明它是时代的产物,是现今的执政当局根据“三个代表”的理论,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与时俱进的结果。这是它鲜明的时代特色。此外,中国大陆的现代“粥棚”还有着强烈的中国特色。因为,这种大规模、长时间的授“粥”现象,在当今的世界各国,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精英”们所膜拜的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是极为罕见的。
只要没有得健忘症的中国人都会记得,现代“粥棚”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出现的。作为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事物”,它已经在中国大陆上存在近20年了。这个“新事物”究竟还要存在多久?关于这个问题,恐怕是没有人能说得清楚的。记得当初,那些改革开放的“精英”们把这叫做“阵痛”,他们信誓旦旦地许诺说,只要按照他们的救世良方去做,虽然会有“阵痛”,但是痛一阵就会好的;只要痛过一阵之后,就像天上会掉馅饼一样,无限美好的幸福生活就会降落到每个中国人的面前。可是,而今已经连续痛了30年了,却没有人能够看得到这痛的尽头。人们,尤其是那些处于受“粥”悲惨境地的千百万的中国百姓,有理由要求那些曾经亲手将他们推到如此境地的“精英”们能对此问题有个明确的回答!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