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泰俊:《“中国奇迹”与“中国模式”》
一文的数字能看出我们的成就吗?
《“中国奇迹”与“中国模式”-----中国30年改革的巨大成就与主要经验》一文(一下简称《中国奇迹》),毫无疑问是在探讨改革30年来的中国模式的成功经验,文中虽然也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主要还是热情地赞颂了30年的伟大成就。
我不否认30年来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但是如果从制度分析来探讨30年前和30年来的制度优劣,那就应当进行相应的可比性对比,而不是盲目的拿来一个数字就可以证明的。
数字可能最说明问题,在很多时候是这样的。那么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有关的数字。
表2 1952—2007年我国部分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统计表
指 标 |
单位 |
19521 |
19781 |
2007② |
2007/1978 |
人口 |
亿人 |
5.75 |
9.63 |
13.21 |
1.37 |
城镇人口比重 |
% |
12.5 |
17.9 |
44.9 |
2.51 |
GDP |
亿元 |
679 |
3624 |
246619 |
14.23 |
人均GDP |
元 |
119 |
379 |
18669 |
10.33 |
农村人均纯收入 |
元 |
133.6 |
4140 |
6.53 | |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343.4 |
13786 |
6.83 | |
农村人均消费水平 |
元 |
62 |
138 |
26084 |
4.13 |
城镇人均消费水平 |
元 |
148 |
405 |
92784 |
4.83 |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 |
亿元 |
8.6 |
210.6 |
172534 |
102.6 |
城乡人均储蓄余额 |
元 |
1.50 |
21.88 |
13061 |
76.4 |
农村人均住房面积 |
m2 |
8.1 |
30.75 |
3.8 | |
城市人均住房面积 |
m2 |
3.6 |
287 |
7.3 | |
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 |
人 |
3.3 |
8.9 |
142.7 |
9.7 |
高等教育入学率 |
% |
0.5 |
1.4 |
225 |
15.7 |
每万人口医生数 |
人 |
7.4 |
10.7 |
15.4 |
1.44 |
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
岁 |
566 |
68.26 |
72.954 |
1.07 |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
% |
57.5 |
36.3 |
0.63 | |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
% |
67.7 |
43.1 |
0.64 | |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 |
万户 |
39 |
369 |
36545 |
99.0 |
年末移动电话用户 |
万户 |
0 |
54729 |
||
电话普及率 |
部/百人 |
0.4 |
69 |
172.5 | |
互联网上网人数 |
亿人 |
0 |
2.1 |
||
公路里程 |
万公里 |
12.7 |
89 |
345.75 |
3.9 |
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 |
万辆 |
136 |
5697 |
41.9 |
说明:①据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②据2007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3按可比价计算。4系2005年数。5系2006年数。6据1984年中国统计年鉴。7据中央电视台2008-3-17报道。(参考朱妙宽整理的数据,见参考文献)
上面这张表是《中国奇迹》文中的表格。该文因此说:
从表中可以看出,2007年与1978年比,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净增13倍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净增9倍多,城乡居民收入净增5倍多,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翻了两番,城乡居民储蓄净百倍以上,衣食住行的水平都有了几倍乃至几十倍的增长,居民电话、电脑和多种家用电器都是从有到无,迅速普及。这些统计数据无可争辩地证明,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之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快、幅度之大,是举世无双的。
我看了这张表,对这张表有以下质疑意见:
一、必须剔除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人口数在1952年是5.75亿人,到1978年是9.63亿人,到2007年则是13.21亿人。如果我们保持1952年到1978年26年间的人口增长率持续到2007年,则从到2007年人口总数应当为18.61亿人。我认为我们在进行制度对比时,应当将计划生育因素扣除,因为计划生育本身与经济制度无关,在任何一种经济制度下可能都实行计划生育,有时要求多生,如前苏联、现在的俄罗斯;有时要求少生,如现在的中国。那么,就在计算人均GDP增长、人均消费、人均支出等项目时,应当考虑人口少生的因素,比如可以将国民生产总值除18.61亿人,而不是除13.21亿人。在这种假定情况下,我们才能相对合理地对比经济制度优劣。
二、在考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必须剔除经济政策变化的影响。比如,1978年以前的人均消费支出与1978年以后的人均消费支出具有明显不同。
1,1978年以前的人均消费支出不包括住房、医疗、教育等支出。所以我们进行对比时,要么将1978年以前国家对住房、医疗、教育的投入假定按1978年以后的政策分割出需要个人承担部分,计算为1978年以前的人均消费支出,要么就应当在1978年以后的消费支出中减掉按照1978年以前政策国家实际承担的部分。比如,假定现在人均用于住房、医疗、教育的费用为3000元,那么可以在1978年以后的人均消费支出数字中减掉这3000元,剩余数字作为与1978年以前的制度进行优劣对比。否则,则是及其不公平的,也是有混淆视听之嫌,更无法进行科学分析对比。举个例子,假定1978年以前,每月你的工资是100元,但住房、医疗、教育费用全免;1978年以后工资为500元,但住房、医疗、教育费用大部自理,你为此要达到1978年以前的住房、医疗、教育水平需要支出600元,则你的工资没有增长,而是减少了,如果这些费用为500元,那么前后制度没有什么两样;如果这些费用只是200元,那么你的工资增长了200元,也不是400元。就这么简单的道理。
2,1978年以前的基本生活供给品包含了国家补贴部分。人人都知道的那时国家控制价格,甚至几十年没有改变过价格,所以那个阶段的人民币价值是恒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实行了半共产主义供给制度,凭票购买商品,这就保证了物资的低价。所以我们在进行对比时,必须剔除国家补贴部分。这部分不是简单的物价上涨和货币贬值能够包含的。这部分实际上是全米的福利。正如现在一些单位要求员工每日午餐只需交纳1元钱,享受的却是10元标准的午餐一样。假定一个单位发给你10元钱,而后午餐需要10元,另一个单位发给你1元,但提供同样的午餐,我们能够说,前一个单位员工可支配收入为10元,后一个单位可支配收入为1元吗?如果这样简单以实际使用的货币对比,那么是毫无意义的,只能用来哄骗民众而已。
3,物价上涨因素。这个不用多说,人人都明白。我们需要的是实际物资价格的对比,就可以看到实际的增长。
三、在进行国民生产总值对比的时候,必须考虑劳动力数字和需要负担的非劳动力数字。1978年以前的时间里,正是我国人口迅速增加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人口增加劳动力没有增加或者缓慢增加,而相反需要负担的非劳动力认可却激增。说到底,国民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制度对比,价值不在于人均,而在于劳动力人均。因为生产总值不是非劳动力创造的,而是劳动力创造的。因此应当计算劳动力人均生产总值。1978年以后,劳动力迅速增加,这是因为1978年以前出生的人口在1978以后成长为劳动力了,同时又由于计划生育的推行,需要社会负担的非劳动力人口急剧下降,所以生产总值迅速增加是应当的,这个因素的影响不是经济制度的影响,而是劳动力生长的影响。
我国人口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是人口出生高峰期,那时,一个家庭生育5个孩子是正常的,也就是基本上两个劳动力养活5个至7个非劳动力(含老人)。1978年以后,这些孩子成长为劳动力了,从他们自己养活自己到自己组成家庭两人养活一个孩子经历了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但是尽管如此,现在也不过是两人养活一人。举个例子,假定1978年以前一个劳动力创造1000元的生产总值,他需要养活3人,那么人均生产总值只是333元。1978年以后,同样创造1000元的生产总值,他因为只需要养活0.5人,那么人均生产总值是500元。这也就是说假定1978年以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为500元,比1978年以前增加了167元,实际经济制度是一样的,增长不是经济制度改革带来的,而是劳动力增加带来的。想像一下,中国今日普通民众,如果像父辈一样,两个人剩余5个孩子,养活半个老人,你要满足他们的吃穿住用行,是什么水平?相信每个人都会吓一跳。
总之,我认为要对比新旧制度的优劣,应当建立一个客观、公正的模型,将一些影响客观公正的因素可虑进来或者剔除出去,因为我们无法从这样的数字得出巨大成就的判断。否则,我们无法真正总结我们的成功还是失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