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文化名城
2008-11-27
中国的历史表现出人民鲜明的“仁政”需求、“治水”需求、“神圣”需求。因此,才演绎出“孔子”儒学、宋朝“理学”、明朝“仁学”,统一政体和神授统治权的中国“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政治怪圈。其中重要的文化特质就是大禹治水“顺其自然”的理念,这又与阴阳、五行、道统结合,形成“天人合一”通力治理“大同”的人文追求。
政治变化中南北交融的冲击过程,也造就出“风水”作用堪舆学说。政权的交替往往产生断裂的文化现象,特别是专制政权“唯我独尊”的意念,使得政权在“神授”演绎的同时强烈冲击先朝政治的合法性。所以,形成一种神授的理念:历史文化总是新朝灭旧封。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断裂特征。中国文化的一致性表现为文字史料的连续性和人民大众心理需求的一贯;其文化的多彩又表现为各民族政权交替中的断裂性和灭绝意念。
不可否认,中国政治为重心的文化显现出的摇摆性,对于历史积淀的冲击是非常可惜的;历朝历代文人骚客不得志、不能有所作为形成“千古哀愁”是很可惜的;官本位专制对人民的压迫、腐败对社会的窒息对于社会文化的破坏更是可惜、可恨。有人说:中国有很多文物,但是没有文化;中国不缺人才,而是缺人品。
文化方式包括三大方面:一是生活的意识形态,也就是生存状态本身让人体验到的情感水准、质量、品质信仰;二是政治召唤“前进”所具有的感召力;三是艺术、人文思想显现的伟大能量。新中国具有某种共产主义力量,打出了国际生存空间,建造了工业基础、科技制高点,文化革命的能量和样板戏、三红小说等等。
当今经济为中心的政治如何打造文化名城却是一个问题。当一切看GDP这些数字纸钱时,哪里还有什么真正的真善美文化呢?建国以后,中国出了多少大画家、世界名著?对世界有怎样的吸引力,我们很清楚。改革开放以来又出现多少艺术大家、名著、电影?他们体现出怎样的精神呢?
今天打造文化名城也必须在生活资料富足的基础上,保持高质量的科技能力和文化水准,必须形成真正共同体的政治感召力和情操感召力,必须突现文化大家、文化热度。
如果说墨索里尼是一个历史人物,那不仅仅在于他的失败,更在于他领导的纳粹运动和新罗马城建设的宏伟景观。
其实,文化大家的出现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有他的偶然性。关键是出现大家是否能成就真正的人类英雄事业。历史上的文化大师有几人?音乐大师有几人?改变历史轨迹、影响后代的政治家有几人?造就伟大城市的官员有几何?这些就要看时代、为政者的作为了。
西方民主是资产阶级建立的有利于资产阶级轮流坐庄、分赃的政治形式,并不利于共产主义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化名城的建立必须摒弃私有观念的毒害,真正树立为人发展全心全意做好服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损之又损以至于无损”地凝聚士气,把发展每一个“公民”的社会潜力、同心同德、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作为社会科学实践,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基础,形成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把全世界各民族文化精粹批判地继承发展起来。这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政治艺术氛围的建立和社会科学的推动,把人的共产主义品格建立在伟大的社会革命建设中,建立伟健的社会人格和社会形象就是文化本质,发挥共产主义精神的创造力就是文化的实质。这就是要推动政治文化、文学艺术的革命化,使得人民生活真正摆脱狭隘的视野与平庸,通过共产主义精神的灌溉,充分显示公平、公正、公开的政治的效能、效益。文化是震撼心灵、催人奋进的号角,是美轮美奂、清新美好的灵动,是文心雕龙、塑造人格的构建,是伟大艺术领导艺术所焕发出来的创造力。
文化名城要开放共产主义的花朵、结出社会创造的硕果,而不是做作到处都是的伪文物、“四旧”糟粕。文化名城就在于让文化的“千里马”有自由的空间,展示公民健康的人格。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