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壁后的努力
童时的顽皮,使我在理想的追求中付出了时间的代价,这是人的一生最为沉重的代价。把握自己,就要努力的学习、再学习。
上初中了,妈妈告诉我上初中就是大孩子了,要好好学习。可是我不以为然,感到上学没有用,天天念这些书,到时候也上不了大学,弄好了当个兵,要不就下乡,枪杆子、锄把子知道两点成一线就行了。不过刚开学的时候还是有兴趣的,特别是对新接触的数学,学得还是蛮仔细,当时我十二岁,班里的同学大多在十六到二十岁之间。
学校的老师大多是解放前读过几年书,解放后经过一些培训而后走上教师岗位的,经过正经师范院校培养的教师在当时的村级小学是极少的。我所在的这所小学只有一位是一个中专刚毕业回乡的教师。师资是挺弱的。
新学期一开始,小学学制缩短到五年,初中、高中各两年。我们班是五、六年级合班组成的初中一年级,有六十人。我们的教室是当时大黑坨小学最大的教室,三间平房,课桌、凳子都是单人的,因为初中一年级是文革复课后这所小学校的第一个初中班,所以学校集中了当时最好的教学桌椅。
整个学校是简陋的,它坐落在村的西头一个独立的院落,四周被农田环绕着。学校共有七个年级,初中一年级六十人左右,其余各年级都在四十人左右。学校是一个大的四合院,前排有四个年级,后排有两个年级加办公室,西厢房一个班,东厢房是护院的师傅与食堂,整个学校的布局比较合理的,校园的西部、北部有两个高大的柳树,校园外边草场东西两排也是柳树,一进校园的路口有一眼水井。草场就是一个篮球场,篮球场的南边有一点 空地让 老师种上了玉米。
大黑坨小学是我经历的第三个学校,第一个是前二沟小学,在山东胶南县王台公社的前二沟村,占地面积较大,教学设施比较差,没有桌椅,课桌只是两个木桩顶起一块长条木板作课桌,要自己带小板凳。第二个是大岭小学,在山东临沂的大岭公社,学校教室比较好,设施也比较好,是我所经过的比较好的学校,但是学校就在村里,环境差些。
初中有五门课程:语文、政治、数学、物理、化学,大秋假后又增加了农业基础知识、工业基础知识课,老师说这是教育要革命的需要。1970年珍宝岛事件刚刚结束,每天的政治课是老师复读沙俄的侵华史,学生在下面记录,生僻字老师在黑板上写出来,一堂课下来就是默写。也就从那时我开始了解历史。
那时 老师也讲“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也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来告诫同学珍惜学习时间;上课老师反复强调数理化在工、农、科技上的应用,让大家好好学习;有意思的是大家喜欢“红”不喜欢“专”,在批判读书做官时,又难免地对“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进行否定,无形当中冲淡了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对当时的现状,说到底是自我意识问题,知道毛主席倡导的又红又专,要作有文化有理想的革命事业接班人,落实到行动上就是懒惰,不愿去学习,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恐怕都有这种惰性,以致到文革结束把责任都归结到文化大革命,那时候对读书无用的批判是很严厉的,说到底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把下乡、进工厂看成了最后路途。其实我对学习是坚信长远有用,但是摆脱不了从众思维,远的不如现实,也就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和现在相比,孩子们上学都一样,学习好的孩子你不让他学,他也好好学,不好好学的孩子,你怎么管也不行。学习是天赋,不承认是不行的。
至于我为什么不愿去学习,是因为对理想认识的偏差太大了,到农村后就是把参军作为唯一的理想目标,认为学习是没有用的,不用功在所难免。
记得大黑坨小学 谷向恩 老师讲数学的时候,在讲到有理数减法,减去等于加上一个相反数时,只是一听而过,做作业的时候几道题都做错了,拿到作业本一看这么多错的,就去问老师为什么,老师讲后才恍然大悟。像这样的事情每周都有几次。老师说我不注意听讲,我不以为然,有 时 老师批评我也耿耿个脖子不服气。我们这班是五六年级合在一起的,姐姐是六年级,一合班我们就到一个班,姐姐学习很好,在班里也是前三名的学生,她见我不好好学习,回到家就把我的情况向爸爸妈妈说了,到家挨批评后到学校还是没有改正,这样学习成绩就拉下来了。
初一第二学期讲到几何,感到学着就有些吃力,记得七月份一次考试,中午我上学的比较早,在教室没事,我就到校园转,当我看到老师的办公室门是开着的,就到办公室的门前看了看,只见 谷 老师的办公桌上放着刚印好的考试卷,我就偷偷地拿了一张,如获至宝地跑到教室拿出书就答起题来,等到同学们陆续到来时我已把考试卷子答好了。早来的谷秋平看到我在做作业,感到奇怪,到我跟前一看才知道我把考卷拿来了,我答完题他就把考卷拿去做了一遍。考试开始了,我三下五除二一气呵成,老师没想到我第一个答完。考卷成绩出来了,得了满分,比姐姐多2分,有点沾沾自喜,回到家里就显摆起来,姐姐不相信我能考出满分,说我抄的,我说老师就在我跟前监考,我怎么会炒呢?我的狡辩叫爸爸妈妈半信半疑。
对这次考试 谷 老师不相信,一个差等生居然考满分,进步也太快了,为进一步考验我的成绩, 谷 老师把考试成绩作废了,说没有考出真实水平,要重新考一下,这一重新考我就显了原形,没考及格。姐姐放学回家就把重考的事说了。没办法也就把经过向爸爸妈妈说了一遍,挨批评是难免的。
农村小学的老师没几个是正规师专毕业的,大多是初中毕业教小学,高中毕业教初中。有的昨天还在生产队劳动,今天就到学校当上老师。知识青年下乡后倒是充实了教师队伍,但是总体来讲农村教师素质还是低的。学校的学风是很实用,因为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要求限于认几个字,会算一些简单的帐,不是睁眼瞎就行。学生放学后都要帮助父母刚一些家务活或农活,几乎没有要复习功课,作业也都是在课堂上完成,回家是不写作业的。有的学生在课堂也不做作业,上课下课只是在玩,老师也很少管,这样的学生大多是家长看着年纪小,农活干不动,就叫到学校混几年,年龄稍大点就参加生产队劳动。
农村的孩子要说天生不愿学习是以偏概全,但说大多数孩子不愿学习、不会学习还是说得通的。环境影响人、环境改造人,这种影响、这种改造主要是对象我这样的意志薄弱者吧。小的时后我是太羡慕十几岁就参加生产劳动的苦孩子,我认为他们的父母是很开明的。当时并不知道他们的父母为什么这样做。几十年后当我再回到故乡,和老年人们说起这些事他们常常带有惋惜说:过去不知让孩子好好学习,总想祖宗是农民自己的孩子也是农民,“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那时刚解放,农民是意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的。要不是毛主席把教育革命的重点放到农村,不知现在农民教育是个什么现状。话说回来,我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是比较深的,每天就盼着长大,学习不上心还喜欢调皮捣蛋,这样一来我的学习成绩彻底下来了。
虽然是小学,但是学生的是要参加生产劳动的。1970年的春天,大田的玉米刚破土,一种会飞的黑虫子到处都是,对能作物危害很大,学校号召同学们拿着瓶子,到地里捉虫,有时一连几天。到大田管理的时候,玉米、高粱长起钻心虫,学校又号召砸颗粒剂,就是把小砖头砸成米粒大小,拌上六六粉后撒在玉米、高粱芯里,防止钻心虫。夏天麦收时节学校要组织学生拾麦穗,把捡来麦穗打下的麦子变卖,用作勤工俭学。到秋收的时候就放假,让学生帮助生产队劳动。到冬季的时候,学校还要组织学生拾柴,用于冬季取暖生火。总之学生在学校不但学习文化课还要学农。这学农不要紧,关键是对我这意志薄弱者来说,就不好了,心野了,不愿学习了,喜欢到外边跑着玩,对待作业自然不闻不问了。
因为刚解放,农民的传统观念是根深蒂固的,读书无用充斥着整个村庄,旧社会仅有少数开明的家庭特别是地主家庭叫孩子去读书,到了学堂要看先生对学生的评价,如果先生说这孩子不是上学的料,即便是孩子想上学家长也不会再让孩去了。村里对老师非常尊重,只要是与老师见面都要主动的 和 老师打招呼,老师有什么困难,只要向村里反映,村里基本都会解决。
文革期间学校对政治活动抓得也比较紧,每当毛主席的最新指示下来,学校都要组织学生敲锣打鼓地游行庆祝、学习。对待中央要求传达到全体贫下中农的文件,学校都要组织学生们到统一的会场聆听。当时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中共中央文件,毛主席已圈阅,照发”,每当听到毛主席的指示,心里总是充满着对理想的追求,只是当时不知道如何对待理想、如何去追求理想。
一年的时光是很快的,到年底放寒假后就要升初二了(那时升学是按年度升,不像现在是暑假后升学)。临近放假,爸爸关心起我的学习了,问我能不能跟上学习,我不以为然,总想早点毕业早点当兵,爸爸告诉我不现实,并告诉我,学校老师反映我不好好学习,上初二的课程难了,怕我跟不上,想让我留一级。听了爸爸的话,真是当时心里没什么,就是抱着长一岁的念头,留级就留级吧,就这样稀里糊涂的留了一级。
留级了,这一届初一的同学还是比我大,在他们眼里我是一个不好好学习调皮的学生,在老师看来我是一个不用功和爱捣蛋的学生。这一点和上一班的同学一样,他们深信我在农村不会太长的,不定哪天就会离开农村。因为同学们观念中的城里人与乡下人是有区别的,或是存在一种天然的隔层,对我大多是敬而远之,你要是主动的和他们说话,他们是很热情的,你要是不理他们,他们是不会和你主动聊的。
因为生活习惯不同,对待事物认识不同,同学们很想了解我,但又不知如何去了解我。同样,我在与他们相处中也感到与他们融合并不容易。最为突出的是孩子们相处往往是以家庭之间的关系为纽带,由此决定孩子之间的关系。刚留级的时候我心想找个同伴一同上学,那时恰巧杨安、范小中也留级,他们两个都约我和他们一起去上学。我想大家都住在一起,就约他们一起走,没想到的是他们两人反映很激烈,他们告诉我,和我一起上学可以,但不能跟他走。而且两人对彼此做了解读。听到他们的话,我感到很失落,虽然是孩子,但我总希望彼此间的互相和睦,对他们我只能劝阻。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体验到农村人的狭隘,也就从那时起,在与人交往中我更加谨慎了。也正是因此,同学们说我看不起人、架子大、太傲慢等等,不过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还是和那些多事的同学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留级并没有改变我对学习的态度,不按时完成作业的老毛病时常发作,老师们都认为我无可救药了,对我也就不愿管了,对此我很愿意,一天打鱼十天晒网就成了常事。虽然学习不好,但是班里的女同学对我是很友好的,与她们的交流使我对她们产生一种怜悯,感到她们将来生活的艰辛,而且靠自己的努力是难改变命运的。农村女孩初中以后就要参加劳动,之后就是找一个好人家嫁出去,生儿育女,天天围着锅台转。所以对待女同学,我总是和和气气。班里比较调皮的铁蛋、石头取笑我和女同学说话是搞对象,听到他们这么说倒是把我逗乐了,我告诉他们我才十三岁。
开玩笑是开玩笑,但是和女同学的话一多,也让男同学看不惯的。记得一次数学课,老师讲完作业题后大家就开始做作业,赵文艳在她的一本老数学书里发现这道作业题是一个例题,于是女孩子们都传着书抄起来,男同学借了几次赵文艳就是不借,看到哥几个的失落劲,我走到赵文艳跟前叫她乳名“小崽子,把书借给我看看”,话音刚落,赵文艳就把书递给我。赵文艳和我们是一个生产队的,比我大两岁,高高的个,瓜子脸,大眼睛,长得挺秀气,也是我们的“班花”吧。就在我走到赵文艳跟前借书时,男同学在看着我,女同学也盯着我,班里霎时安静下来,当赵文艳把书递给我时,同学们嗷的一下,接着起起哄来。我的脸当时就红了起来,倒是赵文艳说了一句“我愿意借”。大家听后就又大笑起来。从那天开始同学们就说赵文艳喜欢晓冬。
初中的女同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张秀文,这个俊秀文静,内心有着对美好生活强烈追求的姑娘,给我留下的是一个希望走出农村而又失败的记忆,她很不幸。张秀文的乳名叫盼儿,正是对生活的渴望吧,她的父母给她取了这样一个名字。他的父亲去世较早,是在海上打鱼时赶上涨潮遇难的。之后她母亲又改嫁。家庭的不幸是她过早成熟的诱因吧,在初中她就和班长周长生要好了,不管同学如 何议论 老师劝说,都没有用。但是到高中后她就与长生分手了。高中毕业后家人给她介绍一位军官,这位军官也是我的战友,当战友向我了解张秀文时,我说了很多好话,但最后不知为什么没有成,以至于后来她自暴自弃,最后把自己草草地嫁了出去,使自己最终没有挣脱农村的束缚。
我和张秀文在前后桌,我的调皮她始终是宽容的,有时她会因我的无理而恼火,但她总是克制,哪怕是你动手,她也会向姐姐一样躲闪着不还手,要是别人她会和他们对骂,和他们对打,她对我更多的是迁就。但她也有恶作剧的时候,记得一次体育课,我们一个女同学抱着篮球跑,我感到好笑就说了一句“抱着球熬球汤去吧”,张秀文就挑逗她姐说“晓冬骂你妹妹了”,她姐一听不分青红皂白挥拳向我跑来,嘴里一边说“你骂谁,你骂谁”,这时我看到张秀文在后边正朝着我笑,我才知道是她在捉弄我。
1972年我初中毕业了,摆在我面前的路有两条,一是复读,二是参加农业劳动。要参加劳动了,当现实摆在面前,我感到很不情愿,怎么连高中都上不了,就这样参加农业劳动了,真的要当农民了?我对眼前的一切好像很迷茫,也不知自己要干什么了。因为自己没好好学习,上不了高中,就这样放弃学业,真是不甘心。
父母主张我复课,尔后上高中,在他们心中我还没有到参加农业劳动的岁数。父亲找到学校,希望我复读。当时的班主任,对我印象不好,不同意我复读,理由是我调皮,不好好学习。他的反对,叫我第一次的感到人的另一面,虽然那时我还小,对人的认识不全面,总感到于情于理他是不应该这样。
于情来说,两家关系不错。于理上说,我复读不是原则问题,初中毕业不满十三岁,下乡参加生产劳动不现实。其实我知道他对我有一种“天然的抵御”心理。不过现在想起来感到班主任也许是对的,谁喜欢班里有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呢?
当时的校长,是一个没拿不起放不下的 文弱 老师,听班主任一说他也就没主意了,倒是 贾 老师说的公道“孩子小让他参加劳动行吗?再说他过去不好好学,并不是今后也不好好学,要对孩子的前途负责。”虽然 贾 老师是副校长,由于校长态度暧味,我复读的事还没有定下来。没想到这事引起了大队的关注,大队书记听说后明确表态,我们是贫下中农管理学校,为什么不让孩子读书?是贫下中农说了算还是学校说了算?
于是,郭勤民二姑父找到学校说,贫下中农的孩子上学贫下中农说了算,学校要听贫下中农的。谁给你的权利不让孩子上学?随后明确告诉学校通知我假后上学。
在大队解决我上学这事的时候,我有机会接触到村里的乡亲们。大队让我在医疗室帮助赤脚医生们干点活。白天我到医疗室,帮着他们洗针管、换药、取药、消毒,只要我会干的就干。当时的风波不小,我可是稳坐钓鱼台,压根没往心里去,也没想到我不能到学校上学。
接到上学通知后,我找到同学要到寒假作业,对于那些数学作业我是会做的,语文作业就不喜欢做,记得当时有一篇作文题目叫“过年”,我写好后妈妈说看看我写得如何,结果妈妈看后说我写得不行,我对学作文还是比较自信的,开始心想,妈妈说不好就再写一遍,可第二遍后妈妈还是说不行,没写出过年的真实情景来。这时我才感到自己是没有下功夫,于是就再写了一遍。
可以说,这篇作文是我比较下功夫的一篇作文,因为通过这次留级,我感到自己要上高中,不上高中就没有当兵的本钱,再说也不能让人再说自己学习不好。
作文写好后妈妈又看了一遍,对我的开头有作了修改,妈妈是这样改的“过年里,家家户户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氛,爸爸妈妈在忙着准备过年的年货,孩子们穿着妈妈做好的新衣服在一起尽情地、欢乐的玩着,大伯大妈、叔叔婶婶一见面第一句话就是过年好…….”,见到妈妈改过的地方,我第一次体会到妈妈对我学习的期待,从那时我开始陆陆续续地写起了日记,最初写日记还是有很多东西可写,可是时间一长就不知写什么好了,慢慢的开始流于形式,不是今天到地里看到谁家的鸡跑到地里来吃庄稼我给赶走了,就是帮着叔叔大爷拿东西,或是帮着人际推碾子,一来二去再也找不到新鲜东西了,一年不到日记就停工了。
不过这篇“过年”的作文是我第二次作为范文在班上交流。
如今贫下中农离我们远去了,但是贫下中农当家作主的日子是最让人留恋的,因为那时的人很纯真。「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