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从群众中来”,还是“从精英中来”,是能否“到群众去”的关键
这几十年来,我们有很多好政策都没有产生好的效果,大多数“好政策”被“坏官员”给执行坏了。比如教育产业化,原本的目标是通过市场手段,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让更多的人读更多的书,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千秋大计,教育第一,我们教育产业化的政策当然是为了让历史在我们的时代绽放,而不是为了给历史留下一个教育的凹点。再比如医疗改革,我们改革的目标当然仍然是通过市场这只伟大的无形之手,调配社会资源,让人民享受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绝对不是为了让某些没有钱的病人被挡在医院外甚至活着被送进殡仪馆;再比如.........。就不“比如”了。总之,我们的政策一定是用意良好的,但最终却总是会走形变样,甚至南辕北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本帖子打算就这个问题作一些简单的探讨。
其实无论政策好坏,群众最终都是会面对的,因为政策最终的承受者肯定是人民群众,当然,我这里是指国家大政。那么标题中所说的“到群众中去”其实是指政策得到群众的支持。什么样的政策才会得到群众的支持呢?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句“极左时代”的老话——“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孙子兵法》里面有一句话:“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与之生。”,老僧认为如果将这句话倒过来说,就更准确了,老僧纂改的结果是:“道者,令上与民同意,故可以与之死,可与之生”。虽然只是交换了“民”和“上”两个字的顺序,但内涵完全不同。前者是英雄史观,后者是人民史观。那么要怎样才能做到“令上与民同意”呢?那么当然首先应该知道“民意”是什么,然后才能调整“上意”,最后“上意”与“民意”才能合二为一,而一旦“上意”与“民意”相同,则民就“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这样的上意或者说民意,执行起来当然效率就很高,想要失败都很难。那么怎样才能知道民意呢?答案很简单——“从群众来”。
我们的政策,如果从制定之初,就吸纳群众参与其中,那么群众的意见就会在政策中得到体现,或者说“民意”就会被“上意”采纳,从而“上意”其实就是“民意”,这样的政策,在推行过程中,也就一定会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戴,也就是标题中所说的能够“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其实有一个更时髦的名字,那就是“民主”,当然,为了和某些人神叨的西方“民主”区别,我这里强调是“极左时代”的“人民民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际上是“民主集中制”更通俗的表述。
然而,自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来,所谓的“群众”差不多已经完全被“专家”给代表了,“从群众中来”变成了从精英专家中来,所以“到群众中去”这个环节就做得很勉强,而政策的效果也总是不太好。这就导致了很多专家精英们认为的“好政策”,最终执行起来让老百姓感到很痛苦。道,也就不道了。
其实,“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就是人民民主;而“从精英专家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精英专制。再用现代用语阐述一边孙子的话:道者,民主集中制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就可以修红旗渠,就可以灭吸血虫,就可以完成很多精英专家们不可想象的任务。人民就是天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倦了累了搞不定了,不妨想想人民群众。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连接天道的大桥。有桥不走,摸石头过河岂不是太愚蠢?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