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宗,一直有“天下”的概念,都以“天下”为己任,并且都努力地去实现为天下苍生的博大理想。
如《易经》里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如《道德经》: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
如《庄子》: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如《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如《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如《孝经》;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和禁。
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而天下是谁的天下?不就是我们的天下吗?就像四川地震的时候,四面八方的人踊跃伸出援手,不就是抱定一个:四川不仅仅是四川人的四川,四川也是我们的四川,四川的同胞也是我们的同胞这样的信念吗?
伟大的孙中山先生早就提出“天下为公”的理念,就是说明天下不是少数人的天下,更不是权贵者的天下,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我们再来看看二千多年前的《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如《易经》里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如《道德经》: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
如《庄子》: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如《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如《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如《孝经》;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和禁。
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而天下是谁的天下?不就是我们的天下吗?就像四川地震的时候,四面八方的人踊跃伸出援手,不就是抱定一个:四川不仅仅是四川人的四川,四川也是我们的四川,四川的同胞也是我们的同胞这样的信念吗?
伟大的孙中山先生早就提出“天下为公”的理念,就是说明天下不是少数人的天下,更不是权贵者的天下,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我们再来看看二千多年前的《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 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 这样使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使社年人有贡献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无偶、年幼无父、年老无子和残废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各尽自己的职分,女子各有自己的夫家。人们不愿让财物委弃于无用之地,但不一定要收藏在自己家里。人们担心有力使不上,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阴谋诡计被抑制而无法实现,劫夺偷盗杀人越货的坏事不会出现,所以连住宅外的大门也可以不关。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大同世界。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带“公”字的词语基本上都是褒意的,如公道,公平,公正,公开,公德等等。而“私”字呢基本上都是贬义的,如私欲,私心,私利,自私等等。
茅于轼大力提倡私,和提倡开放是相悖的,一个真正开放的社会是应该大力提倡公的。当年毛主席提倡共产主义而斗私,但注意不是灭私。因为在大公的社会里,私同样会存在,但这个时候的私是善私,是小私,不象现代的恶私、大私。私的本质是封闭的,公的本质才是开放的,看时下每家每户重重的防盗门,封闭的防盗窗就知道了。而任何大公时代的社会里肯定是门不闭户、道不拾遗的。而在“私”的价值影响下,人们为己之心的劣根性充分挖掘,会出现那种闯出去的蛮劲,由于对自己能带来私利的行为和方法的不拒绝,也为出现貌似开放的现象,这种开放是形式上的开放,这种开放越开放,内心就越封闭,而封闭的内心就越以自我为中心,导致时下的人们都变得特别需要自尊,自尊到膨胀。反过来就是自卑,自卑到脆弱。很多人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拳头相向,各不示弱。导致为了一己之私,什么事都可以干,什么事都可以不干。看时下社会之风气,之常发生的奇事怪象,之群死群伤事件就可知一斑了。
古人为何倡导“克私奉公”?因为只有奉公才有公德,内有多少“公心”,外面就表现多少“德行”。内心有“天下为公”者,其表现的德行就是修身平天下。反过来内心只有“一己之私”者,那么他的表现就是只为了自己,是一个纯粹的两目空空者,他人的忠言善语肯定是听不进去的,无论他读了多少书,“悟”了多少理,他都是一个闭门造车者,他都是一个自封自闭自私者。这样一个人何谈开放?由这样一帮人组成的群体,何谈改革?倡导“克公奉私”的社会,它的改革是在枝末上的,不是从根本上入手的,其结果肯定是以惨败收场的。因为“私”和“开放”在根本上是相悖的,是永远都不能融洽的。私是排他性的,而开放是包容性的,以公为主体的社会可以包容私,而私为主体的社会自始至终是排他性的,所以私者不具备包容。
古人说的“无我”就有“公”的意思,无我不是没有“我”,是没有小我的意思,成全“我”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通过“公”而成就的“大我”,二是通过“私”而成就的“小我”,而私的小我是将自己置放在公的大我的对立面,随着小我的恶化和遭遇的坎坷,这种对立面就会越来越强化,最后导致和天下人为敌,看社会和人就会变得极端,所以社会上常出现自杀,杀人、伤人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私心如虎,私是不能提倡的,即使社会大力提倡公,私也灭不了的。一个社会或一个人,好的坏的都是同时存在的,就看这个社会是将什么作为主流价值和主导精神。像人身上有益细胞和有害细胞是同时存在的,若身上是以有益细胞为主的,那么暂时不会生病,若是以有害细胞为主的,那么离生病就不远了。人身上的两种细胞永远处在矛盾和斗争中,社会也一样。
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其根源都在一个字:心。中华文化就是心的文化,国学就是心学,环境的污染就是心的污染,牛奶里有毒就是心有毒,心的野蛮带来暴力的行为,心术不正的人想的都是歪门斜道,没有解决心的问题,一切的言论都成了妄论,没有解决心的问题,像茅于轼之流经济再懂,道理讲得再好都是驼鸟埋头,自欺欺人,煮沙成饭,说食不饱。
得人心者得天下,天下归于心。只有“公德”心的社会才是开放的,只有这样的开放才是于公于私于天下于国家都是有利的。
人心,不可不察也 。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