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真实的失业率究竟有多高?
库爽生
近几年,党和政府十分注重民生,民生问题是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也就是说老百姓的就业问题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就业,离不开对于国人失业现状的真实了解。然而,不仅老百姓,即便是官方有关部门,对于目前真实失业率也差不多是一本糊涂账。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的数据显示,2008年底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可是,这个数字仅仅意味着有886万城镇居民登记领取了失业保险,根本就不能反映实际上有多少人没工作。
同时,这个统计数据也没有将民工计算在内。农业部的一项调查,给出的失业民工人数为2000万,而2008年初的外出打工者总计为1.3亿左右。最近,国家统计局也发布了对6.8万个农村住户进行的最新调查的结果。调查结果预计,现有的外出民工数量增加至1.40亿人,其中大约2300万人仍在城市或家乡寻找新工作。
而据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教授说,国家统计局最初的打算是用调查法来估算失业人数,结果过去三年的失业率突破了20%。
即便不计算农民工,实际失业率也是远高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08年中期,采用通过调查来估算整体劳动力中的失业人口比例的方法,对7000多人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9.4%的城镇调查样本被视为“经济活动人口”,但却没有工作,也就是说实际上处于失业状态。这还是国际经济危机蔓延而影响我国之前的去年中期的统计,今年初以来失业人员大幅度增加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谁能告诉我,我国的失业率究竟有多高?众说纷纭,云遮雾罩。这个问题真成了一个难解的谜。
官方的统计数据看来并不能说明问题。特别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给出的2008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这个经常采用的办法却实际意义并不大。因为在城镇居民中,这886万人是登记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员,他们还有虽低微但可以保证肚儿圆的失业金,算是比较幸运的。绝大多数失业人员并没有登记,也就是并没有失业保险金可领取,或者已经过了领取期限。因此,这种暧昧的“城镇登记失业率”统计方法,远不能反映失业人员的真实状况。
4.2%乃至9.4%的失业率,都是与老百姓在现实中的实际感受大相径庭的。因为,即便不算农民工,在城镇居民中,失业人员也是相当普遍。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原国企生活区的国企改制买断工龄的原工人,大多数都是失业人员。他们在领完两年的失业保险金后,就不属于失业登记统计范围了,而他们的生活实际上比登记为失业人员的时候更加困难,因为这个时候既无法就业,又没有了失业保险金。如果这样的情况不算就业的话(实际上不能算),那么失业人员就非常多,特别是在原国企生活区几乎满眼皆是。
这些数量庞大的原国企工人买断工龄失业后,只能领取几个月到两年的失业保险金(每月两三百元),随后就断绝了起码的经济来源。他们要么偶尔打几天零工,要么试着上街摆摊擦皮鞋、卖几天蔬菜,要么翻垃圾箱拾荒等等,都是生活没有什么保障,吃了上顿愁下顿的人,他们算不算失业人员呢?按理是应该算的,同样是无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还算,没了失业保险金反而不算?由此可见,按照登记失业人员统计失业率是不科学的,是完全不能反映真实状况的。从反映社会或城镇失业率的角度,必须摒弃这种实际意义不大的统计方法。
统计城镇失业率并非什么特别复杂的工作。每个社区居委会对于本社区的居民失业状况了如指掌,在互联网时代,从各社区一级级上报、汇总数字并不难。问题在于,长期以来“报喜不报忧”的观念根深蒂固,使真实情况很难上达,各级地方政府几乎本能地试图隐瞒。问题的症结可能主要就在这里。
失业率不是一个简单的统计问题,它涉及到民生这个天大的问题。真实的失业率数据是党和政府进行民生决策的依据,在失业人员统计工作中报喜不报忧,隐瞒真实状况,就等于隐瞒了老百姓的困境,隐瞒了老百姓的泪水。为了让党和政府在尽可能真实准确的数据基础上作出更加科学的决策,现在已经到了重新审视调整我国失业率统计方法,认真进行客观的失业率统计的时候了。这也是实践核心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